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開辟新戰場
柴榮看著自己派去招降劉仁瞻的那個使者灰溜溜的回來了,心里對于劉仁瞻更加的看好,也更想招降劉仁瞻這個人。 所以柴榮決定親自出馬,于是他找了一個空閑,帶著幾個侍衛,跑到了壽州城下對著上面的劉仁瞻喊了起來。 “劉仁瞻,你何苦呢,現在李璟能力也就那樣,早晚是要被我抓到開封去的,將來我要是抓走了李璟,你現在還為誰守城呢?還不如趕緊投降我,然后咱們一起征戰天下,跟著我完成統一大業,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所為?!?/br> 這句話要是一般人說出來,或許就是個笑話,但是現在這句話話是柴榮說的,那就沒有人敢把這件事當成是笑話了,因為柴榮的確是有這個實力完成統一,而且柴榮對著劉仁瞻說出了,這話正是對于劉仁瞻的一個信任和重視,這相當于是柴榮對劉仁瞻的一個承諾。 但是劉仁瞻卻是不屑一顧,對著柴榮回了一句:“我效忠南唐那就有始有終,今天這事你都別再說了,咱們戰場上見真章,我也只能以死報國而已?!?/br> 最終,柴榮親自招降,頁眉又取得應有的效果,這讓柴榮很無奈,但是這并不妨礙柴榮對與劉仁瞻的欣賞。 短時間內在壽州是不能打開局面了,因為現在劉仁瞻在壽州裝起了烏龜,在城外面的柴榮也很無奈,但是柴榮的目標是這個歌淮南,所以就算是壽州暫時失利,對于柴榮的整個戰局影響也并不是很大。 所以不久柴榮就讓他的親信大將,殿前都虞候趙匡胤帶著大軍先把壽州周邊收拾一下,順便把援助壽州的這些援軍收拾一下,為周軍拿下壽州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 其實柴榮之所以決定開辟另外一個戰場,是有兩方面的考慮的,一個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為進攻壽州提供一個更為良好的條件,另一個原因就是柴榮想要在其他戰場打上幾個勝仗鼓舞一下士氣,那時候打仗,士氣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隨著圍攻壽州長時間沒什么成果,柴榮心里也有點著急,原本跟著他來的那些雄糾糾氣昂昂的周軍,此時也都有點失望和泄氣,這樣的局面那可不是柴榮愿意看到的,于是就準備讓趙匡胤開辟另一塊戰場,好好打幾個勝仗。 當時距離趙匡胤比較近的有個地方叫做渦口,這里面有一支軍隊,管事的就是壽州劉仁瞻的侄子,在這里差不多也是萬人,實力也算是比較強大的。 結果這些人和趙匡胤一接觸,根本不是對手,趙匡胤直接將他們打得稀里嘩啦的投降的投降,逃命的逃命,而且管事的大將基本上全部就地殲滅,至于咱們剛才說的劉仁瞻的侄子,也被活捉了。 這一戰對于趙匡胤來說基本上沒啥壓力,很順利的就拿下了,這個勝利大大鼓舞了周軍的士氣,讓柴榮也是十分高興的。 接下來還有一個目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過的皇甫暉和姚鳳,這兩個人原本駐扎的距離壽州并不遠,但是劉彥貞失敗之后。他們嚇得也是不行,急忙后撤了挺遠,駐扎在了清流關,清流關距離趙匡胤剛剛拿下的渦口有三百多里的距離。 而且中間還有不少的“敵占區”依舊掌控在南唐的手中,但是柴榮還是下定決心消滅掉在清流關的姚鳳等人。 原因也很簡單,第一個就是清流關地勢險要,是個重要的關卡,能夠拿下清流關此后就能順利很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清流關屯駐了南唐軍的主力,據說有十萬大軍,只要是能夠消滅掉這十萬大軍,南塘方面在淮南的防御體系,基本上就算是收到了重大破壞,畢竟關卡再險固要是沒有人去守,那也沒用。 當時清流關已經無限接近南塘的國都了,距離金陵也不過是百里的距離,按照周軍的行軍速度,只要是來個急行軍就能一天趕到金陵城下。 所以要是能夠拿下清流關,也算是對李璟的一個威懾和警告。 因為這一場戰役的主角是趙匡胤,趙匡胤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所以自然野史傳記啥的比較多,也是比較受是學家們歡迎的一個人物。 所以這一場戰役有很多的版本,不過很多都是虛構的而不是真實的,真正算得上比較靠譜的說法就是當時趙匡胤走小路偷偷摸摸的繞到了清流關,然后從清流關山后殺了上去。 