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南唐)亡國之君(下)
第0章(南唐)亡國之君(下) 上面一章主要就是李煜這么多年來到底干了什么事,只是大概的一個列表,但是我們也能從上面看出來,李煜的確是啥都沒干,十幾年的時間,只是在花紅柳綠的皇宮中享受著天上人間的生活。 但是要說李煜一生,這些都不是重點,就算是李煜的詩詞,在他的前半生,在沒有被抓到開封之前價值都不是很高,只有等到了汴京,李煜的的詩詞才真正具有了影響人心神的感染力,而對于李煜一生影響最大的就是趙匡胤發兵圍攻金陵的時候。 而在這時前,趙匡胤一直沒有進攻南唐,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計劃中南唐是江南最后一個目標,而另一方面就是南唐還有不少的大將,還有很多的謀士,都是很有能力的,趙匡胤實在是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他不敢輕易開啟戰端,他希望李煜能夠不戰而降,而一直以來李煜對于宋朝的恭謹態度,也讓趙匡胤覺得這件事靠譜。李煜還是很有可能愿意投降他的,所以趙匡胤對于李煜的投降抱著一絲幻想。 之所以最終趙匡胤決定進攻南唐,也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趙匡胤有點忌憚的南唐大將基本上都沒了,而趙匡胤也基本上統一了南方,對于李煜不戰而降的幻想也破滅了。 我們先說一下李煜南唐國內這些大將謀士們是怎么死的,這件事咱們上面也提到了一點,說的就是李煜自毀長城,所以后來很多人說李煜懦弱,說李煜無能,很多人都會把這件事拿出來說李煜殺自己人的時候,那可是一點都不懦弱,一點都不無能。 南唐的官員們對于他們的國家逐漸的衰落,心里還是很難受的,這里面有一個很著名的人物,叫做張泌。 張泌給李煜上了一封奏疏,這里面他對于南唐目前面對的困境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針,總共有十條,這個奏疏一下子震驚了整個南唐,很多人都覺得這說的話很中肯,很有用,但是也有人覺得這是在給李煜添堵。 而李煜也覺得這老家伙不想讓自己好過,雖然他對于這封奏疏十分的欣賞,但是卻不見實際行動,李煜雖然性子軟,但是也不喜歡別人說自己的壞話,但是這封奏疏寫的的確是好,李煜也覺得這是忠心耿耿,于是也就沒有找他的事,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這個張泌好算是比較幸運的,雖然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但是卻沒有收拾他。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人,叫做潘佑,這個人文筆非常好,和李煜的關系也是不錯的,因為兩個人能夠相互之間能夠在文學上面進行交流,李煜對于潘佑也是很看好的,這來那個個人經常就在一起玩。 潘佑不僅僅文采好,而且還有一顆報國之心,他不想看到李煜整天沉浸在后宮之中,希望李煜能夠好好的治理國家,將南唐恢復當年的盛世,對外則能抵御宋朝的威脅。 所以他一口氣寫了八封奏疏,但是李煜卻只是欣賞了一下他的文筆,對于他上面所說的一些東西,卻是沒有關注,而對于這一類的文章上面提出的一些問題,或者是勸諫,李煜從來都是不管不顧。 而潘佑的第八封奏疏上面有這么一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一句大家都熟悉,他在這里就是說李煜沒有志氣,這種說法在這前的奏疏中也有。但是不這么嚴厲,這是直接就罵上了,而且后面還把李煜比喻成了商紂、夏桀、還有三國時期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 這一下子可是氣壞了李煜,你這潘佑平時罵幾句也就算了,咱們關系好,我不跟你計較,但是現在你就開始指著我鼻子罵了!