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節
書迷正在閱讀:反派炮灰靠戀愛綜藝洗白、豪門棄夫意外揣崽了[穿書]、我和我那美強慘貼身侍衛、重生在死后十年[娛樂圈]、漂亮乖乖失憶后被大佬強制入懷、炮灰靠發癲爆紅豪門[ABO]、都說不是中二病了啊[穿書]、清穿之小姨帶娃日常、美人炮灰恃強行兇[穿書]
安王爺心里想的是,這個年輕人難得出身好為人卻是細致謹慎不驕不躁,十分的不錯; 而景睿想的是,安王果然就如同自己之前猜想的,是在藏拙。 一老一少明明存在著年齡差,以前也沒有打過交道。 現在可少,聊得起勁,甚至都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 到了夜晚的時候,正房里準備歇息的安王夫婦睡前就今日登門拜訪的景郡王交流了彼此的看法。 “那個景睿,還是很不錯的?!?/br> 站在丈母娘的立場,安王妃當然更喜歡景睿這樣的女婿人選。 至少比那個黎修平要好多了,再怎么說景睿是郡王府出身的,比起那個出生于農戶人家的狀元郎要強。 安王妃作為婦道人家,與安王爺考量的大不相同,思考更多的是閨女嫁人之后如何在婆家立足的問題。 安王府雖然有側妃還有姨娘,總體來說,安王爺對安王妃也還是十分尊敬的。 比不上諸如黎大人之流府中只有夫人,但是比景家那位老郡王的后宅還是要安穩許多的。 像是這次,景睿之所以會進入安王爺的擇婿范圍,也是因為郡王府的內斗讓有心人傳了出去。 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安王爺覺得景睿是一個有手段的能夠解決那些后患承爵,覺得將閨女嫁給他也不錯。 要知道,之前景睿之所以一門心思的參加科舉考試,還有一層原因就是要跟他的弟弟也就是郡王府的那些庶子較勁。 讓他父王知道,他景睿能夠當郡王府世子并不只是因為幸運的作為嫡子托生在王妃腹中,他也是有本事的。 先是考中榜眼在朝中站穩腳跟入了皇上的眼,后來又成功的讓老郡王提前“下臺”,至少安王爺是很認可景睿的本事的。 同樣安王妃也覺得不錯,景郡王能夠穩定后宅,安樂嫁給他就不會太吃虧。 相反的,那位黎狀元,爹娘都是鄉下人。 哪怕安樂是郡主出身,嫁人之后作為兒媳婦需要謹守孝道,必然會在婆家受到磋磨。 這一點讓安王妃十分的不放心,“咱們安樂并不是那種賢惠的性子?!?/br> 結果聽到這話,安王爺眉毛一挑:“咱們閨女,要那么賢惠做什么?” 作為大男人,安王爺自己信奉三妻四妾,但是他的閨女卻不能吃這樣的苦頭。 在娘家千嬌萬寵的長大,然后到了夫家心甘情愿的照管小妾? 想得美,他的閨女,才不需要這樣的賢名! 也因此,從小到大安樂都是想到什么就去做的個性,在京城中才會有驕縱的名聲傳出。 所以之前安王爺才會看好農門出身的狀元郎,安樂有他做后盾,低嫁才能無憂無慮的在夫家生活。 不曾想,景睿的出|色|表現讓明明思想步調不一致的安王夫婦同時看中; 這些景睿卻是不知道的,從安王府出來之后,想了想景睿還是如實的寫了一封信將這件事告訴了黎修平。 至少,萬一將來安王府和景王府真的有機會更進一步,景睿不希望這些事情影響了他和黎修平的友誼。 而遠在千里之外的黎大人當然不知道這一切,他還在忙碌著他縣衙里的各種雜務,民生才是最難搞的。 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所以看起來每日里處理的都是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但是黎修平看重的卻是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 這些,可不是苦讀圣賢書可以做到的。 寒窗苦讀的前面十多年實際上都只是紙上談兵,真正想要當一個好官就要深入到百姓中去,做實事。 第367章 最好的選擇 因此,黎修平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外放到這么一個小縣城做知縣,每日里肯定忙碌的都是一些瑣碎的小事,而且短期內會看不出政績。 黎修平卻是一直表現得不急不躁,他還年輕,即便是已經在京城那邊待了四年實際上也不過才過及冠之年。 因此在決定了要謀求外放的職位時,黎修平特意進宮認真懇切的跟皇帝詳談過一次。 他還年輕,實際上心性不夠成熟未來還有無數的可能性,并不想在一開始就被定性。 如果他真的接受了皇上的好意,一開始外放就是州府的首官,對黎修平來說卻不一定是好事。 黎修平知道自己的年紀太輕而且沒有處理地方事務的經驗,很容易被人欺負或者是受到蒙蔽。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相反,這會兒他蝸居在陽豐縣,才是最好的選擇。 五年,這是黎修平給自己設定的時間,五年之后他必然會有所成。 當然,即便只是在縣衙處理每日的瑣碎事情,黎修平也都是抱持著極大的熱情。 