當時皇甫暉在城上接到情報,說是有一支周軍正在往清流關火速趕來,于是他急忙帶著大軍跑到城墻上,準備和周軍打一張,但是到了地方才發現,這不過是一小支軍隊,還沒等皇甫暉反應過來。 又傳來了一個消息,說事后山發現了大量周軍,周軍主力已經殺了上來了。 這一下子可把皇甫暉嚇得不輕,急忙帶著大軍撤了,撤到了滁州,準備依托滁州城進行防守。 就在皇甫暉帶著他的幾萬大軍跑到了滁州的時候,趙匡胤也在后面跟了上來,清流關也先不管了,直接殺到了滁州城下。 在下面的一些記載基本上就是來自于一些演義小說了,因為趙匡胤的武器在很多的小說中都是一根鑌鐵大棒(為什么我想起來了孫悟空),而且武藝高強。 他趕到了滁州城下,立馬就要求和皇甫暉決戰,但是這個皇甫暉還是很有意思的,他站在城墻上面先是譴責了一下趙匡胤剛剛從后山偷襲他們清流關這是不道德的,是不講道義的。 隨后他就說,你趙匡胤要是個真正的軍人,那咱們就真刀真槍的干,誰都不要跑,誰也不要耍陰謀詭計,正面好好打一場。 趙匡胤聽了也樂了,覺得這個家伙的確是個“人才”,好好地打仗,還分什么狡詐不狡詐,俗話說兵不厭詐,要是這一點水準都沒有,那還打個啥?再說這也不是春秋戰國時期推著戰車,敲著鼓然后按照利益按部就班的捉對廝殺。 但是趙匡胤還是爽快的答應了皇甫暉這個看起來有點白癡的請求,不為別的,就是想讓皇甫暉敗得心服口服。 不就雙方在滁州城嚇得擺開了陣勢,趙匡胤騎著大馬在前面,另一邊的皇甫暉也騎著戰馬在前面。 最先進行的就是趙匡胤和皇甫暉之間的決斗,趙匡胤武藝的確是高強,皇甫暉雖然也不差,但是還是比趙匡胤差了一籌。結果一棍子被趙匡胤撂倒了。 畢竟趙匡胤用的可是純鐵的棒子,敲在身上那可是輕則骨折,重則當場沒命。 皇甫暉還算是幸運的,他身上穿的有護甲,這一棍子沒要了他的小命,但是也重傷了,據說最終趙匡胤還用劍刺中了皇甫暉的頭部,但是幸運的是皇甫暉還沒死,但是已經喪失了戰斗能力。 隨后姚鳳也被趙匡胤活捉了,南唐軍大亂,周軍趁勝追擊,一口氣拿下了滁州,而這里所謂的十萬大軍也都全部那來回哪去,反正是徹底散了。 這里咱們要說下皇甫暉這個人,這個人還是有點來歷的,他之前并不是南唐土生土長的大將,而是從中原過來的。 他之所以從中原過來,說起來還和前面咱們說韓熙載的時候有一點相似之處,都是因為當時魏州兵變,韓熙載的父親是被牽連了,但是皇甫暉直接就是事件發起人,造反就是他搞的。 結果后來一看事情不受控制了,于是就跑到了南唐,在南唐做了個大將。 皇甫暉這個人很傲氣,也的確是有幾把刷子,但是這點能力在趙匡胤面前還是有點不夠看,所以他沒打過趙匡胤,被趙匡胤俘虜了。 他對于趙匡胤那是心服口服,但是他帶著十多萬軍到卻不是趙匡胤萬余人的對手,這讓他引以為恥,所以原本趙匡胤和柴榮還準備招降皇甫暉的計劃破產了。 我們上面也說了,趙匡胤對著皇甫暉的頭部刺了一劍,所以被俘虜的皇甫暉已經身受重傷了,但是他以此為恥,覺得也沒有臉面活下去了,于是就放棄了治療,拒接趙匡胤和柴榮的好意,最終傷重而死。 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皇甫暉也算是一個漢子,但是各為其主,個人的命運機緣有別,他最終沒有跟著柴榮進行統一大業。 在清流關和滁州戰爭結束后,柴榮很高興,但是此時趙匡胤的身邊人馬并不多,害怕不能保守住勝利果實,于是柴榮就讓趙匡胤的父親帶著大軍前去援助趙匡胤。 當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帶著大軍日夜兼程趕到了滁州,但是那會卻還是晚上,趙弘殷就在城下面叫門。 在城墻上面的趙匡胤自然知道這是自己的父親,但是當時有規定,晚上不準開城門,所以趙匡胤就對著他爹喊道“咱們父子雖然是至親,但是晚上不能開城門這是柴榮的命令,皇帝的命令不能違抗?!?/br> 第二天,剛剛打開城門,趙匡胤就親自出城迎接它的父親,可以說趙匡胤公私分明,這一點還是很受好評的,而宋朝的史官們也是一個個如獲至寶,大書特書,所以這件事的知名度應該還是挺高的。 而且這件事對于現在還是一樣具有很鮮明的現實意義和榜樣作用。 成功開辟了新戰場,拿下了清流關,打下了滁州,距離金陵已經不遠了,李璟此時的確有點慌張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