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李知遠閑下來無事,和英華商量,讓英華搬去舅舅家暫住,他抽空去泉州一趟搬家當,現在江南的地主們都在補賦稅,急著賣地的不在少數。買賣田地的時候,交割契書本身就是要查稅的,現在風頭正緊,也不怕人家玩花招,交稅記錄不清楚的,沒有補稅的證明條子,不買他的就是。李家人手不少,李知遠把人手散出去打聽,他爹是三品,照朝庭的規定可以免若干頃地的稅,若是名下還有祭田,還能再免若干頃地的稅,他就在隔壁曲江府買了兩個莊,一共五十來頃地。反正地也不太多,就是以后稅改了,交稅也交得起。這頭來旺親自在莊上監工蓋莊院倉庫,那頭他就去泉州搬家當去了。 英華在舅舅家住,每日足不出戶。王家親戚為稅的事找到三省草堂,管家們把人請進去轉一圈,讓他們看,王翰林兩口子去杭州還沒來家。找到王翰林的兩女婿家去,大女婿回老家理稅去了,小女婿一家人也都不在,找到柳家去吧,英華頭幾回出來見親戚,就把話說明白了:她從小到大也沒見過大伯家送田莊上的出息給她娘家用,分家時她娘連姓王的田契都沒見過,一個銅板都沒有拿。她家的帳本上就沒有田產出息這一項,除了每年給大伯家送錢,給哥哥王耀祖送幾百兩銀,王翰林和王家并無別的銀錢來往。稅什么的,別問她們家。若是鄉親們補稅錢不夠,英華可以借錢。做假帳什么的,就不要提了,柳家是規規矩矩的生意人,絕無可能做假帳。 顯然王翰林是避到杭州去了呀。王家人碰了幾次壁,英華這里表示可以借錢幫補稅,別的辦不到。找王耀芬哪,那廝現在就是個瘋狗,誰也不敢去惹他。王家族人聚在族長家里理稅,去縣城抄公告回來細細參詳,這次補稅不罰錢啊,和上次拆遷的辦法比,若是把多年的賦稅補上,損失的其實也不算太多,補吧!王家人腦子轉的還算快,把該補的稅算出來,砸鍋賣鐵湊錢,不夠的到處借。英華一聽說王家要補稅了,二話沒說,把壓箱底的五百兩黃金送到族里,請族長幫忙分借給族親應急,又和族長打招呼,補完稅趕緊的去錢家曹家把地賣了?,F在不怕人家查稅,祖傳上百年的地,查契是不怕他的,五十兩一畝速速賣掉。有了銀子,新鎮上買房她給折扣價,外府多的是便宜地,隨便買! 王家恍然大悟,跟后頭有狗追著一樣補交賦稅,前手拿到官府補款的條子,后手就去錢家曹家賣地。曹家查過沒有半點違規的地方,也只有捏著鼻子照五十兩的價錢收下。王家一動,別家思量再三,這二三十年交易過的地不敢賣,祖傳的怕什么,先賣了再說,橫豎稅是交了齊全的。錢曹兩家反應略慢,等倉庫里的銀子都搬空了才明白,怕查的都沒來,來的都是不怕查的。 錢曹兩家的現銀,在富春地主們手里打了個滾,歡快的奔向了柳家。柳家對王家親戚和富春鄉親一樣熱情,買房子,來吧,現出圖紙,買地,車已經套好,隨時出發帶你去外府買地。柳家缺現銀啊,最喜歡從前姓錢姓曹的銀子了。英華前手才借出去的黃金,后手就變成了一錠錠五十兩的大銀子排著隊回了家。 富春知縣也沒辦法,補稅這個事是上頭壓下來的,人家來補他只能收。從前買地查稅的那個辦法是錢曹兩家自己定的,他幫著實行,但是畢竟不是自上而下行文,說白了,上頭沒有明文規定,這個辦法就是知法守法的商家誠實經營,知縣有權查地主偷稅漏稅,他們要怎么辦都成?,F在上頭明文規定補稅的辦法,人家把稅補了,你就沒法拿稅這一條卡人家。 富春縣的地主大多數是老派人家,買地可以有,賣地除非他家出了敗家子。炒地的本地人并不多。錢曹兩家看著來賣地的地主越來越多,恨柳家恨得咬牙切齒。得還手!有數的王耀祖就是個炒地的主,還有王耀芬,拿他們開刀吧!富春知縣查底,王耀祖和王耀芬名下的田地稅目不清楚,點讓他和原賣主一起來清稅。黃家親戚急了,直接奔杭州去找王翰林。王耀芬也急了,他岳父帶著王家大伯母到五柳鎮來找王翰林,在三省草堂撲了空,只有去柳家堵王英華。 作者有話要說:富春說的是類似北宋開國初年的故事,不是真實的歷史,真的是架空的,遷都什么的,宋代都沒有發生過。真實的人名有,但是故事不是他們的,是我編的。呵呵。書里關于教育這一塊呢,我查過好幾本書,北宋辦教育有很大的熱情,民辦書院和官辦小學這些,雖然不全是北宋初年的事,但是差不多都存在過,我為了故事好玩和情節發展,都給他攏一塊了。小說畢竟是小說,不是真實的歷史。:) ☆、 162 英華住在柳家內宅,每日早起到大帳房,中午吃飯回二門內,下午辦完事直接回內宅,陪舅母說話,陪表弟們耍。隔三差五楊氏還能回娘家轉轉,英華卻走不開。好容易柳家沐休,她自家還要排開算盤算她的陪嫁田,計劃夏收秋藏,估量各莊的賦稅該交若干,忙的夠嗆。 這日中飯后,英華困倦思睡,還覺得自己有點燒,杏仁攔著不讓她出二門,說:“事情都做完了,下午去不去前頭都不要緊,既然思困,就去睡一會。請個郎中來瞧瞧,若是哪里不好,小病小治,拖成大病你倒下了這一檔子事就真無人管啊?!?/br> 杏仁勸的有理,英華真個歇下小睡片刻。她起來正洗臉呢,郎中還沒有來,前頭飛奔來報,說大伯娘來了,堵著柳家的大門不許人進出,拉著一個路過的君子要人家給她老人家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