并且知道娘和媳婦在這邊認識的人少也不太方便經常出門,有的時候在衙門里遇到好玩的可以和家人分享的案例,他晚上回去也會跟她們講講的。 正好,就像是媳婦所說,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了解的。 哪怕是母子、夫妻,如果每日里都是各自忙碌不說話,再好的感情也會變淡。 不過連續的忙碌已經讓黎大人變成了工作狂,跟母妻才閑話了幾句家常,結果話鋒一轉又回到他衙門的案子上: “最近我接到一樁案子,看起簡單,可是我卻不知道該不該認真地判決下去?!?/br> 方青青倒是奇了怪了:“三郎哥哥,為什么這么說?” “依我看,到頭來苦主十有八|九會改變主意撤狀的?!?/br> 這下子,難得的連石氏都有了一點的興趣:“好了三郎,你直接說說是什么案子?!?/br> 這樁案子其實很簡單,而且證據確鑿,是和最近剛中了童生試的一名秀才有關。 寒門出身的張生,娶妻黃氏,兒女雙全夫妻恩愛。 而且張生一直埋首苦讀,連考了三次九年才考中的秀才,之前一直都在書院苦讀。 家中雜事以及伺奉二老養育兒女皆是黃氏一人承擔,可以說是苦熬了許多年。 終于是考中了秀才闔家歡喜,正籌劃著要去省城參加秋闈爭取中舉,爾后再進京趕考。 無奈這些年張生讀書已經耗盡了家資,去參加秋闈是需要銀兩的,而且張生還聽說中舉之后進京更需要銀子。 再就是,考試之前最好能花費一些銀錢打聽主考官的喜好,這樣中舉才更有把握。 說來說去都是需要錢財啊,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會兒還真就體現出來了。 張生讀了這么多年書,也干不了其他的,可是他還只是剛中秀才后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哪哪兒都需要銀錢。 于是張生和他爹娘都開始看黃氏不順眼,那個老女人除了每天下地干活并沒有其它生財之道。 結果張生居然想出了一個陰損的主意,先是找借口讓黃氏帶著兒女回娘家去住一段時間,美其名曰讓妻兒跟岳家培養感情。 而他這邊,張秀才卻是要跟鄉下的一名土財主的閨女成親,只因那位小娘子可以帶過來一百兩銀子的嫁妝。 一百兩銀子,對于張生以及他的家庭來說,是一筆巨款。 當然,這名小娘子長相不佳要不然家里也不會愿意給她出這么多的嫁妝,再則土財主看重張生秀才的身份。 打的主意是,如果再考張生中舉,以后他可就是舉人老爺的岳父。 原本張家人想的很好,反正黃氏暫且不知道這件事,先將新人娶進門她也無可奈何。 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墻,這邊六禮還沒走完還沒議定拜堂成親的妻子,黃氏居然知道了消息殺將回來。 “我爹兄弟二人感情一直深厚,我大伯只有一個孩子我爹也是獨子。 奈何堂兄不幸早亡并沒有留下子嗣,大伯臨終之前曾經留下遺言,是希望我可以兼祧兩房?!?/br> 張生振振有詞,并且強調:“這也是我父親的心愿,新娶的婦人,實際上是長房子婦?!?/br> 如此無恥的話語,張生卻說得頭頭是道,并且拼命強調著這是“大伯”遺愿、是父親命令。 講述的過程中,黎大人都忘了顧及身份忍不住口吐惡言: “呸,圣賢書還真是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難怪考了這么多年堪堪只是考中秀才。 他自己行那齷|齪事,卻故意用著長輩的名義,妄圖用孝道壓人?!?/br> 張生既想要一百兩銀子,又舍不得丟下勤勞能干屋里屋外一把罩的妻子,況且他以后還要繼續考試名聲很重要。 糟糠之妻不下堂,所以一早的張生就想出了這么兩全其美的辦法。 兼祧,完美的將他們張家的香火發揚光大下去,并且新娶的土財主的閨女才是長房的媳婦而黃氏只能作為二房的人。 于是等于張生有兩個媳婦,卻是以妯娌相稱,一家人和諧完美的住在一起。 還真算計的好,張生大概是把心思全用在歪點子上,這樣的人參加秋闈還能中? 只可惜,黃氏并不愿意配合,并且直接一紙訴狀將張生告上了公堂。 其實這也是因為縣令大人是黎修平,要是換了前任縣令,沒有人會為了這種事告官的。 在黎修平上任之初走遍縣城以及各個鄉鎮村落的時候,就曾著急各地的里長,讓他們下去宣告。 讓大家有什么冤情都可以上衙門告狀,他作為一縣父母官,一定會為百姓們主持公道的。 當時黃氏正與張家的人吵得不可開交,被公婆相公指責怒罵。 于是,黃氏一氣之下就找里長代寫了狀紙,將張生告上了衙門。 在黎修平看來,這個案子并不復雜也很好處理。 兼祧不是不可以,但是在最早張家求娶黃氏的時候就應該說清楚。 而不是過了這么多年,兒女都大了冷不丁的再告訴黃氏有這么一件事,這些年來黃氏在張家并沒有任何錯處。 兼祧有許多女子并不愿意的,也只是一些特殊的人家為了顧全家里香火問題才會行特殊之事。 所以就應該一開始婚嫁之前就要說清楚講明白,男女雙方都愿意才能行得通。 第368章 不了了之 可是從黃氏一開始嫁入張家的時候,就不知道有兼祧這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