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弘文館訓斥宰執
趙構帶著幾位相公宰執一起來到了汴京城的一座大莊園內。 在這里,可以見到很多很多晾曬的紙張,還有不少來來往往的工匠等。 也有不少學士文人,坐在涼亭里面賞花看水,喝著茶,談論著一些趣味。 紙張是用來印刷大宋時代周刊的紙張,工匠是印刷大宋時代周刊的工匠,學士文人是專門寫大宋時代周刊內容的編撰者。 趙構為了不引起轟動,耽誤了大宋時代周刊的發表,便只是隨著羽林衛的擁護,直接到了弘文館。 負責大宋時代周刊的人乃是許景衡,也算是大宋的進士及第之人,頗有一些文采。 只不過,趙構見到此人的神色并不太好看。 “官家……?” 許景衡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只能是躬身施禮。 然后看了看隨行的相公趙鼎。 因為許景衡算是幾位宰執之中趙鼎的派系,和趙鼎的關系非常要好。 只不過,趙鼎他自己也不明白,好端端的。 官家為什么如此生氣,直接來到了大宋時代周刊的弘文館。 難道是大宋時代周刊上面報道了什么不應該被報道的內容? 這大宋時代周刊趙鼎自己也看了的,并沒有發現有什么不妥??? 趙構看了看許景衡,說道:“去把前三期的大宋時代周刊找出來,自己讀一讀?!?/br> 許景衡心下疑惑,卻也不敢怠慢了。 臉上吩咐人,去找來了大宋時代周刊的前三期,這都是有著報備的。 找來了之后,看了看官家。 然而默默地讀了起來。 “大聲讀!” 趙構直接呵斥道。 這才讓許景衡等人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可是卻又不知道事情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 一時間,都有一些揣摩不定。 許景衡倒是不敢繼續默默地讀,非常大聲地把前面三期的報刊讀了出來。 聲音抑揚頓挫,簡直就是現場再一次拍起來馬屁。 如果是以前,趙構聽了也覺得舒服無比,自己辛苦了這么多年,有如此功績,那肯定要大肆歌頌一番。 可是昨日經歷了仙人那一場教誨。 趙構再也不敢有這樣的心思了。 什么千秋萬代。 什么中興之資 什么豐功偉績。 什么萬民敬仰。 什么歌舞升平。 什么太平盛世。 這一刻,趙構覺得實在是太過刺耳了。 而趙鼎等人,隨著許景衡的大聲朗讀,也漸漸地明白問題出現在了什么地方。 這明顯是夸大其詞,拍馬屁嘛! 關鍵是,趙官家現在對這件事情很是惱火。 那也就說明,趙官家肯定是被仙人指引了一下,知道了這件事情。 又或者……。 這一下子,趙鼎和呂頤浩互相看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尊敬和佩服。 也看到了對方眼中的一絲鄭重。 上仙不喜歡拍馬屁的大宋時代周刊。 “嘭!” 趙構直接就拍桌子了,叫道:“這就是你們所編撰的大宋時代周刊?” 趙鼎連忙上前,說道:“官家息怒?!?/br> 趙構直接指著趙鼎,看著許景衡,說道:“當初建立大宋時代周刊為的是什么?是要讓全天下的百姓見到,大宋是想要一力北伐的。 是想要讓全天下的百姓見到,大宋的行在并沒有胡作非為,也要讓全天下的百姓見到,大宋的政令是清明的。 讓全天下的百姓明白大宋的政令,不至于這行在的政令不能傳達到地方。 也能夠讓全天下的百姓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北方的戰事,進行的如何了。 大宋是勝了,還是敗了。 當初的每一篇內容,都是實事求是,都是有著強大作用。 然而現在你再聽聽,什么歌舞升平? 現在的大宋當真就歌舞升平,又要什么豐享豫大了嗎? 前車之鑒,后車之師! 短短幾年的時間,你們就忘記了當年的靖康之恥?” 許景衡連忙跪下來,說道:“官家,臣知道錯了,然則這弘文館現在收集到的消息,本來就少,也不好收集。 大部分也都是一些沒什么好寫的事情,寫出來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還請官家明鑒!” 趙構早就得到了江楓的指點,知道如何要運用大宋時代周刊這把刀,給自己帶來功德。 便直接說道:“不是沒有什么好寫,而是你們不愿意去做!當年監察部監察百官,查出來那么多的貪、官、污、吏,怎么不見你們寫上去? 這不是你們不想去寫,而是你們擔心寫出來之后,污了你們士大夫的名聲! 被那溫州的富商欺壓的百姓,為什么不見你們去寫? 北地戍守邊關的那些個將士們為什么也不見你們去寫,反倒是天天稱贊韓世忠、岳飛等名將? 你們這是想要捧殺他們嗎?” 趙構這一刻,似乎是很好地把自己帶入到了一個圣明的帝王形象當中。 說的趙鼎和許景衡是啞口無言。 趙構越想越覺得上仙當真是高明的不能再高明了,不知道如何才能表達或者說出自己心中的那種敬仰之情。 “大宋時代周刊,是要把大宋存在的各種問題寫出來,讓全天下的百姓見到,大宋現在并不是那么的繁華,也不是那么的昌盛,更沒有以前的豐享豫大! 北地還在重建,大金還沒有被消滅,西夏和大遼也是虎視眈眈。 一些貪污腐敗又或者是無惡不作之人,也存在于大宋境內,沒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大宋時代周刊,是要讓所有人見到一個真實的大宋。 是要用來警醒所有人! 而不是用華麗的辭藻,說著廢話!” 趙構一番話,頓時讓所有人驚嘆起來,也佩服起來。 只不過,卻也有人擔憂,這是要廣開言路,或者是讓全民參與到議政之中。 到時候,要是出現了別有用心之人,該怎么辦? 趙構直接看向了呂頤浩,用江楓的話回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或令不從!” 最后,趙構給了許景衡一次改過的機會。 本來已經準備好的大宋時代周刊的稿子,也被全部撤了,而那些個附庸風雅的學士,也被排到了各個地方,實地調查走訪。 至于這一期寫什么。 經過趙鼎和呂頤浩的商議,最后才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