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五章 有些為難
書迷正在閱讀:傾星、不情愿的新娘(1V1 西方羅曼)、醫見鐘情:我將心向你、純屬意外、喜言是非、別讓相思染上身、心動沒有道理、歪點擒郎、未曾相識、戲點鴛鴦
看本事? 郭嘉忽然有些啞然。 這也是個辦法。 只可惜,現在除了郭野,其余的孩子還太小了。而且,郭嘉必須現在就要做出決定,否則遷都的事情就會出現無法預料的意外。 不過,典韋的話倒是提醒了郭嘉。 立儲君未必非要立最優秀的。 想通了這點,郭嘉的心思頓時活絡起來。 主公! 典韋期期艾艾道:“聽說您把一位小姐許配給了子龍賢弟的兒子?!?/br> 怎么? 郭嘉奇怪道:“你兒子不是已經跟云長的女兒定了親嗎?” 典滿五大三粗,跟他老子一般的丑。 一般的人家還真瞧不上典滿。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關二爺的女兒。 關二爺的女兒那也叫一個身材魁梧,倒是遺傳了關家的威猛。 二人也是結義兄弟,所以也一拍即合,把這件事給定下來了,也算是親上加親。 不不不! 典韋急忙搖頭。 郭嘉原本就英俊不凡,他的夫人們又是一個賽一個漂亮。生的女兒自然也是一個比一個貌美。 自己的兒子那模樣,他心中也有數,雖然出去嚇不死人,但也很難讓人順眼。 人家趙云的兒子就不同了。 那可是遺傳了父母二人的優點,生的是英俊瀟灑,作為郭嘉的女婿,那也是理所應當。 “主公,我們說的不是典滿,是典闕?!?/br> 這廝小心翼翼的說道。 “這小子雖然也是典家的種,但跟他哥哥不同,長得那是一個水靈。倒是跟他母親有些相像?!?/br> 典韋急忙補充了一句。 免得讓郭嘉先入為主,以為典家的孩子一個比一個丑。 他這個小兒子,真的不丑。 所以他就想著讓小兒子成為郭嘉的女婿。 這個典闕體弱,練不得武藝,典韋也只能另想辦法了。 哈哈哈哈! 聽到典韋這么說,郭嘉登時大笑了起來。 這個家伙也算是為兒子cao碎了心。 就算將來不能繼承職位,僅憑郭嘉女婿這個身份,郭嘉也不會虧待與他兒子。 “這是不是杜含英的主意?” 郭嘉問了一句。 典韋五大三粗,自然沒有這些心思,多半杜含英的主意。 ??! 聽到郭嘉問起這個,典韋忽然變得有些不自然,扭扭捏捏道:“難道,她跟你說了?” 這也正常。 作為母親的自然希望兒子能夠過得好一些。 典闕體弱,戰場上立功很難,所以杜含英也希望兒子能夠有個依靠。 成為郭嘉女婿是最佳的選擇。 所以聽說郭嘉回來了,杜含英立即慫恿典韋來見郭嘉,說說這件事。 看到典韋眼巴眼望的樣子,郭嘉忍不住笑了笑。 “好了,好了,這件事就交給……” 他原本想讓典韋去找蔡琰的,但是轉念一想,登時改變了主意。 “這樣吧,你去找甄家夫人,讓她們幫你?!?/br> 甄家夫人自然就是甄姜和甄脫了,甄脫雖然沒有女兒,但是甄姜卻有個女兒。 郭嘉的意思是讓典韋去跟甄姜商量。 甄姜的女兒能夠跟典韋的兒子成親,對他們甄家也算是一個強力的后援。 多謝主公! 聽到這里,典韋也十分的高興。 這一下,小兒子也有著落了。 唉! 看著典韋歡天喜地的離開,郭嘉忍不住搖了搖頭。 這廝的難處沒了,自己的難處呢? 想到這里,郭嘉立即站起身來。 “來人,備車,我要去蔡府?!?/br> 蔡府自然是蔡邕的府邸了。 話說蔡琰成為郭嘉的正妻之后,蔡家也成為了云州第一名門。 蔡邕在儒家地位崇高,很多達官貴人都紛紛派遣子弟前來拜師。 蔡家登時也車水馬龍,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長安出現祥瑞這件事,郭嘉必須要避嫌。 因為槍打出頭鳥,他暫時也不想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必須有人站出來幫他分擔壓力。 蔡家是最合適的人選。 畢竟他們代表的是儒家正統。 當然這么做的弊端就是,蔡家以后一定會成為眾矢之的。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br> 蔡邕居高而坐,手持書卷,講解里面的典故。 這老人家一生有兩大宏愿,一個是修撰漢書名垂青史。另一個就是廣收門徒把儒家經典發揚光大。 如見修撰漢書已經到了尾聲,很快這一部鴻篇巨制就要面世了。 其原作者班固和編撰者蔡邕都會名垂青史。 蔡家如今又成為了儒家在云州的旗幟,四方讀書人都不遠千里而來,云集在蔡邕的門下。 蔡邕也十分的滿意。 弘揚儒家經典,發揚光大,也是指日可待了。 所以,他在編撰漢書的同時,拿出一部分時間來教授弟子。 先生! 這時一名男子站了起來。 “既然先生也認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途徑,為何不向大將軍進諫,讓他按照傳統的的途徑任用官員呢?你看云州的現狀,不以仁德為本,不以孝義為先,身居高位者都是些蠅營狗茍之輩。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些人多半都是出自各地的世家弟子。他們之所以來拜師蔡邕,也是想通過這一層關系,在云州走向仕途。 畢竟云州才是天下第一霸主,在這里當官還是很有前景的。 但是云州用人自有一套,一不看出身門第,二不看你的學問有多深,而是提出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讓你去解決。 這種就類似后世的公務員選拔制度了。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只有真正接觸過這些問題而又仔細思慮過的人,才能夠做到對答如流。 死讀書的世家子弟,只懂孝義的書呆子,哪里懂得這些玩意,自然是處處碰壁了。 久而久之,這些人不能出仕,自然有些怨氣。 他們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短處,反倒把這一些歸結于制度的不公平。 因為制定這些規矩的人都是寒門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