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被迫覓王侯 第382節
說實話,洛姐兒給的物什是很好用,但是他不想再碰了,因為會有種奇怪的感覺,好像……平日認知的東西都是不對的。 至于洛姐兒是從哪里弄來的,趙學景腦海中只有兩個可能,不是宋太爺就是蕭煜。 …… 案子查的很順利,前面有馮太后故意報復豫王太妃,將消息透露出去,后面有昌樂長公主送來的口供和證物,雖然過去很多年了,卻還有活著的人,將他們供述的一部分拼湊起來,就能得到最終的結果。 當年在圣旨上留下蕭煜手印的人,是豫王府安插在先皇和張皇后身邊的眼線,那眼線在王府時受張皇后照顧,按老豫王和豫王太妃的吩 咐換孩子的時候,內心喚起一絲良知,但她又不敢聲張,只得用這個法子留下證據,心里可能也盼著,若是朝廷發現端倪,或許能揭開真相。 沒想到孫閣老疏忽了,徹底將圣旨封存。 這一封,蕭煜的身份被掩藏了二十年。 從馮家的案子到豫王府,京中一下子經歷了幾次動亂,眼下總算告一段落。 太師從頭到尾稟告給小皇帝,小皇帝這次沒用太師提醒就道:“太師要為……朕要為先張太后和三位皇兄做主,凡事牽扯進此案的人,都要拿辦……” 皇帝說不出殺人、株連的話,這些都要太師去安排。 太師躬身道:“微臣遵旨?!?/br> 太師就要退下去,小皇帝又開口:“太師,若是我幾位皇兄沒死,大齊定然會很好,也就不用朕坐在這里了?!?/br> 太師忙道:“皇上是天命所歸?!?/br> 小皇帝還有什么想說,奈何皇帝就是皇帝,他想聽的沒有人會與他說,他想說的,也沒有人真正要聽。 等到臣子們都離開,小皇帝看向身邊的內侍:“你說姑母能入京嗎?” 內侍笑道:“自然……” 小皇帝卻好似沒有聽到,他徑直向外走去,他年紀雖小,卻已經習慣了,聽到的話真真假假永遠做不得數。 …… 太師來到值房,中書省的官員正在草擬公文,這是要寄給昌樂長公主的,要告知公主,這案子處置的情形。 已經很快了,短短三日的功夫,已經查清楚,相信昌樂長公主也會覺得滿意。 太師接著道:“告知長公主,我們還會整飭兵馬前去京西,交給長公主統御?!?/br> 中書省的官員抬起頭互相看看,這話的意思是,援軍未至之前,請長公主守好關卡,不要讓吐蕃人再進一步,最少不能越過京西。 這是朝廷給昌樂長公主的交換條件。若是讓吐蕃人打到京西來,那么朝廷可能不會加派援軍。 西北若是沒有救,朝廷自然要有別的安排,到那時昌樂長公主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至于派出多少援軍,要看昌樂長公主與吐蕃戰事的結果而定,兩軍互相消耗是一定的,朝廷不會讓昌樂長公主手中握有太多的兵權。 中書 省官員不禁腹誹,昌樂長公主到底還是個女子,太過意氣用事,不想法子趁著這個機會鞏固自身勢力,卻要為先皇的張皇后伸冤,給了他們機會順利除掉太后和豫王府,現在朝中都要聽從太師的意思行事,昌樂長公主以后想再插手政務可就難了。 而且,以昌樂長公主根本無法獨自擊退吐蕃,還要仰仗朝廷的兵馬和軍資,這就如同被人掐住了喉嚨,只能任人擺布。 他們太師黨,這次是大獲全勝。 官員正思量著,大理寺卿忽然匆匆忙忙趕來值房。 太師放下手中的公文,迎上大理寺卿的目光:“可有急務?” 大理寺卿面色難看,額頭滿是細密的汗珠,他上前道:“太師,蕭煜的案子有變?!?/br> 太師示意大理寺卿繼續往下說。 大理寺卿深吸一口氣:“豫王的尸身和圣旨印的箕斗紋對不上,不是一個人?!?/br> 這下在場的所有人都驚住了,案子查的很順利,大理寺甚至取了口供,沒想到卻在這個環節出了差錯。 中書省官員道:“難不成昌樂長公主說的是假的?先皇張皇后的孩子并沒有被換?也不是豫王蕭煜?” 人對不上,也就只有這樣解釋。 箕斗紋是決計錯不了的,幾朝之前就有箕斗冊,從出生開始,手指上的紋理就不會改變,所以大家才覺得掌印是蕭煜身份的有力證據。 可明顯的,他們都被騙了。 大理寺卿道:“若不然我再重新提審犯人,或許這其中有什么差錯?!?/br> 大理寺卿說完行禮,就要轉身出去,卻在這一刻,太師伸出手來:“那掌印也許沒錯,蕭煜的身份也沒錯?!?/br> 大理寺卿道:“那為何對不上?” “因為他們并不是一個人?!?/br> 直到現在,太師忽然明白過來,怪不得他一直隱隱覺得哪里有問題。 “你一直覺得掌印是假的?!?/br> 大理寺卿點頭。 “那若尸身是假的呢?” 大理寺卿倒吸一口涼氣:“太師,您是說……那尸身不是豫王蕭煜的?!?