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后晉和契丹第三戰
在這一場戰斗中,有一個比較關鍵的人物,就是我們上面說過的是石重貴的姑父杜重威(這里解釋一下,杜重威在很多史書上記載稱杜威,那是因為避諱石重貴的名諱,所以改名為杜威。) 當時杜重威駐守在恒州,在防備契丹的第一線,但是這個人卻不是將才,但是他的性格不行,貪婪殘暴。 這就是杜重威,他平時干的事情和我們上面說過的楊光遠差不多,基本上每天就是搜刮一下百姓,坑幾個大戶?!?/br> 但是楊光遠不管怎么說那還是能打仗的一個好漢子,雖然最終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可是他畢竟還是前期還有能征善戰的功勞。 可是再看看杜重威,這個家伙除了坑老百姓,就是壓榨他的手下官吏,但是面對契丹卻是啥都不敢干。 當地的富戶只要是家里有了什么好東西,他都要搶過來,或者就是直接隨便定一個罪名然后把人家全家抓起來,順便沒收了人家的財產,他整天干的就是這事。 杜重威這個人是典型的窩里橫,面對他治下的百姓和官吏張牙舞爪,但是真要是契丹來了他卻慫了。 因為他那邊是邊境,經常能夠看到契丹方面的騎兵到這邊來,雖然有時候不過是十幾個,多了也就是幾十個,這些人算是孤軍深入吧!要是換個人到了這里當節度使,那來了就不要想著離開了,立馬就派人去拿下這些敢到城下的契丹兵,但是他杜重威不行。 他一聽說有契丹兵來了,急忙跑到城樓上,但是卻不是要迎戰,而是下令關上城門,遠遠的看著他們,等到契丹兵過去或者離開之后,他才放心。 甚至有時候幾個契丹兵趕著成百上千的漢人從城下經過,杜重威竟然就是站在城樓上看熱鬧,也不派人出去解救那些被搶走的漢人。 一開始的時候契丹對于杜重威還有點擔心,就怕杜重威在半路上了攔住他們,但是心驚膽戰的過了幾次之后,他們發現,現在的杜重威竟然看著他們不下來攔截,好像杜重威的防區只有一個恒州城一樣,至于恒州城在外的地方好像和他杜重威沒什么關系。 于是契丹也不客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些都用再多說了??梢哉f很短的時間,恒州除了一個恒州城之外,其他的基本上什么都沒了。到處都是荒蕪一片,城內城外天堂地獄。 但是這個杜重威還是個妙人,很搞笑的一個人物,他看著自己轄區內部人口流失嚴重,而且也不富裕,更讓他難受的是整個恒州的人都恨他,這讓他很不舒服,再說他也害怕強大的契丹,總想著契丹一來他就完蛋了。 其實它上面他不滿的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是現在他還覺得朝廷給他一個窮藩鎮,卻絲毫不感念朝廷信任他重用他的恩德,還埋怨朝廷,也可以說是十分的無恥了。 于是他就給石重貴寫信:“大侄子啊,我年紀大了,不想在北邊了,你給我在中原安排一個藩鎮吧?!?/br> 這封奏表上去,石重貴竟然還不同意,杜重威這樣的家伙,石重貴竟然對他還有一絲的留戀,他的觀點就是杜重威是自己的姑父,是自己的至親,他只能相信他的姑父了。 但是這邊還沒等石重貴和大臣們商量好怎么安置杜重威,杜重威竟然一聲不吭的自己帶著自己搜刮多年的美女財寶跑了回來。 這讓石重貴嚇了一跳,恒州邊防,那可是重中之重,但是現在節度使卻一聲不吭的跑了回來,要是契丹方面真的出兵,那還不真的完蛋了。 于是急忙派了一個人去恒州頂著,就把中原的一個藩鎮交給了杜重威,在這件事中,桑維翰等人就提出杜重威不行,應該趁機把他拿下,不然的話將來必生后患。 但是沒想到就算是杜重威做出了擅離藩地這件大逆不道的事情,石重貴還是赦免了他。 這基本上就是杜重威的整個人生的一個小縮影,從這幾件事基本上就能把這個家伙看個差不多。 下面我們接著說第三次戰斗,本來在第二次戰斗結束后,后晉方面曾經給趙延壽寫信,讓趙延壽趕緊回來算了。不要跟著契丹在哪混日子了,沒什么前途的。 趙延壽是耶律德光面前的紅人,怎么就打了幾場敗仗就投降后晉呢,再說后晉方面雖然歡迎他投降,但是待遇肯定是沒有在契丹這邊好,這邊耶律德光重用漢人(雖然耶律德光并不信任漢人),趙延壽還是混的風生水起的。 于是趙延壽就把這件事給耶律德光說了。耶律德光也不相信趙延壽會投降后晉,于是就一笑了之,但是沒想到趙延壽卻又在這個基礎上想出了一個計策。 趙延壽對耶律德光匯報了一下,耶律德光覺得十分不錯,于是決定實行。這個計謀的主要一點就是趙延壽假裝投降,然后吸引后晉的大軍前來,隨后耶律德光呆著契丹的主力將后晉的大軍包圍住,圍攻殲滅。 