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長大的皇子要分家
如果李二陛下能夠封王,對于李家的宗室來說,自然是皆大歡喜。 然而,這件事情并沒有成功。 他們等來的封王,的確是封了,在第二次朝會的時候,李二陛下就宣布了。 但是封地,卻沒了! 沒了! 李元昌頓時氣憤不已,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大發雷霆! 已經是梁州大都督,且為漢王的李元昌摔完了瓷器,眼看著旁邊的丫鬟戰戰兢兢,上前就一把擁入懷中。 不到一會兒,完事之后,李元昌這才稍微xiele氣。 “當真是可惡至極!” 一想到自己的封地將會再一次變大,還可能世襲,結果這樣的天大的好處,被國師江楓阻擋了,心中的氣焰就升起來了。 抱著丫鬟又是一頓cao作,直到自己的腰實在是受不了,這才放過了丫鬟。 想了一會兒,直接給同樣為潞州都督的韓王李元嘉寫信,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怒之情。 不過李元昌也知道李元嘉乃是一個修身潔己的人,對于這種世襲罔制的制度可能并不在意。 然而,這天大的好處,豈能就這樣飛了。 李元嘉在那李老二面前說話,還算是有一些重量,他們這些,因為惹是生非,不知道被李老二責怪了多少次了。 因為擔心李老二還會舉起屠刀,這才不敢真正地為非作歹。 但是心中對于李老二痛下殺手,連親兄弟都殺這種事情,也是不齒,還有著怨恨和害怕。 所以這些兄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站在李老二那邊的,大部分都是心中對李老二篡謀奪位,幽禁父皇在太極宮,非常不滿。 李元昌的信中也沒有說自己不滿,反倒是把自己寫的真的像是一個為民請命的好官一樣,訴說著自己愿意為了大唐可以拋頭顱、灑熱血。 只是這朝中有人作梗,竟然要讓他們這些皇子為難,實在是太欺負李家人了。 李元昌把書信寄出去不久,自己也收到了好幾封其他封地中的弟弟們的書信。 蘇州刺史江王李元則、宋州刺史虢王李鳳等等,都是和李元昌來往比較密切。 關鍵是這些太上皇李淵的兒子們,也都是參差不齊,好的好,壞的壞。 李元昌等人就屬于那種蛇鼠一窩的人,仗著自己乃是太上皇李淵的兒子,還是當今陛下李老二的兄弟,便胡作非為。 只是他們所犯的罪行并不是很大,大部分人對于他們的胡作非為,也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不然,按照大唐律法,有一些王公,已經可以去工地上做苦力了。 韓王李元嘉收到了不少書信,不用看內容就知道這些書信寫的是什么。 所以他直接讓人全部給丟到火堆里面了。 因為他并不支持封王的世襲罔制,這對于大唐的長治久安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 大唐能夠走到現在這一個地步,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如若繼續發展下去,以后說不定會更加強大,而這種強大自然也體現在地方上。 畢竟真的要是用心治理一個地方,四五年的時候,就能夠擁有一個很大的人口,還有這比較大的威望,要是不加以限制,野心必然會自己長出來。 李元嘉是真的不贊同世襲罔制的皇子,也不是唯一一個。 比如徐州刺史霍王李元軌也不太贊同世襲罔制,他可是清楚自己的那些兄弟們,到底是什么貨色。 真要是世襲罔制了,三代之內,必然會亂。 只不過,他們沒有理會李元昌等人,也并不代表著李元昌等人就死心了。 他們又聯名給身在太極宮的太上皇李淵寫信,同時,還用自己的家產去賄賂長安城的一些官員,讓他們在朝堂之上多多為這個世襲罔制發聲。 這樣做的結果,自然是適得其反。 讓李二陛下看清了自己的那些兄弟們的心思,朕給你的,才是你的,不給你的,那就不能奢求。 所以直接下令,把封王不封地列為祖制,也就是說,以后就算是有著再多的皇子,也不可能擁有更大的封地了。 這一下子,李元昌等人對于李二陛下的恨意也就更大了。 可惜,他們身在封地,也做不了什么,只好繼續胡作非為來泄氣,卻又被御史給參了一本,被李二陛下嚴令責罰。 …… 長安皇宮內,已經十七歲的李恪對著他的母妃深深一拜。 不久之后,他將會去齊州,任齊州都督。 十二歲就開始離開了長安,去了秦州,任秦州刺史,如今在外任職差不多有五年了。 這一次,還是因為封王,被李二陛下特召回長安接受封王,且改換為齊州大都督。 “恪兒你從小就聰慧果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些年在外,苦了你了?!?