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明打后金為何吃力
王在晉好奇的目光投在那頁紙上,心想皇上要到江南找什么人? 眼前的這個皇上,愈發讓他捉摸不透。 神不知鬼不覺地偵破袁崇煥和錢龍錫兩人的jian謀,他已經覺得高深莫測。 現在又要錦衣衛去江南找人來見,這更是大背常理。 如果皇帝是想越級提拔什么人,直接到京城做官,那可是異想天開,無異于捅了馬蜂窩。 就是當年的魏閹,也沒膽子這么干。 想想到時朝廷內會掀起的輿論風暴,就讓人膽寒。 王在晉正在揣測著。 朱由簡注意到王在晉疑惑和好奇的眼神,笑了一下: “世德,你把這頁紙,也給王先生看一下,看看里面有沒有先生認識的人?” 王世德依言走上去,把那張名單交到王在晉手里。 王在晉一看,上面寫著: “馮夢龍、凌蒙初、陸人龍、陸云龍、張岱、柳敬亭、薄玨、宋應星、張溥、夏允彝、陳子龍、董應舉’” 王在晉皺眉:“這馮夢龍,微臣倒是聽說過,坊間流傳的許多小說便是他編纂的,其他人么……” 他頓了一下:“微臣實在孤陋寡聞?!?/br> 一邊說著,一邊把名單遞回給王世德。 朱由簡微微一笑:“也怪不得你?!?/br> 這名單里大部分人現在確實還聲名不顯,即便其中有些人已經小有名聲,但王在晉又是北方人,對此不熟悉也很正常。 朱由簡一揮手,讓王世德拿著名單下去了。 “陛下留我,是要商討平遼之事么?”王在晉,猶豫了片刻,還是先開口發問。 “不錯,朕問你,建虜占據的不過是遼東一隅之地,人口財富比我大明如何?”朱由簡目光炯炯地看著王在晉。 “遠遠不如!”王在晉毫不猶豫地答道。 沉吟了下,又補充道: “遼東在大明各地中,本不算特別富庶,被建虜占據后,更是殘破已極。無論是人口還是物資出產,比起我大明其余地方,只怕百分之一都不到?!?/br> “既然如此,為何大明與建奴作戰,還如此吃力?”朱由簡提高了語音。 王在晉當然明白皇上說的吃力,是指什么。 并非是說士兵戰力。 而是說軍費支出,后勤供應方面的吃力。 能支撐的軍隊數量的吃力。 想當年,萬歷末年的薩爾滸之戰,被宣傳成什么傾國之兵,什么幾十萬大軍。 真實情況卻是三路明軍總數才不過七萬出頭。 實際和后金交戰的更是加起來才不過四萬多。 而從各方面的情報匯總來看,當時后金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十萬。 兵力總數都比后金弱。 而造成薩爾滸慘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又是因為朝廷官員忍受不了持續不斷的軍費支出,拼命催促。 導致明軍在沒有準備周全,在劉鋌、杜松等名將都反對的情況下,就倉猝發兵。 以寡擊眾,又分路出兵,毫無配合,不敗才怪。 即便到了現在,所有人都已經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重視后金的巨大威脅。 關外前線明軍也只有七萬多。 和許多人想象的相反,明軍打建虜,其實一直是寡不敵眾。 就這樣袁崇煥還鼓吹要裁軍。 也正是因為袁崇煥不斷鼓吹裁軍可以省錢,才如此受東林系文官的青睞。 對眼下的大明來說,要支撐一支能在前線作戰,超過十萬的軍隊,都似乎已經到了極限。 難怪皇上要問為什么打建虜這么吃力! 王在晉沉吟良久,才開口道: “大明雖大,需要支出消耗之處也大。 “就如前不久完工的三大殿修復,耗費白銀就達六百多萬兩。 “此外九邊各鎮都需要用兵鎮守,衛所屯田早已廢弛,都需額外開支 “還有藩王宗室人口繁衍,開支日多。若以國初祿糧標準計算,耗費數目也不少?!?/br> 朱由簡聽了,嘴角彎起一個弧度,似乎對王在晉的回答不太滿意:“就是這些么?” 王在晉又思索片刻,答道: “內地承平日久,風氣轉移,務農之人日少,游手好閑之人加多,雖貧窮之人也習于奢侈攀比。生產少,消耗多,國家收入自然也就捉襟見肘。 “再有國家重文輕武,科舉選拔之人多長于空談,而少實干之才。則所支出耗費,又往往難收實效?!?/br> 朱由簡聽了,終于忍不住了,連連搖頭: “先生說了這么多,以朕看來,都沒說到根本!” “微臣愚鈍,還請陛下指教”王在晉看見自己說了這么多,竟然被皇帝一口否定了。不由得有些愕然,又有些不服氣。 他同時也好奇,皇帝還能說出什么更根本的原因。 朱由簡嘆了口氣: “先生說支出消耗多。平心而論,我大明現在的支出,比之成祖年間如何?” 王在晉一時張口結舌,這個比較,他倒是從來沒有想過。 過了片刻,才皺眉搖頭道:“這個,恐怕是比不了?!?/br> 朱由簡點頭道: “對??!成祖年間從一片白地開始,營建紫禁城,這比之現今只是修復三大殿,花費至少也在五倍以上?!?/br> “不僅如此,成祖時期還有造大報恩寺琉璃塔這個奇觀,這花費也不下于建造皇宮?!?/br> “還有營建武當山諸多宮觀,其規模難度只怕還在紫禁城之上,花費又如何?!?/br> “還有二十萬大軍三伐安南,五十萬大軍五次出征漠北,鄭和六下西洋,此皆是耗費巨大?!?/br> 王在晉默默點點頭。 朱由簡繼續說道: “以人口和開墾土地而言,現在比成祖時期,只會遠遠超過?!?/br> 王在晉苦笑道:“聽陛下這么一說,微臣倒也是覺得奇怪了。當今人力物力既然遠勝成祖時期,支出又遠遠比不上成祖,怎么反而會承受不起?” 朱由簡眉毛輕揚,沒有回答王在晉的問題,繼續說道: “至于先生說的藩王宗室的祿糧,更不是問題。 “難道先生還不清楚,宗室祿糧,嘉靖時便已改革過。 “不說各支宗室的祿糧標準早已大大下降,大半折鈔。 “而且還實行了定額制。每支藩王管下宗室領取定額。無論人口增加,都在定額內分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