耶律德光聽說了這一個計謀,覺得很好,于是他又進行了補充,比如為了增加吸引力,搞得更加真是,耶律德光哈還讓臨近的幾個州也全部跟著趙延壽一塊投降,他們就不信石重貴這個現在已經有些膨脹的家伙會不上鉤。 果然石重貴聽說了這個消息,又看了趙延壽“情深意切”的回復,覺得這件事成了,趙延壽一定是覺得契丹沒什么前途要跟著后晉混了。 其實后晉這時候實在是太高估自己了,之前后晉覺得再打下去遭殃的還是后晉,所以就準備和契丹議和,畢竟當時后晉天災人禍連綿不絕。 但是耶律德光當時就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是議和也行,但是要割讓鎮州和定州給契丹,不然的話免談。 談判這件事本來就是你漫天要價,我坐地還錢的事情,但是后晉的使者很有個性,一看耶律德光口出狂言,也不談了,立刻就回后晉找石重貴匯報情況去了。 石重貴聽了使者添油加醋匯報的情況之后,也很生氣,就想給契丹一點顏色瞧瞧,也沒有想過再次議和。 但是事后耶律德光曾經親口說過:“要是晉朝方面再來一次,我就答應他們議和了,南北也不用再打仗了?!碑敃r真正對契丹的打擊也是很大的。 言歸正傳,石重貴等人都相信了趙延壽的投降,于是就準備派人去接應趙延壽,只要趙延壽一投降立刻接管北方數個州,隨后順勢收服幽云十六州,甚至可以考慮直搗黃龍,擊潰契丹。 這一次要是順利的話,總的來說危險不大,但是功勞卻是不小,于是這樣的好差事又落在了他的姑父身上,石重貴把這件事交給了他的姑父來辦。 但是他卻不知道,現在雖然名義上石重貴他還是皇帝,但是拿他當皇帝的人已經不多了,杜重威就是一個,他覺得石重貴沒啥了不起,對自己還不是恭恭敬敬的,他也想當皇帝,但是能力不足,但是只要是有機會他就想取而代之。 還有一個人叫做劉知遠,他當時駐守在河東,兵強馬壯,但是卻是只掃個人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他僅僅把進攻自己契丹大軍趕了回去,至于河北那邊,他懶得管,更不想管。而石重貴的安危,是死是活跟他關系也不大(石重貴猜忌他,他和石重貴之間關系比較惡劣。) 杜重威帶著大軍,但是我們上面也知道了他這個人膽小懦弱,但是卻是一個窩里橫,縱觀他在這一場戰爭中的表現,他干的做多的也是做出名的就是一件事:求援兵 他不僅自己找石重貴要援兵,而且還發動他在經常的關系,先石重貴建議調出援兵,結果這一下子就把整個后晉的大軍全部掉了過去,就連石重貴守衛皇宮的侍衛基本上也掉去了,后方基本上已經沒有什么防備力量了,舉全國之力,石重貴全部交給了他這個最信任的姑父。 但是他沒想到他的姑父卻是想著背叛他,杜重威帶著大軍到了前線,但是一聽說契丹兵來了。這幾十萬大軍竟然退了,好吧,就算是不打,就算是時機不對暫避其峰,退上一段那也沒啥,但是杜重威的退卻不是普遍意義的戰略性撤退而是一個大撤退。 但是在半路上還是被張彥澤勸住了,張彥澤和一干大將反復勸告杜重威可以和契丹一戰,杜重威這才勉強同意扎營,而不是進攻。 本來契丹一看晉軍停了下來都想撤軍了。但是又看到晉軍正在安營扎寨而不是和他們作戰,于是急忙占領渡橋,搶占有利地位,準備和晉軍決戰。 隨后杜重威還是發揮它的龜縮戰術,堅決不出戰,于是契丹就又順利的把他們包圍了。(可能契丹會覺得,和杜重威這樣的人打仗,真是拉低智商。)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晉朝方面出了不少的大將自發出擊,但是在占據優勢的時候杜重威卻不發一兵一卒前去擴大戰果,等到一支孤兵被包圍的時候,杜重威還是不發一兵一卒前去援助。 其實杜重威不出戰是有原因的,他曾經派他的心腹到契丹方面和耶律德光談話,耶律德光親口說了:“趙延壽威望不夠,將來占據了中原還是要杜重威來當皇帝啊?!?/br> 其實耶律德光一直都是在忽悠趙延壽和杜重威,他從沒想過讓杜重威當皇帝,但是杜重威的到了耶律德光的承諾,信以為真。 不久杜重威就召集大將,在主帳周邊埋伏了不少的人馬(這一招干的怎么這么有水平,不愧是有名的窩里橫。) 本來這些大將以為是要開戰了,一個個摩拳擦掌,但是沒想到杜重威是讓他們來投降的,談話間杜重威有暗示他們周圍有埋伏,結果在場的大將全部違心的宣布投降。 隨后投降的消息傳開,晉軍大營哭聲震野,說實話,每一次看到這一點,我都很激動,這說明人心可用啊,中原人并沒有完全喪失血性。 等到石重貴得到了消息,他知道大勢已去,就準備投火自焚,但是卻被部下勸住了,最終對契丹投降,耶律德光進入中原,后晉滅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