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言傳身教
當個老師,帶一帶學生。 這一點,對于江楓來說,是非常在行的。 特別是帶著學生們下田地。 八月的秋風帶著少許的涼意,田地之中的一些水稻和其他農物,都差不多成熟了。 這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在玉山書院下面,有一片曠闊的田地。 在這田地上,可以看到很多的農戶。 大部分的田地,都是屬于那些莊主或者是鄉紳的,只有少部分被開墾出來的,才是屬于農戶自己的。 農戶不僅僅要給莊主還有鄉紳種地,還有自己的一小片耕地需要耕種。 如此一來,他們不僅僅能夠吃飽飯,還能用糧食換一些布匹或者生活用品等。 荊襄之地的棉花制作成的棉衣和棉被,如今是已經是大唐最吃香的物品。 再有錢一些的,就會買一些高檔的物品。 除了棉衣棉被之外。 徐州之地制作的染布,那顏色多種多樣,材質也非常好,上等的蠶絲。 還有蜀中的蜀錦,那是達官貴人才能用上的上等貨。 有了自行車。 一些學子來往玉山書院的時候,就方便了很多。 同時,自行車也在慢慢地發展,現在有了更好的三輪自行車以及四輪自行車。 再加上苦力修建出來的道路,世家修建出來的橋梁,溝通了整個天下。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所用的時間,都比以前縮短了很多很多。 各地之間的交流也變得熟絡起來,每一天都可以看到,行走在官道上的成群結隊的人。 大部分是行腳商,一部分是走親訪友,還有官府辦差之人。 時不時,會有一輛自行車。 又或者是馬車。 又或者是四輪自行車。 在玉山書院下山的階梯上,江楓帶著一個班的學生準備去往田間。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們將來都將會成為大唐的國之棟梁,如不懂農事,又如何解決農事之所需,又如何知道,每個月要種什么,要收什么?又如何知道,水稻是怎么種出來的?又是怎么成為大米的?” 江楓走在旁邊,一個班差不多二十個學子,走的整整齊齊。 等到了田間地頭。 江楓率先和那些農戶打招呼。 “陳大哥,又來麻煩你了?!?/br> 滿身泥土、風塵仆仆、被曬的發黑的皮膚,看起來滄桑無比,臉上卻帶著自豪的笑意。 “國師說的哪里話,能夠為這些個學子說一說咱這耕種的把式,那是某的榮幸叻!” 江楓笑了笑。 二十個學子,對著陳大哥微微施了一禮。 陳大哥笑得更歡樂了。 “某跟你們說,這種地呀,是一個幸苦的活兒,但是干好了,來年就能吃飽飯,干不好,來年就只能餓肚子! 這片田地……?!?/br> 不管這些學生到底能不能完全聽進去,也不管他們能不能學會和掌握。 江楓就是帶著他們熟悉,帶著他們了解。 以后,也不會指望他們能夠成為一個農學家,更不指望他們能夠下田種地。 讀書為的是什么? 還不是為了能夠謀得一個很好的前程,能夠進入廟堂,成為一個手握權柄的大臣! 那些時代為農的長輩,也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夠有出息,能夠光耀門楣。 然而以前他們幾乎沒有那個機會,世代為農,那就是世代為農。 想要翻身把歌唱。 那就只有一條路。 只不過,現在的大唐是一個安康穩定的年代,以后也將會一直國泰民安下去。 那不可能還是走以前的老路。 等個幾百年,一個昏官,幾個jian臣,就直接再一次掀起亂世。 學宮,就是他們這些人的希望。 陳大哥后來也開始打算,等到自己那八歲的兒子長大,到了十八歲就送入學宮。 一個時辰之后。 江楓帶著他們差不多看完了玉山書院山腳下的所有田地,和這些農戶一個一個打交道。 如今坐在一片山坡,看著下面的田地。 “你們有什么感想,可以暢所欲言?!?/br> 一個學子站出來說道:“農學乃是基本,有了農,才有了糧食,有了糧食,大唐人才能夠吃飽,吃飽了,才有力氣做事情,才能夠活下去。 糧食是支撐大唐能夠繁華和昌盛的基本,農戶便是種出這些糧食的基礎?!?/br> “可是如今好的田地都掌握在那些鄉紳以及莊主的手中,農戶種著這一大片的田地,到了最后,也只是得到很小一部分的糧食。 長此以往,當沒有了農戶,那糧食又該怎么被種出來,某覺得,農戶也應當被重視?!?/br> “士農工商,本就是讀書人治理天下,農戶耕種天下,工人修筑工事,商人…… 商人喜追名逐利,卻也不是沒有用處,最起碼可以讓北方之物賣與南方,讓南方之物賣與北方。 國師您當初也說過,商人是大唐繁榮之基礎,是讓大唐貨幣流通起來的工具,是讓百姓手中能夠有錢財的工具。 所以我覺得這士農工商缺一不可,每一個都非常重要?!?/br> “……?!?/br> 江楓聽完學子的發言,這才說道:“每一個人的所得,匯集起來,便是你們這一堂課的所得。 你們大可回去之后稍加整理,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一個方向去探討,寫一篇文賦出來?!?/br> “喏!” …… 江楓這種特立獨行的教學方式,讓玉山書院的山長們有一些頭疼。 因為學子們突然變了樣。 不再是以前,他們教什么,學子們跟著學什么。 現在是,他們教什么,學子們會提出很多疑惑,會有很多見解。 而且,這些學子說的好像都有一些道理。 他們竟然無從反駁。 學子們快要比山長還要厲害,還要聰慧博學了。 那他們這些山長,還教個什么呀。 本來,有一位大儒,見到江楓這種作風,就直接提出來不教了。 這還不行。 一日為師,豈可因為理念不同就說不教了就不教了。 江楓可是義正言辭,說的這位大儒羞愧不已,繼續呆在玉山書院中。 為了不讓大唐那些學宮教出來的學子,最后都是書呆子。 江楓向李二陛下提出來規范教學內容,也就是編撰教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