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官神馮道(上)
對于這個人更多的人更愿意稱呼他為官場不倒翁,但是我覺得在五代十國的那個亂世,稱呼他為一句官神也不為過,對于五代這一段,我比較佩服的一個人就是馮道,本來想要等到后周講完的時候,再把馮道搬出來,因為馮道基本上貫穿了整個五代,但是馮道的主要事跡主要就在后唐、后晉、后漢。所以還是決定在這里寫出來。 馮道鼎鼎大名的人物,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的十朝元老,他經歷了五朝(后唐、后晉、契丹、后漢、后周),侍候了十位皇帝(后唐莊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后晉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后漢高祖劉知遠、隱帝劉承佑、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 一直以來對于馮道的討論都是很激烈的,俗話說蓋棺論定,但是蓋上棺,但是卻不一定能夠論定,馮道就是這樣,雖然他死了很久,但是對于馮道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就算是現在還有很多的人對于馮道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存在爭議。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頗受爭議的牛人官神。 馮道,字可道,家里也算是貧下中農的成分,家里也出過讀書人,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老農民,而且就算是好不容易出了一個讀書人,也沒考上功名,做不了官。 而馮道也算是半個書香門第,從小就知道人窮就該多讀書這個道理,知識改變命運啥的更是深入貫徹,所以他小時候學習很努力,當然長大后學習更努力,文采非常好,善于寫作,雖然是知識分子,但是卻是個有骨氣有內涵的讀書人,整天粗茶淡飯但是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平時在家的工作就是沒事種種地,侍奉家里的老人,空閑時間就是看書寫作,偶爾也寫幾首詩,馮道對于道家的學說研究的比較透徹,這些東西他也感興趣。 后來馮道如愿以償的進入了官場,做了劉守光的一個幕僚,此時的馮道還很年輕,而且心里估計還想著輔助主公做一番大事業,此時還是滿懷夢想和對未來的憧憬的。 后來劉守光要做一個決定,把他們這幾個幕僚找了過來,想看看他們的意思,馮道當即表示反對,他認為這一次行動關系重大,一旦失敗那就完蛋了,所以不能冒險。 但是劉守光不聽他這一套,后來可能馮道說話難聽了點,于是劉守光大怒就把馮道關起來了。 到了監獄了,馮道心里還是不明白,自己一心為劉守光著想,咋么卻把自己關到監獄里來了呢?自己一心一意的想著劉守光做大做強,但是怎么卻得不到劉守光的信任呢? 在監獄了,雖然受罪,但是確實反思人生總結過去的好時期,在這一段時間,馮道將他的這些年的經歷。還有剛剛在劉守光這里的遭遇,再加上他長期以來一直研究的道家學說,他的心思開始慢慢的變化了。 他的確是想著幫助劉守光做大做強,而且他也有能力幫著劉守光做大做強,但是他再有能力,要是劉守光不分青紅皂白把他殺死了他就算是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能力,也只能白搭。 所以這件事之后馮道的思路變了,他遇到事情想的不是如何做,而是如何自保,只有在他自己能夠自保的情況下,他討論一些問題的解決才有意義。 出了監獄,馮道重見天日,他就投靠了河東的張承業,張承業咱們也了解過,也算是一個牛人,五代罕見的好宦官,也是那時候李存勖最信任的人之一。 馮道到了河東,很快就受到了重用,畢竟馮道是真正的有才,有的是真才實學,而不是虛頭巴腦的阿諛奉承或者仗著身后的勢力。 馮道他就是一個草根,他能夠當上大官靠的就是他自己的本事,這一點也值得借鑒,并不是沒關系沒背景就不能升官發財,只要是有能力,總會被發現重用的。 當時馮道的官職就是太原掌書記,只要是往來公文都是他負責,也算是有了權力,當時李存勖正在河北和后梁搞夾河苦戰,郭崇韜覺得現在吃白飯的太多,于是想要精兵簡政,這件事就給李存勖提了一下。 