這是典型的蹬鼻子上臉啊,干脆殺了你,還讓你亂說。 其實潘佑也是個人物,他在寫這封奏疏的時候已經想到了這種結果,他希望能夠用他的死罵醒李煜,或者用他的鮮血激起朝廷中大臣的血氣,讓他們繼續規勸李煜好好治理國家。 但是他的這一番心血注定是白費了,后來潘佑雖然被關在了監獄了,但是還沒殺他,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看李煜還是我行我素,沒有清醒,而且大臣們還是明哲保身,不思報國,他最終還是決心用自己獻血覺醒南唐的斗志,于是在獄中自殺。 這幾個人都算是文臣,還有一個是武將,那就是林仁肇,這個人在戰斗中從一個小兵迅速崛起,成為軍界新星,也成為后來南唐當面首屈一指的大將。 此時老一輩的南唐將領基本上都死了,沒死的也沒力氣繼續征戰沙場了,所以就只能靠這些新崛起的將領。 但是李煜和李璟在用人方面都不行,他們不能任命優秀的將領,不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所以他們一開始的時候就只能吃李昪留下來的老底,等到李昪那一代的將領沒了之后,李煜才發現原來他身邊已經沒有多少能夠獨當一面大將了。 林仁肇此時看著宋朝的威脅越來越大,南唐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于是他就主動找到了李煜,為李煜獻上了一計:“宋軍在淮南一帶守軍不多,而且宋朝這些年戰爭不斷,消耗巨大,這正是咱們的機會啊,希望陛下能夠給我幾萬人馬,我度過淮河、淝水占據長江以南的大片領土,這還是很簡單的,而且他們曾經就是我們南唐的百姓,現在肯定會支持我們的。與此同時,陛下給宋朝的皇帝寫封信,就說我造反了,要是我成功了,那么咱們南唐就再也不怕宋朝了,萬一是我失敗了,陛下就把我全家滅族,這也表明和陛下你沒啥關系?!?/br> 這個計劃在當時而言,的確是很驚艷,當然這是建立在李煜對于林仁肇是絕對信任的基礎上的,而林仁肇在當時的確是一心為國,要是他真是一個寧愿把全家作為籌碼的投機者,那么他在一路崛起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忠誠和勇敢就是假的了,不過這也太不可能了?,F在都公認此時的林仁肇的確是想要強大南唐,改變國勢,并不是一個軍事投機者。 但是這個計劃卻把李煜嚇了一跳:“你可別亂說,鬧不好真的亡國了?!?/br> 這句話就表明李煜對于宋朝的趙匡胤還是沒有放棄幻想,他還想著將來趙匡胤能夠放他一馬。 不久這個計劃就落到了趙匡胤的耳朵里(李煜安保工作咋做的?),趙匡胤聽說了這個計劃之后也是感覺到很驚艷,沒想到南唐還有這樣的人物,這樣的人物在南唐,那就是個大的障礙,所以要除掉。 趙匡胤打定了主意,就派人到南唐畫了林仁肇的畫像,然后裝成是無意間讓李從善看到了,于是就問李從善人不是人這個人,李從善看了半天,這才敢說:“莫不是我南唐的林仁肇將軍?!?/br> 趙匡胤哈哈大笑說道:“林將軍已投降我了,我給他的宅院也已經建造好了,就等著他來了?!?/br> 這一句話可是把李從善嚇得不輕,急忙給他的哥哥寫信,告訴林仁肇已經叛變。 這個消息在趙匡胤的刻意放水之下,順利的到了金陵,李煜看到自己的弟弟給自己寫的情報,大吃一驚,但是他卻絲毫不懷疑自己弟弟的情報,畢竟這是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李煜很信任他,于是也不探查詳細,直接就一杯毒酒送到了林仁肇的身邊,害死了林仁肇。 一代名將,林仁肇沒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他愿意用生命去維護的君主的猜忌之下。 這件事之后,趙匡胤基本上已經下定決心要征討南唐了,因為趙匡胤漸漸地已經對于李煜主動投降喪失了信心,放棄了幻想,因為他的使者好幾次前往南唐勸降,但是李煜都是百般推諉。 