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高平之戰(中)
我們上面也說了,劉崇根本沒有想到柴榮會親自前來,因為在劉崇的印象中,柴榮就是一個年輕的新皇帝,雖然此時的柴榮已經是三十多歲了,但是在劉崇面前,依舊是一個年輕人,劉崇有傲視柴榮的閱歷。 原本在劉崇的計劃中,柴榮是應該不會親征的,應該就是派一個大將來就行了,而一般的人劉崇還真的沒有放在心上,所以他對于這一次的進攻還是很有信心的,給他信心的除了大周的國情和柴榮新登基之外,還有就是他帶著契丹人耶律敵祿(漢名楊袞)帶來的一萬騎兵,這也算是劉崇的一個依仗。 所以劉崇這一次力求進入中原,將柴榮滅掉,這就是他的目的,而潞州僅僅是一個據點而已,要是他的目的是想跟柴榮一直進行僵持,或者說劉崇的目的是占上幾塊地盤,和柴榮來個持久戰,那么他就更會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絕對不會放過潞州的,但是現在的劉崇,就像是柴榮說的一樣,已經開始陷入瘋狂了,他的目的就是進入中原,拿下開封,這就是劉崇這一次出兵的最終目的。 所以劉崇不會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會盡力前往中原,他要加快行軍速度,奔襲到洛陽、開封。 而這個計劃是實施還是不實施,就在柴榮,要是柴榮就是派了一個大將來,那么劉崇估計會毫不猶豫的繼續南下,在中間和柴榮派去的大將打上一仗,后周勝了,那也只能說是他攔住了劉崇,不算徹底打敗劉崇。而柴榮的大將就算是敗了,那么劉崇也不算真正的勝利,因為這不是決戰。 但是柴榮一出戰那就不一樣了,柴榮是皇帝,他是大周的代表,是大周的象征,要是柴榮敗了,那就能說是大周敗了,而柴榮要是擊敗了劉崇,那么劉崇也不好意思再賴下去,只要是劉崇和柴榮一交手,那絕對就是決戰。 一場決戰,那肯定是要穩扎穩打的,劉崇肯定會放棄奔襲中原的策略,在前線和柴榮一決雌雄,反正誰敗了那就標志著一股勢力的失敗,劉崇要是能在前線打敗柴榮或者殺死柴榮,他就是毫無爭議的中原皇帝,但是要是他被柴榮打敗了,那么他的后漢也會危險。所以劉崇不會冒險,但是關鍵就是他不知道柴榮竟然御駕親征了。 他沒想到柴榮竟然這么膽肥,他也不知道柴榮到底憑借的是什么,怎么又膽氣竟然敢玩御駕親征。 不過劉崇的情報工作,的確是應該被鄙視一下,從柴榮宣布御駕親征到柴榮到了澤州這么長的時間,在潞州的劉崇竟然不知道柴榮來親征,也沒有聽到任何的消息,就是在澤州城下見到了大周軍營中豎立起來斗大的“柴”字,這才知道原來柴榮竟然真的來了。 一時間這個消息,讓劉崇有點意外之喜的感覺,本來還想著是不是奔襲到中原拿下柴榮呢,但是現在柴榮竟然送到了面前,這不是意外之喜是什么。 當時的劉崇對于柴榮的了解都是表面的,都是表象,當時天下能夠真的了解柴榮的也可以說是寥寥無幾。所以劉崇也沒有把柴榮放在眼里,在劉崇眼里,柴榮就是一個小年輕,他對付起來那肯定是沒什么難度的,所以劉崇這才感到高興。 但是另一方面的柴榮,此時卻也是有點意外,因為他的大營和劉崇的大營距離不遠,他一方面慶幸劉崇沒有進入澤州城,一方面對于劉崇長途奔襲的戰略有點不看好。 可是柴榮知道,既然他來到了這里,那么這里將要發生的就是一場大決戰,他和劉崇兩個人一定會有一個失敗者。但是柴榮從來沒想過他會是失敗者。 雙方扎營完畢,沒有過多的客氣,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柴榮就帶著主力出營了,他準備先試試北漢軍隊深淺。(不過這也能看出來,柴榮的確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急躁有時候給人一種不穩重的感覺,這對于柴榮來說或許也算是一個不是故意制造出來的假象,誤導對手。) 柴榮親自帶著大軍殺向了劉崇的北漢大營,劉崇應該說他想到了他和柴榮的一戰必不可少,但是他沒想到會這么快,更沒有想到第二天柴榮就帶著大軍殺了過來,這讓他有點意外。 但是北漢方面這些軍隊都是久經歷練的,不管對于北漢又怎么樣的偏見,但是北漢的軍隊素質的確是值得一提。他們得到游騎的情報,立馬就行動了起來,但是還是被柴榮的大軍沖殺了一陣,無奈之下劉崇只能暫時撤退,暫避其峰(請注意這不是逃跑,剛剛開戰,劉崇也拉不下臉逃命去。)