結果李存勖聽了之后,很生氣就說到:“我為這些人安排點吃的東西,你都管,你還是再選一個元帥吧,我回河東去,這里事我不管了?!?/br> 這話很有賭氣的成分,但是李存勖就是這么個人物,于是他就下令給馮道,讓馮道擬一個文件,他要回河東去了。 但是馮道也明白,現在他肯定是不能這樣干,要是李存勖走了。之前費盡功夫拿下來的河北一帶,還有現在占據的優勢就全部都沒了。 于是他坐在桌前,做了好半天,還是一個字沒寫,這讓李存勖很不滿意,于是就一臉嚴肅的催他:“趕緊寫啊,寫了咱們趕緊走?!?/br> 馮道慢慢地站起來,對李存勖說道:“我就是給你寫文件的,自然要聽大王的話,但是咱們現在占盡上風,馬上就要勝利了。再說郭崇韜說的事情也不過是一個小事,不同意就算是,但是不能賭氣,要是你真的走了,估計梁國還以為我們君臣不和,還希望大王為了大業,再多考慮一下?!?/br> 這段話說的還不錯,怎么都算是一個敢于直言上諫的直臣,這和后來馮道滑不溜秋的形象,真的有點匹配不上。 也就是因為這件事,馮道的名氣開始傳開了,李存勖的脾氣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比較意氣用事,他生氣的時候,誰也不敢勸,一不小心就是一起砍了腦袋。 但是馮道就敢而且還成功了,所以很多人對于馮道都是很佩服,夸他有膽子是個忠臣。 等到李存勖建國,馮道成了戶部侍郎,也就是現在說的副部長,戶部尚書是部長,下面兩個侍郎基本上就算是副部長。 但是每當多久,他的父親就死了,按照規矩馮道此時就應該回老家守孝去了,但是就在這一段時間,他也干了不少讓人稱贊的事情。 他當時雖然在守孝,但是卻算是帶薪假期,工資照發,所以他就算是在家里不種地,也能吃飽喝足,但是馮道卻不想閑下來,他閑了就看看書,寫幾首詩,要么就去地里看看,算是又做了一回田舍翁。 當時馮道的俸祿用不完,他也沒浪費,更沒有想著積攢起來然后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而是分了,給他的那些鄰居和鄉里鄉親的分了。 要是遇上天災人禍,他就把自己家的糧食分給左鄰右舍,而他自己作為國家副部長級別的人物,到了自己的老家,住的不是豪華大院,而是茅屋,吃的也不是大魚大rou而是粗茶淡飯。 當地的父母官聽說他們這塊地方有一個朝廷大大官在家里守孝,于是就帶著很多的禮物來看望馮道,馮道也是一個很平易近人的人,一直都是笑臉相迎,但是對于父母官帶來的禮物卻是一個也不要。 因為馮道所在的景州,和契丹比較近,契丹方面也聽說了馮道的大名于是就想把馮道搶過來,讓馮道為契丹效力。但是因為那時候后唐的邊防很嚴厲,一時間契丹得不了手,也只好作罷。 但是這也能看出來馮道這個人當時的確是名氣比較大,名聲比較好,要不然的話李存勖不會重用他,后來的明君李嗣源更不會重用他,而契丹更不會想著把馮道搶走。 就這樣,馮道在老家過了幾年還算是平和的日子,這一段時間他在學問上的功夫或許沒有增進多少,但是在道家學問上卻是更加的精進了。 等到李嗣源當了皇帝,他就想起來馮道了,他就對當時的權臣安重誨說道:“馮道這個人我很了解,他適合做宰相?!?/br> 這就是馮道第一次做宰相,此后的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他一直都是宰相,而后也算是他的傳奇人生真正的上演了。 馮道當了宰相,他的確有當宰相的能力,而且人品啥的在當時還真的算是不錯,馮道草根出身,所以對于草根出身有能力的寒門士子都是很重視,而對于那些靠關系靠背景的人卻不屑一顧, 馮道能力有,人品也很好,不貪污不受賄,就是一心做好官,而且學識淵博,所以當時滿朝文武都很尊敬他,他也算是在宰相位置上做得很不錯的一個了。 后來李嗣源封馮道為平郡公,成了貴族,而李嗣源也曾經在公開場合評價過馮道:“馮道這個人天性純良簡樸,之前他作為掌書記在夾河苦戰的時候,住一間小茅屋,吃得睡得都在一起,后來回到老家,和當地的百姓關系也不錯,他隨遇而安,不追求享受不在意名利。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啊?!?/br> 在這里,李嗣源把馮道成為了真正的士大夫,但是后代卻有很多人說馮道是士大夫中的敗類,無恥之尤,讀書人的恥辱。 難道李嗣源識人不明?還是這些后來人沒事找事?其實他們應該說都沒錯,只是時間點不一樣而已,此時的馮道的確稱得上是君子士大夫,但是很快他就不是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