/br> 楊妃伸手摸著李恪的面容,看著離開了自己五年多時間的兒子,心中自然十分不舍。 李恪搖搖頭,他有著自己的想法,并不覺得這些有多苦,反倒是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看到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阿娘,孩兒不累,也不覺得苦,因為身邊有著先生在指導,孩兒覺得,孩兒已經學到了很多?!?/br> 楊妃嘆息一聲,說道:“你那位先生的確是好先生,你要好生聽他的話,跟著他學。 然則,先生還是有些剛直,你之身份,又實在是……,所以,要懂得審時度勢,大丈夫,能屈能伸才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你可知道?” 李恪點點頭,他知道母妃說的是什么意思。 他雖然聰明有大才、英武果敢,可是身份卻十分的尷尬,母妃楊妃乃是前朝皇帝楊廣的女兒,也就是說,他的身上流著的是前朝的血脈。 這一點,便讓他只能成為一個王爺。 就算是他把自己的每一個地方都治理的非常好,能夠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只能是一個吳王,是一個都督。 “多謝母妃教誨,孩兒知道了?!?/br> 拜別了楊妃之后,李恪去了御書房,拜見了李二陛下。 李世民對于自己這個很像自己的兒子,也是非常寵愛,還引以為豪。 前不久,李恪因為一個小小的過錯而被彈劾,李二陛下當時就生氣了。 直接把這個過錯責怪到了李恪的老師,也就是權萬紀的身上,結果直接被大臣柳范給懟回去了。 柳范進諫道:“房玄齡輔佐陛下,都不能夠阻止陛下游獵,怎么能獨獨怪罪權萬紀?” 李二陛下聽了之后,當場就生氣了,拂袖進入內殿。 過了很久,單獨召見柳范問道:“你為什么要犯顏指責我?” 柳范就直言回答:“我聽說人主圣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圣明,我不敢不進自己愚鈍的正直?!?/br> 而這件事情之后,李二陛下自然下了旨責問了李恪,后來還寫了《誡子書》,告誡李恪要用義來處理政事,用禮來節制欲望,面對歌舞yin樂的誘惑,不得不慎重。 這樣才能使國家像磐石一樣堅固,永遠做到宗室連成衛國,外有忠君的美名,內有孝順的美德。 而有了這一次的試探,加上這一封誡子書。 李恪便立馬改變了自己的作風,成為了一個兢兢業業治理一方的皇子。 從秦州到益州,所到之處,百姓們都是安定了業,面對雪災的時候,也都能夠積極主動作為,幫助百姓們度過了雪災,獲得了不小的稱贊。 連大唐時代周刊上面都已經刊登了李恪的為官一任,清廉一生的美德。 李二陛下留著李恪一起,父子兩人,享用了一頓宮廷宴,好生教導了一下李恪,這才送走了他。 到了齊州的第二天,李恪就私自會見了宇文士及。 “姨夫?!?/br> 宇文士及點點頭,對李恪示意,讓他坐下。 “這一次回京,可有什么收獲?” 李恪把自己回到長安的所見所想,也都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宇文士及再一次點頭,親自給李恪倒了杯青茶,說道:“你的母妃這樣做,也是為了你好?,F在太子賢德,陛下不會動什么心思,所以就算是你做的再好,也沒有用?!?/br> 李恪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當初宇文士及的謀劃,他也都知道了一些。 有著國師江楓在,李二陛下的聲望也會無比強盛,而李承乾這位太子,還是國師的半個弟子,自然也不會有什么大過錯。 而且,這幾年,李承乾表現的也是非常好,不復以前那個有些木訥,還有一些自以為是。 再加上,就算是李承乾真的出事,還有一個魏王李泰,以及八歲的李治。 這兩人都是嫡出,比他這個庶出,還有這前朝血脈的皇子要更適合那個位子。 所以他想要登上那個位子,必然要手中有權,最后也會走上他父皇的老路。 “不過,你也不必擔憂,事在人為?,F在來看,陛下其實還是比較喜歡你的,只要是你繼續做好你這個賢王。以后但有意外,你的機會也非常大?!?/br> 李恪抱拳施禮說道:“恪兒明白?!?/br> …… 長安城的皇宮,魏王躬身對李二陛下說道:“父皇,孩兒也想要外任,去治理一方?!?/br> 身邊的兄弟,除了太子李承乾意外,還有一些年齡尚幼小,其他都已經去了封地,又或者是外任。 李泰也覺得自己現在也可以,畢竟已經是十六歲了。 李恪當年十二歲就可以外任,他可是比當年的李恪大多了,足以有能力外任。 李二陛下稍微有一些不滿。 “你就這么不想呆在父皇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