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宋的天下大同
大宋現在的人口還是少了。 一場靖康之難,已經十年之久,可是到現在也只是恢復到了當年大宋的鼎盛時期。 然而面臨北地重城和遼東之地。 大宋的人口就顯得有一些少了,不少百姓也并不想去北地那寒冷之地生存。 說白了,那里是當初大金之人生存的地方。 而且還是域外天魔生存之地,就算是現在大金已經車里了,可是對于大宋的百姓來說,心中的陰影也并沒有完全消散。 就是在大遼和西夏建立的重城,也很少有大宋的百姓愿意前往居住。 朝廷也不可能直接就強行讓這些人去北地不毛之地居住,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 唯一的辦法自然是實行仁政,吸引一些百姓前往。 比如,愿意去遼東之地的人,可以永久免除賦稅,這已經算的上是非常吸引人的一個仁政了。 就這還只是政策之一。 江楓又給趙構一個法子。 那就是攤丁入畝。 也就是說,每一個前往遼東之地的人,都可以獲得一畝地。 是每一個人。 如果一戶人擁有七八個人口,那就能夠獲得七八畝的田地。 田地對于有一些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誘惑。 因為隨著人口的增長,發展的速度也開始慢慢加快,必定會淘汰一些人。 有很多,都是在都城內生存不下去了。 拖家帶口。 做生意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了一個市場競爭。 正所謂成王敗寇,有一些人連鋪子的租錢都給不起了。 最后只能是認命,居家搬遷到了遼東之地,在那里可以獲得一個莊園。 也要比在都城內累死累活,最后還養不活一個家。 要好多了。 新生人口的仁政也一直在實行,也就是生了一個娃,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 就算是不養,也可以直接交給官府。 官府送到孤兒院。 孤兒院會負責把一個嬰兒養育到十八歲之后,支持他們出去謀生。 而作為從仙學院畢業的學子來說。 他們會非常簡單地考取功名,然后就會被分派到各地擔任地方官員。 而這一次,隨著大宋收復了遼東失地之后。 仙學院一共有三千名學子被分派到了遼東之地,他們將會實現把一個不毛之地,治理成為北方繁華之重城。 這也是他們結業之后的第一課。 而組建了五年之久的大宋水師,也終于在梁山泊好漢張榮的帶領之下,開始從溫州出海,向南航行。 一共是一百零八只帆船,其中有三十只戰船,七十八只商船。 他們滿載著貨物,將會去往海角之地,在那里,換取金銀珠寶等物。 按照上仙江楓的指示,從南海一直靠著海岸向南,回去到曾經的天竺國。 在那里,會有很多很多金銀珠寶。 這是大宋第一次航海。 對于整個行在來說,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因為大宋的工廠多了起來,可是大宋的底蘊并不是很足,巨大的市場形成的也不是很完善。 不少貨物生產出來之后,卻并沒有一個非常好的銷路。 大遼和西夏已經被滅了。 而北方的蒙古也不愿意和大宋做生意,他們是真正的野蠻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做生意。 至于遼東之地的大金,也已經撤離到了北海之地。 所以到現在大宋已經沒了番邦這個市場,至于內地的市場差不多已經飽和了。 看似人口非常多,可是有錢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內耗已經不足以支撐現在的工廠生產的巨大產量,所以開發海外的市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僅僅是幾個月的時間。 張榮就帶著船隊回來了。 他們見到了當年的天竺國,夜間到了波斯國,更是去了爪哇。 這一路,他們用貨物換取了非常多的金銀珠寶,也換取了以前未曾見到過的一些貨物。 比如天竺的玉石。 他們的翡翠玉石非常多,很有可能整座山都是。 而這些玉石如果運送回大宋,將會是一筆不菲的物品。 當趙構見到張榮這一次的成果之后,高興地來到了國師府。 也就只有國師有著先見之明,早年就開始讓他籌建水師,以后還橫行海上。 現在,他總算是明白當初上仙的用心了。 這海外之地,竟然還有如此富饒的地方,整座山都有可能是玉石。 實在是讓趙構眼紅不已。 都說是物依稀為貴。 現在大宋最不缺的就是布匹、手工藝品,什么陶瓷、琉璃、木玩等等。 而大宋的玉石卻是比較緊缺的。 隨著富貴人家越來越多,要用到的玉石也越來越多,玉的價值已經超過了金銀。 大宋紹興元年開始實行的紙幣,已經成為了最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至于以前的金銀和銀票等等,都在紹興元年一年的時間,在各地官府完成了交換。 至于大宋官方紙幣,是江楓用了系統兌換出來的車床制作而成。 擁有著特殊的工藝品,一般人是無法制作出來的。 所以也就能夠防止私人鑄造錢幣的可能,也算是直接穩定了整個大宋的市場。 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市場機制。 畢竟貨幣容易造假,也就能夠讓不少有能力的人大量制造私人貨幣。 銀票、金錠和銀錠,都能夠被制作出來。 至于金葉子、碎銀等等,更是不必說,交易起來也比較麻煩。 而江楓的紙幣一出。 便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交換的工作完成的也非常順利,沒有引起太大的恐慌。 畢竟仙人出面,誰敢不支持? 但是金銀首飾卻也越來越流行了,因為金銀作為一種永遠都不會失效的貨幣。 還是吸引了很多人珍藏,也吸引很多人開始穿金戴銀。 金步搖。 金鏈子。 金鐲子。 金耳環。 等等,都吸引了很多貴婦人的目光。 所以用物品換取了七十條船的金銀財寶,張榮這一次的出海算得上是非常完滿了。 有了錢財,趙構就不愁自己的孤兒院、仙學院、大醫館、軍隊沒有錢財養活了。 這就是手中有錢,心中不慌。 趙構竟然開始籌建養老院了。 按照論語上的說法,那就是幼有所教、老有所養。 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