最后李煜甚至來了一句:“我為啥要對你們稱臣,那就為了保存我祖上的江山社稷,你們現在讓我到汴京去,這不就是要毀掉我門家的基業啊,如果真的這樣,我就和你們決一死戰?!?/br> 這或許是李煜對于宋朝的使者說的最爺們的一句話了,但是這句話到了趙匡胤耳朵里卻是只換來了呵呵一笑,趙匡胤很了解李煜,他知道李煜就是這么說說而已,而且李煜是個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家伙,所以他決定征討南唐。 但是征討南唐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他對于度過長江沒有太大的把握,歷來渡江作戰少之又少,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赤壁之戰,但是這個結局卻是很悲慘。 而趙匡胤這邊水軍并不是很強大,所有他也不能倉促的用船只渡江,因為他們的水軍不一定是南唐軍的對手,所以還剩下一個方法,那就是建造浮橋。 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能夠在長江上建造浮橋,這又讓趙匡胤十分為難,到那時就在此時一個人卻主動來投,他說他已經測好了長江的水勢,知道哪里能夠建造浮橋。 這個人就是南唐人樊若水,這個人本來是南唐的一個文人,但是南唐官場還是科舉考試的時候黑幕太多,樊若水考了好幾次但是卻都考不上,這讓他對于南唐心灰意冷,對于整天在皇宮中吃喝玩樂的李煜心中充滿了極大的不滿。 于是他要報復,他要幫助宋朝滅掉南唐。 為了方便他測繪,他就和宋朝派來的幾個精通佛法的少年一起以學術交流的名義來到了南唐,這幾個精通佛法的少年也被李煜奉為上賓,樊若水在長江兩岸跑來跑去自然是沒人敢管他,經過長時間的測算和考察,最終樊若水敲定了建造浮橋的方式和地點。 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派遣潘美等人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在陸地上,讓曹彬帶著大軍從北面直線進攻南唐,而又給吳越打個招呼,讓吳越從東面進攻南唐,三路大軍齊聚,南唐有被包圍的風險。 但是此時的李煜卻是有了點英雄氣概,他聽說趙匡胤派兵來打他之后,他就對他的那些大臣們說道:“趙匡胤要是敢來,我就披掛上陣和他親自決戰,與宋軍死戰,保全社稷江山?!?/br> 但是李煜也就是這么說說而已,這要是打仗,這家伙真是靠不住。 不久他聽說吳越王也牽扯進來了,就給吳越王寫了封信:“唇亡齒寒,我完了,對你也沒啥好處?!?/br> 但是吳越王卻是根本不理他,因為此時的吳越王已經下定決心臣服趙匡胤了,他看得出來宋朝統一全國已經是不可阻擋之勢了,不能硬抗只能投降妥協。 不久曹彬大軍殺到了長江邊上,擊敗了南唐方面的阻擊軍隊,然后準備在采石磯一帶搭架浮橋度過長江。 一開始李煜和他的大臣們覺得這長江就沒聽說過誰能搭成浮橋,你趙匡胤也不行。 于是也就沒當回事,就等著趙匡胤被困在長江北岸,而在金陵城內還是該干啥干啥,沒有動員全國軍隊,也沒有組織軍隊加強沿江防御。 但是趙匡胤在樊若水的幫助下,很快就搭好了浮橋,宋軍恍如是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了金陵城下。 而此時吳越國的軍隊也開到了常州潤州一帶,也準備直插金陵。 看著城外突然出現的宋軍,李煜心里不淡定了,此時在城中包括拉壯丁的也不過是才兩萬余人,這些人想要擊敗宋軍,很難。 而更讓李煜煩悶的是在金陵城內他根本找不到能夠擔當守衛大任的將領,最終把這件事交給了皇甫繼勛,這個人就是之前被柴榮俘虜拒不投降的皇甫暉,皇甫暉的名氣給了皇甫繼勛一個閃亮亮到光環,李煜覺得皇甫暉是個人才,他的兒子應該也是個人才,所以就把金陵的守衛工作交給了皇甫暉,但是實際上,皇甫暉卻是一個草包,要膽量沒膽量,要能力沒能力,他接管了金陵的防御工作之后,就開始進行消極防御,不主動出擊,也不防御。 