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錢曹兩家送賀禮是表明對富春本地鄉紳尊重的態度,也是在探這幾個新進士家里是不是懂潛規則,只要懂行,萬事好辦啊,怕就怕那種二愣子,自為以考了進士他就可以為民做主。這四家的態度也很上道,王翰林教出來的學生,還是懂事的:陳進士家和錢曹沒有利益關系,他家就給人面子客氣收禮。苗家和王家還有田要賣,他們不曉得錢曹兩家會怎么收地,自然不會收禮。至于王翰林自己的妹子嘛,她代表的是柳家的態度,柳三娘因為買田款的事都和他們翻臉了,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上,王姑太太只把他們的禮丟出大門算客氣的。 新科進士的底探著了,都是聰明人,兩家就干干脆脆地把富春地主們架半空晾起來了,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地在富春地主手里,不耽誤錢家和曹家現在的事。眼看著武將們的私宅都差不多起來一小半了,天波府楊家都差不多要完工了,錢家和曹家手頭除了兩省和四部官署,還有一堆一堆文官的私宅連圖紙都沒有出完,有的忙呢。 富春江的江水緩緩流動,一轉眼到了五月初四,王家和李家都要送嫁妝啦! 給王翰林家cao辦婚禮的是柳五姨從杭州請來的閔家,抬箱上彩花披帛之類的裝飾全是從杭州運來的。雖然東西到的比如意劉家的晚,但是閔家的人來的也不少。昨天就把一抬抬的抬箱在三省草堂的空屋子里理好了。 照著南邊的規矩,陪嫁田有一頃地就單獨使一個抬箱,使個盤子放一塊土。李芳歌出嫁有六十八頃地,她那邊自然是有六十八抬土。柳三娘無所謂藏不藏富,為了好看,英華嫁妝的前六十八抬也裝的是土。都擺給鄉親們看了,陪嫁只陪個四十來頃的田莊自然不大合適,柳三娘就把那個田莊附近另一個六十頃的大莊子也丟女兒的嫁妝里去了。接下來,英華在五柳鎮上還有一個別墅,還得抬塊磚。杭州的柳家倉是柳五姨獨蓋的,柳五姨也沒客氣,劈了一半給英華添妝。于是一塊整磚后邊,又是一個抬箱,鄭重裝著半塊碎磚。 閔家人裝箱的時候,柳五姨丟過來的半塊方不方,圓不圓的碎磚,一個管事多嘴問了一句,柳五姨毫不在意的說是柳家倉。裝箱的幾個人差點都沒嚇趴下。天下第一倉的一半,天底下的陪嫁,還有比這塊小碎磚的份量更重的嗎?沒過一會,閔家辦喜事的一二百人都知道了,大家走過來走過去,看那塊磚眼神都不對,閔家的大管事干脆使了個專人守在這個抬箱邊。 接下來,是柳家舅舅給英華添的家俱,大到個頭和屋頂齊平的大柜,精致細刻的大床小榻,小到盆桶衣架應有盡有,生孩子的子孫桶就打了八個!給孩子準備的搖床站桶都是成雙成對的!大柜大箱太大抬不進屋怎么辦?放心,柳家舅舅早把外甥女的新房照著他準備的家俱尺寸改造過了。家俱不好使抬箱,昨天在清涼山碼頭那邊搬下船,裝了二十多輛馬車,現在馬車全都停在三省草堂的馬球場上。家俱之后,是早就游街秀過的九十九抬翰林小姐陪嫁藏書樓,這套書會在李家繞一圈之后,跟英華的一部分陪嫁從后門出去送到不遠的山上別墅里去。意思意思的四季衣裳各十二箱之后,才是柳三娘和楊家舅母柳五姨她們三個女人這十來年給英華攢的首飾啦衣料啦,花瓶屏風之類的擺設和日用雜物。柳三娘是個藏富的主兒,不肯把所有的東西都擺出來,意思意思裝了兩百抬,楊氏舅母不滿意,還要再裝,已經沒有空抬箱了。 這邊送嫁妝就是親jiejie瑤華送過去,那邊芳歌送嫁妝請的是淑琴。楊氏在柳家目送第一抬嫁妝出了門之后,就趕著回娘家去了。王家的親戚多,王翰林提撥出來一個進士侄子,他要嫁女兒,王家來了半族人來要幫忙搬嫁妝,來了也沒他們什么事兒,只能坐在三省草堂的藏書樓底下吃茶嗑南瓜子,目送一抬一抬嫁妝抬出去。 英華的嫁妝要說是十里紅妝有點夸張,但是在富春縣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李家那邊女兒的嫁妝出門沒多久,兒媳的嫁妝就抬進來了。李家沒親戚來,就是陳夫人娘家的這些人和舅母們娘家親戚來,幾位舅母看到抬進來的這一抬抬一箱箱一車車的嫁妝流水進門,再一次直眼了。 王家的大姑奶奶瑤華帶著杏仁和紅棗幾個大使女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英華的嫁妝流水進門,從瑤華身邊經過,瑤華只袖手站著,幾個大使女把抬抬箱的指一指,抬的磚土都在東院前院放下了,裝家俱的馬車,一輛車進了大門,柳家派來的人流水下車搬家具,最后一件家具進了東院的門,下一輛馬上剛好就進門停下。前一輛馬車正好從側門出去。送嫁妝時嫁妝多忙亂的大家都見識過,似這般似行云流水的還是頭一回見?,幦A看著那一雙雙驚訝的眼睛,得意的暗笑:咱們送嫁,秀嫁妝那么俗氣的事我們肯定要干,讓婆家見識一下咱們家的人有多能干才是重點。抬嫁妝的都是干了一輩子的熟手,搬嫁妝的都是柳家專門運貨下貨的,這個節奏,小意思啦,。 幾輛馬車進了大門轉了一圈又出去了,停在大門外等候,等九十九抬書進了大門從側門出來,書箱立刻被抬上守在門邊的空馬車上,十幾輛馬車一點停頓都不打的繞開門前大路奔英華的別墅去了。 陳家舅母甚是奇怪,相互議論:“王家這是要把新媳婦的嫁妝搬到哪里去?” 五舅母才去王家看過女兒,曉得詳情,忙說:“新媳婦在山里還陪嫁了一個宅子,不比這邊小。聽說怕書擱這邊放不下,那邊蓋的有藏書樓,書都送那邊去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