。 等到被漢軍到了巴公原,被漢軍基本上恢復了秩序,劉崇在此安營扎寨,然后集中優勢兵力對著南面的柴榮軍開始了反攻,一場大決戰就這么匆匆忙忙的拉開了帷幕。 一來是劉崇往北跑,有人勸柴榮見好就收,咱別追了,但是柴榮想著畢其功于一役,這一戰要是能夠干掉劉崇,那他就能回開封了,然后順便還能把河東的十二州全部收回來。 所以柴榮堅持要追趕,結果跑到半路上,卻發現前面北漢軍陣容嚴整,正等著他們,這一下子把不少的周兵嚇住了。 北漢軍有三萬,而且都是這么多年努力cao練出來的,而且右側翼還有一萬契丹兵壓陣,劉崇親自帶領中軍,左翼則是河東首號大將張元徽。此時這三路人馬在路中間就擺開了陣仗,等著和柴榮決戰了。 北漢軍的表現的確是不錯,先不說實際的戰斗力咋樣,但是就這軍容軍貌,那還是很不錯的,可見劉崇也是沒有費心啊。 但是再看看周兵這邊,他們在中原見慣了王朝興衰和帝王輪換,一個個在亂世中都學會了一個保命的訣竅,那就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打仗的時候,能不沖鋒就不沖鋒,沖鋒的時候能溜就溜,反正是不拼命。 此時的周軍質量上在作戰能力上面應該是要超過北漢軍的,但是有一點就是在作戰意志上面,肯定不是北漢軍的對手,其實周軍都是來混日子的兵油子,誰也不想著拼死命。 再加上當時周軍方面全部湊上去也不過是兩萬多人,但是北漢和契丹的聯軍卻有四萬,這在數量上的差異,讓原本戰斗意志就不強的周兵軍心動搖,人心不穩。 其實當時柴榮除了自己帶的禁軍,還有一支援兵,就是河陽節度使劉詞,他當時也接到命令北上澤州,但是還沒有趕過來。 說白了還是柴榮性子急惹的禍,要是等到劉詞的援兵到了,那時候他們和北漢在兵力上的差距就基本上被消除了。 可是柴榮沒等到援兵到來,就對劉崇發起了進攻,其實這應該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但是機緣巧合之下,這一戰很快演變成了決戰。 當時柴榮方面兩萬多人,也是左中右三軍,左翼就是義成軍節度使白重贊和侍衛馬步都虞候(禁軍職位)。右翼,馬步都指揮使樊愛能(禁軍官職),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禁軍官職)。中軍就是柴榮親自率領,基本上這個陣型和劉崇的差不多。 柴榮作為皇帝,卻身先士卒,站在大陣之前,在他身邊就是郭威的女婿殿前都指揮使(禁軍官職)張永德。 此時柴榮和劉崇終于相見了,柴榮等人看到隊列嚴整的北漢軍,覺得之前對于北漢的輕視,是錯誤的。 而劉崇看到了面前為數不多的周兵,也有點意外,因為他覺得大周地大物博,肯定會來十多萬大軍,但是沒想到卻是寥寥數萬,而是斗志不高,松松垮垮。 劉崇見到這種情況,對于自己取勝,更加的自信了,他就對他的部下們說道:“我看這一次周兵實力不強,應該是比較容易就滅掉了,所以咱們就不讓契丹出兵了,咱們自己打敗了周兵,一方面咱們能夠樹立咱們的名氣,另一方面也讓契丹看看咱們的戰斗力,讓契丹不敢再小瞧我們,這算是一舉兩得,大家覺得咋樣?!?/br> 劉崇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那誰還有意見,于是就全部舉手通過了,而這些大將看著在西面右翼優哉游哉的契丹軍,覺得他們拉攏契丹或許本身就是一個賠本買賣。 而此時就在右翼的契丹大將耶律敵祿(楊袞)跑到了劉崇的跟前,對劉崇說道:“柴榮這個人,還是有點能力的,不能小瞧,咱們還是穩妥為重,小心為上,一會交戰的時候咱們一起努力吧?!?/br> 但是劉崇還是一臉的自信,還是堅持讓契丹在一邊看熱鬧,不讓他們參戰,還是決定帶著自己的三萬人搞定柴榮這兩萬多人。 當時劉崇覺得面前的柴榮就是一個大功勞,他認為楊袞一直想要參戰,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分一點功勞,所以劉崇對于契丹要求參戰根本不予考慮,還是讓楊袞好好看熱鬧。 劉崇的態度讓楊袞很受傷,索性也不管了,愛咋咋地,他就看看這劉崇要是被胖揍了咋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