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節
書迷正在閱讀:勾欄女兒奮斗記、穿成首輔大人的渣前妻、穿成糊咖和黑紅女主組CP、公主找了個女駙馬、影后今天崩人設了嗎、穿成殘疾總裁的AI伴侶、揣著反派的崽跑路、不能倒,A起來、小奶龍撿了個漂亮jiejie、好久是永遠(gl,ABO)
兩人進了內屋,面對面坐了下來。 王昶說道:“很快就要到達洛陽了,有些事情,我想與你商談一二?!?/br> 王昶跟王基在這些年里鎮守荊州,雙方配合的不錯,也算是有些交情,雖然比不上揚州刺史文欽跟毌丘儉的那種親近程度,但是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分歧。 王基趕忙做出了認真聆聽的模樣來。 王昶這才開口說道:“老夫收到了兩份書信?!?/br> “第一封書信乃是侍中鐘會所寫的,他希望老夫能前往洛陽拜見陛下?!?/br> “第二封書信乃是尚書仆射荀顗所寫的,他希望老夫能前往洛陽拜見陛下?!?/br> 王基問道:“那王公此番前來洛陽,是為了誰的緣故呢?” 王昶苦笑了起來,“想跟你商談的就是這件事啊?!?/br> “該是為了誰的緣故呢?” 鐘會跟荀顗如今代表著兩大不同的陣營。 盡管雙方都是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可他們所追求的東西完全不同。 自從郭彰的事情后,群臣跟皇帝的關系愈發的尖銳,盡管雍涼大勝讓皇帝壓了群臣一頭,可群臣并沒有就此服軟。 是要得到皇帝的寵愛,還是要得到群臣的擁戴? 這是擺在王昶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以王昶的資歷和地位,他還真的不虛諸葛誕王肅,廟堂里的這三公,除卻鄭沖,就沒有人能穩壓他一頭。 如果廟堂要委任新的大將軍,拋開陛下心里的親疏關系,那王昶絕對是最有優先級的。 不只是因為他的前綴里有個大字,還是因為他的宗族龐大,經學傳世。 王昶顯然是希望跟王基同進退的,雙方最好是站在同一個陣營里。 王基沉思了起來,隨即問道:“王公啊,您覺得陛下跟大將軍比起來如何呢?” “陛下尚年少,假以時日,定更勝一籌?!?/br> “那您覺得自己跟大將軍比起來如何呢?” 王昶大笑了起來,“那我就知道該如何抉擇了?!?/br> 兩人在這里休整了一天,隨即加快了前往洛陽的速度。 地方的情況正在好轉,侍中持節巡視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哪怕只是臨時裝模作樣,也比以前要好了很多,而王昶認為最重要的是,這舉動振奮了很多有真才實干的人才。 大魏官吏的整體素質不高,但是這不是說其中就沒有賢才,尤其是底層,寒門出身的優秀人才還是不少的。 至于大族出身的優秀人才,那是不必擔心懷才不遇的情況,出身大族,沒有才能都可以出頭,何況是有才學的呢? 被掩埋的人才往往是出身偏低的那些人。 青龍四年,魏明帝下詔求賢,司馬懿親自舉薦,王昶就這么進入了皇帝的視線。 王昶后來擔任徐州刺史,他非常的重視吏治,大力的提拔了很多出身底層的人才,并且對麾下的官吏們下重手。 同時他在當地開墾農田,囤積糧草,在政務上做的極為出色。 后來進了廟堂,當齊王曹芳詢問治理國家的方略時,王昶再次上書,給與了五條政略。 這治國五條,算得上是整個大魏里為數不多的針對官吏治政水平的內容了。 這也是王昶為什么會那么在意皇帝整頓吏治的原因。 王昶的五條上書,到如今都沒有人能超越他。 他認為,治理國家,第一是要崇尚道統,鼓勵學業,抑制空談,大規模修建學校,讓學生們入學,培養人才。 第二,要設立考試制度,考試是一個標準,沒有標準無法衡量曲直,沒有考試而任免升降,通過評點來看對方有沒有才能,都是扯淡。 第三,他認為官吏們的任期太短了,完全沒有政績就直接提拔,應該設立較長任期,觀察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政績的再去提拔委任。 第四,省減官員們的實際收入,要讓他們知道廉潔羞恥!別讓他們去壓榨老百姓! 第五,嚴禁奢侈,提倡借鑒,要對官員們做出居住,出行,穿著,飲食方面的限制,不許他們亂來,敢超出一定程度就以僭越的罪行來處置。 說真的,王昶的這五點上書都是根據當代的官吏水平,以及諸多的隱患來制定的。 他的這五點上書成為了后人們認識魏晉官吏們的重要依據,從王昶的上書可以看出,當時的官員們不經過考試,沒有才能,人才儲備低,沒有政績,喜歡奢侈,壓榨老百姓 光是從這五點上書,以及王昶敢這么上書,就能知道王昶的眼光和才能在群臣里都是遙遙領先的。 