/br> “是啊,”太師像是回應,又像是在自言自語,“豫王蕭煜可能并沒有死?!?/br> 第504章 聚兵 太師的話,讓值房陷入一片安靜。 眾人都覺得不可能,但這的確是一種解釋。 太師道:“一直有傳言說豫王還活著?!?/br> 西北有戰事之后,探子就將消息源源不斷送入京城,其中一個就是豫王“死而復生”,帶著武衛軍幫昌樂長公主坐鎮六州,吐蕃的王子就是被豫王所擒。 大理寺卿道:“但那是假的啊,追隨馮家的將領已經說了,馮家打探到昌樂長公主是借用了豫王蕭煜的名聲?!?/br> 太師看著大理寺卿。 可誰也沒法證實馮家得到的消息是不是真的。 大理寺卿下意識地道:“只要我們不說出去,大家都會以為先皇張皇后所生的皇子已經過世了?!?/br> 太師道:“等到蕭煜回朝的時候,你們要如何解釋?” 認識豫王蕭煜的人那么多,而那帶著掌印的圣旨又在滿朝文武面前展開過,無論哪一樣都無法調換。 “去說吧,”太師道,“箕斗紋對不上?!?/br> 在這里面動心思,只能是將把柄送入昌樂長公主的手中。 “那豈非……”中書省官員道,“我們之前做的,全都為蕭煜造勢了?!?/br> 太師沒有說話,這次表面上看是除掉了馮家和豫王府,實則是為蕭煜伸冤,又揭開了他的身世。 如果這是一盤棋,棋局應該是這樣才對。 之前他們還想著用援軍掌控昌樂長公主,如果統軍將領變成了蕭煜,恐怕被拿捏的只有他們。 大理寺卿道:“就算豫王蕭煜還活著,一樣要聽皇上和太師的安排,否則與馮家一個結果?!?/br> 太師淡然道:“蕭煜與馮家不同,他在軍中本就有威望,現在他又是先皇和先張皇后親生嫡皇子,身邊有長公主扶持,他們聚兵為了護衛大齊關卡,你又有什么理由去壓制他?” 這個時候,蕭煜沒死,只會讓大齊上下都松一口氣。 中書省官員道:“或許這些都是猜測?!?/br> 他們唯一期望就是,太師想多了。 太師目光又落在案牘的奏折上,他會這樣說,并非靈光一現,是看到手中這些文書,經過思量之后才得到的結果。 馮奉知戰敗,但離六州最近的州、府卻沒有接收到多少潰逃的兵卒。 要么就是幾萬人全都被俘虜或是殺了,要么就是暗中有人重新整合兵馬。 以他們收到的消息來看,第二種情形的可能性最大。 這樣一來,逃回多少兵卒和將領,就跟六州那邊統兵之人的本事有關了。悄無聲息地吞下這么多兵馬,唯有常年在刀鋒上磨礪的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只能是蕭煜。 太師對付馮太后是怕外戚專權,他受先帝所托,輔佐幼帝??擅鎸ο鹊鄣牧硪粋€子嗣時,他又豈能像對付馮家一樣動手? 今夕不同往日,大齊的局面已經在悄然改變了。 …… 王曾死了之后,六州之地安穩了不少。 蕭祈也總算來到了洮州,如愿以償地見到了昌樂長公主。 昌樂長公主留蕭祈說了一會兒的話,就讓人安置他去歇息,往后的七八日,蕭祈能做的就是每天給姑母請個安。 姜嬤嬤不禁擔憂,按理說,他們幫忙拿下了王曾,又將豫王太妃作惡的證據交給了昌樂長公主,長公主至少應該對小公子少了戒備之心才對,可結果不如人意。 這些日子姜嬤嬤并不好過,她怎么也沒想到小公子是周氏的孩子,小公子與周氏私底下早有來往,他們都被蒙在鼓里。 仔細想想,小公子也確實只有這么一條活路,更何況安排這些的是老王爺。面對太妃和生母,任誰都會選擇生母。 好在小公子在周氏面前處處維護她,還讓她打理身邊的事宜,她怎么還能有半點怨懟之心?再者,太妃對張皇后做的那些都被朝廷知曉,下場可想而知,她還能隨太妃去尋死路不成? 看著姜嬤嬤憂心忡忡的模樣,蕭祈道:“嬤嬤也不用著急,再等幾日,京中傳出消息,原本太妃手中攥著的兵馬會盡數來投奔,到那時,能夠統御這些人馬的也只有我?!?/br> 這就是他的打算。豫王太妃被抓,豫王府這些年積攢的人手就只能來投靠他。 姜嬤嬤嘆口氣:“太妃糊涂,應該早些將豫王府交給小公子的?!?/br> “我只是她手中的棋子罷了,”蕭祈道,“她才是擺弄棋 子的人?!?/br> 姜嬤嬤立即道:“從前老奴沒有看透這些,讓小公子受委屈了?!?/br> 蕭祈搖頭:“多虧了嬤嬤照應,才有我的今日,嬤嬤安心,無論將來如何,您都是我身邊信得過的人?!?/br> 主仆兩個正說著話,就有人前來送信。 “長公主要前往興元府,叫蕭公子一同行?!?/br> 周氏也得到消息,匆匆忙忙前來見蕭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