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之我綁定了美人計系統、風月不相通、只好讓主角們都愛我、靠賣慘攻略主角[快穿]、小王爺在便利店打工、向導今天不想拯救世界、屬性天神、綠茵榮耀、邪巫、強制愛了自己的死對頭(1v1 SC)
但是任燭景很快就發現,九皇子想要的遠遠還有更多。 昔日那個醉心詩書、心系蒼生的少年在短短半年里變得老成事故了。次年元日的大朝,他第一次身著朝服站在丹陛之下。而從那一刻起,本就已經暗流涌動的前朝后宮之爭,又將翻攪出更大的波瀾。 之后短短三年時間里,無論是廟堂朝廷上,還是江湖商賈間,屬于九皇子的勢力都異軍突起。有擴張必然就會有沖突,而沖突則不可避免地帶來流血和死亡。 首先是春獵事件又被重啟調查,揪出了一批躲藏在廢太子陰翳下的漏網之魚,嚴加懲處。接著,曾經與外戚分庭抗禮的朝臣們相繼落馬,輕則貶謫還鄉,重則牢獄流徙。甚至于那些膽敢公開發聲質疑的人,同樣沒有什么好下場。 不知不覺間,曾經仁慈溫潤的九皇子成為了恩威并施的鐵腕存在。無數心懷抱負卻出頭無路的能人志士忠心追隨于他;而對他仇恨憎惡、甚至欲除之后快的權貴舊臣同樣與日俱增。各種行刺暗殺輪番上演。而任燭景始終守護著九皇子,成為王府中最為堅實可靠的存在。也正是這時,任燭景那不同尋常的守護之力開始萌發。 動蕩飄搖的變局之中,最早入場的樊樓反倒頗為平靜。這或許是因為九皇子一直授意任燭景向樊樓投喂有價值的情報。一方面強化了樊樓對于任燭景的信任,另一方面甚至能夠挑動樊樓與第三方的矛盾,達到借刀殺人的奇效。 眾人只道任燭景乃是九皇子的股肱心腹,然而他們兩人之間也并非從未產生過矛盾——譬如不少人想通過任燭景去求見九皇子,一些是為了功名利祿,另一些則是想向九皇子求情討饒。 對于后者,任燭景往往直接回絕,但也不是沒有動過惻隱之心。然而他很快明白,自己的一時心軟并不能喚起上位者的同情同理之心。反倒是九皇子的兩句話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你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我的殘忍。我不會責備你,只會因為你的選擇而受傷?!?/br> 【你若不時時刻刻以我為最優先。萬一再出事,難道現在的阿梨沙還會愿意再救我一次嗎?】 可沒有同情同理之心并不代表不會感受痛苦。 朝中每發生一次震蕩,城里就會多出一座廟宇,多出一夜超度的唄唱,一陣祭奠后的余香。每逢無星無月的暗夜,更是高貴之人矛盾糾結的時刻。負責守夜的任燭景在王府中聽見過很多白晝不曾出現的聲響——喃喃自語、時笑時怒、時而又仿佛從最黑暗的夢中驚醒,發出痛苦的哭泣與呻吟。 慢慢地,任燭景意識到九皇子似乎被割裂成了兩個不同的人格,這兩個人格互相拉扯著,以搖搖欲墜的姿態行走在繩索上,下方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回憶至此,高級哨兵抬起頭來苦笑:“直到現在我都沒想明白,那么溫柔善良的少年,怎么就突然變成了另一個人?” “……” 被任燭景直勾勾地盯著看,白典冷不丁地打了個寒噤。 他突然讀懂了任燭景目光里那種晦暗難明的情緒——那既不是“愛屋及烏”的恍惚曖昧,也不是前輩對后輩的關心。而是審視、揣度,是懷疑。 沒錯,這個人他在懷疑。他懷疑九皇子的變化和阿梨沙賦予的這張面孔有關系! 來不及做更深的思考,本能已經敲響了白典內心的警鐘。為躲開任燭景灼灼的注視,他瑟縮了一下身體。而幾乎與此同時,衛長庚已經擋在了他跟前。 “別急著胡思亂想,先把剩下的事都告訴小白?!?/br> “剩下也沒多少事了?!?/br> 任燭景將目光從白典身上收回,低頭看向面前的茶水。 “此時的帝王已經垂垂老矣,前朝各方勢力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你猜九皇子會怎么做?” “九皇子的目標恐怕是皇位?!?/br> 白典的推測合乎情理:“但如果我沒記錯,廢太子之后又新立過一位儲君,九皇子應該會和新太子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br> 任燭景點頭:“嫡出的二皇子就是新任的儲君,同時也是樊樓真正的主人。當朝堂上的明爭暗斗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時,我終于接到了刺殺九皇子的命令?!?/br> “你沒動手吧?樊樓會不會對你實施懲罰?” “每個出身樊樓的人都必須服用解藥來緩解定期發作的毒性。如有違逆,很快就會毒發身亡。不過我沒事,因為幾天后樊樓就覆滅了?!?/br> “……九皇子干的?動作真快?!?/br> “你把事情想簡單了。其實這些年在通過我傳遞真真假假的消息喂飽樊樓的同時,九皇子早就摸清了樊樓的底細。只不過一直隱而不發,為的是積蓄更多的能量,置人于死地?!?/br> 樊樓轟然倒下,那些陰暗角落不可告人的秘密隨之曝光于天下。這些年來許多令人費解的死亡、禍水和災難,一時間找到了罪魁禍首。原先勉強還算穩定的朝堂頓時陷入了前所有的巨大混亂。 而對于任燭景來說,他獲得了自由。 自身隱患解除之后,唯一令他憂心的便是九皇子的狀況。隨著斗爭的白熱化,年輕皇子的心緒也日漸混亂。曾經割裂的兩個人格仿佛在他的內心進行著激烈的、無休止的混戰,而唯一的結果就是要令他落入細細繩索下的萬丈深淵。 也在這時候,西域傳來消息:圣者阿梨沙被異國的暴君扣上了妖言惑眾的罪名,要致他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