皇帝非常的開心,覺得王昶說的很有道理。 下詔表揚了他,然后讓他去負責考試。 可也就因此沒有下文了。 皇帝似乎更在意史書上的寥寥幾筆,某年某月某天,大臣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政略,皇帝欣然接受,賞賜了他。 可后面呢? 后面就沒有了。 王昶后頭還說過自己不懂得具體考試和計算政績的辦法,應當尋找一個專精這方面知識的人來,大家一同來擬定這種考試和政績的具體施行辦法。 但是呢,已經沒有人在乎了,都給你賞賜了,還說這么多做什么呢? 王昶這一路上走來,看到各地的官吏變化,方才有了先前的感慨。 王昶是真正能辦事的人,可他心里同樣有些擔心。 皇帝雖然下決心要整頓吏治,但是自己的這些想法,不是很被群臣所認可,他們都是口頭支持,卻不會正式通過,這位年幼的皇帝,他能理解我的這些上書嗎? 盡管皇帝在謀略上,軍事領域都展現出了一定的才能,但是在治政上,皇帝還沒有任何的貢獻。 自己的這些政務,若是想要具體施行,怕是要面臨太大的壓力。 王昶坐在馬車內,緩緩閉上了雙眼。 無論皇帝如何去想,自己還是找個機會提一提這件事,或許他會有些興趣呢? 這一行人很快就來到了洛陽。 在做出決定之后,他們就不會再拖延時日觀察形勢了,速度自然也就很快。 當他們來到洛陽的時候,皇帝自然還是出門來迎接的。 四征將軍回朝,理當是這樣的規模。 “拜見陛下??!” 王昶朝著曹髦俯身行禮,曹髦打量著面前這位征南大將軍。 又一個司馬家的親信。 雖然是司馬家的親信,但是本身出自大族,跟諸葛誕這樣的求名的人還不一樣,他到底是會選擇站在哪邊呢? 群臣對他的態度跟對王肅還不同,若是他愿意幫助大族,想必群臣們會歡迎他。 曹髦笑呵呵的將他扶起來。 “聽聞王將軍身體有恙,如今看來,倒是痊愈了?” “因陛下的恩德,臣已無什么大礙,得知陛下召見,匆匆前來,不敢耽誤?!?/br> 曹髦隨即讓群臣前來拜見,比起王昶,曹髦更在意站在他身后的王基。 王基是個被低估的將才,他的戰略水平極高,在歷史上,他多次針對廟堂的戰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幾乎沒有出錯過,他的戰略眼光都足以跟鄧艾論高低了。 鄧艾抵擋蜀國,王基來抵擋吳國,我大魏固若金湯! 第95章 從將軍到王公 王昶的立場不太明確,在曹髦和司馬昭相繼派人聯系他的時候,他多次以有病來推脫。 而這種立場不明確所導致的后果,就是如今這樣,不被看重。 當初需要你的時候你病了,現在要封賞了你的病就好了? 王昶并沒有得到如諸葛誕或陳泰那般的待遇,皇帝也設宴了,只是這宴會設立在東堂。 前來的也只是幾個廟堂重臣,大家在一起聊聊天什么的。 曹髦對王基倒是很熱情。 王昶也看出了這一點。 王基有些受寵若驚,跟王昶比起來,王基是要差很多,雖然也是一方大員,但是當初王昶當刺史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別駕而已。 曹髦笑著問起了王基對蜀吳兩國的看法。 王基如實說道:“陛下,當今的眾人都重視蜀國的姜維,卻輕視吳國的孫峻?!?/br> “吳國的孫峻,雖然年輕,不過三十余歲,可驍勇果敢,精明強干,膽大剛決,并非是中人?!?/br> “他的名聲很差,因為他設立酷刑來處置大臣,又yin亂其后宮,但是,孫峻既通過孫魯班來安撫大族,又用殘酷的刑法來處置不軌者,吳國的廟堂迅速穩定,況且他不曾為自己打造奢華的府邸,出入樸素,不為自己的家人謀利,又積極跟蜀國通使” “最重要的是,此人一直都想要圖謀我大魏?!?/br> “陛下不可不察?!?/br> 曹髦很是認真的聽完了他的話,孫峻這個人,他的名聲差是因為跟孫魯班的事情,以及對宗室的一些清除,但是他確實是一個有志向的討伐派。 他不愿意待在江東自保,常常有出兵的想法。 可曹髦并不是那么的擔心孫峻。 因為這位孫大將軍有個很致命的問題,英年早逝,好像也就剩下不到一年的壽命,而繼承他位置的孫綝,不提也罷。 曹髦跟王基攀談了許久,等到宴會結束的時候,群臣紛紛起身告別。 王基知道自己雖然被看重,但是征南將軍才是重頭,就跟著群臣行禮告別。 東堂之內,就只剩下了王昶跟曹髦兩個人。 曹髦開口問道:“王將軍啊,您這些時日里,鎮守在荊州,抵御吳國有功?!?/br> “如今朕親政,有繼承先祖志向,行大一統的想法,不知您有什么能教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