他之所以搞這樣的戰略,因為他想投降,但是現在投降肯定不好,落個壞名聲,所以他想著城里的兵死個差不多的時候,那時候再投降就沒有人敢說什么了。 金陵的守將就是這個態度,金陵城能夠守得住那就真是奇怪了。 此時在吳越軍這邊,他們正在圍攻潤州,潤州的守將是李煜最信任的一個心腹,但是這個心腹到了潤州之后卻立馬投降了吳越軍,沒有絲毫猶豫,不久吳越軍也到了金陵城下,圍攻金陵。 其實南唐此時還是有一戰之力的,但是因為天災人禍卻最終還是失敗了。 先說人禍,有個地方藩鎮叫做張雄,他接到了李煜的使者送來的求援書信,立馬就調集軍隊趕赴金陵,走之前他對他的8個兒子說:“我此行必死于國難,你們應該隨我盡忠而死。否則就不是忠孝之子?!?/br> 可是當他的部隊行進到溧陽的時候,卻接到李煜的蠟丸書,命令他們停止前進,就地安營(李煜你這是想要干啥?) 李煜的使者認為此處地形不適宜駐扎大部隊,他對張雄說:“敵兵如果攻來,不可輕舉妄動,等我一天一夜。我要入城面見皇上,讓他下令,命令我們引兵入城?!?/br> 可是當許逖再回到溧陽的時候,張雄的幾萬人馬已經在宋軍的進攻下,只殘余1千多人了。張雄與他的8個兒子全部戰死。 這就是人禍,這個命令或許并不是李煜下的,但是史書上都記在這是接到了李煜的命令,但是不管是誰,這都是人禍。 再說個天災。李煜突然想起了水軍還有一支大軍在湖口一帶駐扎,于是就下詔讓他們勤王,大將朱令赟奉詔后,立即起兵15萬來救金陵。 朱令赟很清楚,宋軍的劣勢在于水軍,而他們的那個浮橋就是他們的生命線,只要是沒了浮橋,然后他的大軍在消滅了在長江里的宋軍水師,那么他們就能對圍攻金陵的宋軍進行反包圍,這樣一來金陵城的包圍自然也就解除了,而且還能重創宋軍。 所以他開著大船沖向了宋軍,他的目標有兩個,第一個是滅掉宋軍水師,另一個就是毀掉浮橋。 他此時順風,于是就想玩火,就把先準備好的小船拿出來,在上面堆上干柴和火油,點燃之后就讓他們順著風沖向宋軍的水軍,要是順利的話還能一口氣燒掉浮橋。 這些小船順著風慢慢的到了宋軍的陣營,眼瞅著就要到了宋軍的船邊上,此時卻突然變了風向,剛才還順風的朱令赟變成了逆風。 而剛剛放出去的小船,竟然又跑了回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朱令赟的火船燒了自己,這十五萬大軍全部在一把火中化為了灰燼,李煜沒希望了。 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后,李煜絕望了,而他在城中也殺死了想要投降的皇甫繼勛等人,但是南唐軍的城防已經廢了。 不久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 此前李煜曾經說過,要是城破了他就自焚而死,皇帝的決絕影響到了在金陵不遠的一群尼姑,他們說只要是皇帝自焚,他們也自焚而死。信號就是皇宮里的火光。 城破這一天,皇宮里的確是起火了,但是這是李煜讓宮女焚燒珍藏的書畫的火光而不是自焚的火光,而山上的尼姑一看宮內起火了以為李煜自焚了,他們也紛紛自焚殉國。 但是李煜卻帶著全家四十五口人出了宮門投降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李煜到了汴京,開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在他四十二歲生日的時候,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首,這首詞傳到了趙光義的耳朵里。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最終用牽機藥毒死了李煜。 最后用一首我最喜歡的一首后主詞來結束這一篇吧。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