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后晉契丹第一戰
后晉和契丹之間的第一戰的原因,上面咱們已經了解過了,主要就是楊光遠引誘契丹進入中原,幫助他造反。 開運元年(公元944年),這也是石重貴貴登基后的第二年,契丹方面因為接受了楊光遠的忽悠,就派趙延壽為前鋒,率領五萬大軍南下,而耶律德光則率領主力大軍在后面,這一次可謂是決心很大。 耶律德光甚至為了提高趙延壽的積極性再次拿出了封皇帝的做法,指著趙延壽說道:“我若是占據了中原,那么你就是皇帝?!?/br> 這讓趙延壽十分的興奮,于是剛剛過了年,正月初二,就帶著幽州一帶的五萬大軍朝著南面殺了過來,直奔貝州。 這里的第一戰就發生在貝州,這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有名是因為這里面有一個人很出名,他叫做吳巒。 本來朝廷認為貝州交通發達,不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沒問題,所以就把這里當成一個囤積糧草的基地,不管在那里打仗,貝州處于交通樞紐,都很方面運送糧食到前線。 但是沒想到趙延壽一開始就選擇了貝州作為攻城的對象,可能有人會說了,為什么趙延壽就選了貝州作為自己的突破點呢? 原因就是有內jian,貝州有個軍校叫做邵珂,性格兇狠殘暴不講理,當時的節度使把他貶官了。他心里不服氣,于是就找到了契丹,告訴契丹貝州囤積大量的軍糧,但是守備力量不足,十分容易攻下來,而且他也可以做內應。 趙延壽一聽這果然就是瞌睡了就送來了枕頭,于是決定就先拿貝州開刀。 當時貝州原本的節度使不在,到京城面見石重貴去了,但是朝廷又調任了一個大臣叫做吳巒的進入貝州,負責軍政大事。 吳巒到了貝州之后對將士們推誠布公,但是畢竟他來的時間還短,很多人對他還不了解,所以對于吳巒雖然覺得這個新來的節度使不錯,但是真要是想要讓這么多的將士歸順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但是上天沒有給他這一段時間,吳巒剛剛接任節度使,趙延壽就來了,吳巒是個書生,一個文人,沒有牙將什么的,身邊心腹更是少,能打仗的心腹基本上沒有,這個時候邵珂就蹦了出來,他說他愿意為吳巒為貝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吳巒不知道邵珂是個什么人,就是覺得最近他表現的還不錯,所以就把他當成了一個可以重用的人物,讓他來把守南門。 趙延壽到了契丹之后,并沒有直接進攻而是在等待,耶律德光最終親臨貝州,親自指揮攻城。 吳巒雖然是個文人,但是能力還是不錯的,最起碼守城的能力還是不錯的,之前就是他在云州的時候固守成池讓契丹圍攻一年但是也不能攻下來,從那時候他就開始出名了。 現在他守衛貝州,貝州的條件雖然比云州要好一點,但是外面的契丹大軍也是更多了,不過吳巒對于防守契丹兵還是有比較多的經驗的,最終契丹方面的攻城器械基本上被吳巒燒光了,契丹還是沒能攻進貝州。 就這么守了幾天,契丹方面遭遇挫折,準備長期圍攻,順便再造一批攻城器械,不過就在這時邵珂又出現了,他主動聯系契丹,要求在攻城的時候他打開南門放契丹大軍進來。 耶律德光一聽十分的高興,當即決定攻城,邵珂也是個守信用的“好孩子”,看到契丹人來了,立刻就打開了南門領著契丹軍進入了貝州城。 吳巒聽說了之后,后悔莫及,但是事實已經這樣,貝州城失陷原因在于他用人不當,他也沒有臉面再回到京城請罪,于是就投井自殺,也算是死得壯烈,歷來被人稱道。 隨后契丹進入了貝州,又搞了一個大屠殺,貝州城內軍民傷亡數萬人。 貝州事件之后不久,石重貴就調令大將高行周和符彥卿奔赴前線,準備抵抗契丹進攻遏制住契丹的強大攻勢。 幾乎與此同時,北方各地通通傳來戰報,契丹進入雁門關,契丹進逼恒州、邢州、滄州等地,這基本上就是一條線的全面進攻,契丹從北面拉長戰線,準備整體推向中原。 一開始的時候石重貴還想和契丹方面談一下,看看是不是能夠和平的解決問題,但是他派出去的使者根本到不了契丹方面的陣營,這時候契丹已經推進到了魏博一帶。下一步就是趕到黃河邊渡過黃河直撲中原。 隨后邊關處處告急,劉知遠在太原一帶抗擊契丹,戰線還算是堅固穩定,最起碼能夠保證不讓契丹突破晉陽一線。 但是在河北的戰爭,契丹大軍最快都已經突破到了黎陽,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據點曾經梁晉交戰的時候,劉鄩就曾經占據一個黎陽和已經占據了整個河北的李存勖做最后的抵抗。 石重貴不停地聽到戰報,心里不知道前線情況到底怎么樣,他也算是早年打過不少仗,所以也很有膽魄,于是就準備御駕親征,他的車駕到了澶州,而當時耶律德光駐扎在元城,并且把元城當做了他的大本營。 我們先說一下在太原當面的戰斗,太原防守的事劉知遠,進攻的是契丹的一個王叫做偉王于秀榮,劉知遠一戰擊破于秀榮,斬首三千,這一支契丹軍隊無奈之下只好撤退,太原這邊的戰爭基本上接近了尾聲,但是小股的契丹兵還是很常見的,還有很多小規模的戰役,但是大的決戰已經沒有了。 據說在這之前石重貴曾經給契丹方面寫過信,就是要求看看能不能和解,重歸于好,但是耶律德光很霸氣,直接就回復了一句:“已成之勢,不可改也?!?,這意思就是說現在已經塵埃落定,想要再給我和好,已經沒有機會了。 隨后就是馬家口之戰,這算是最深入南方的一次戰爭了,這一點我們在上面講述楊光遠你的時候也講到了,楊光遠為了和契丹進行勾結,于是安排契丹方面在馬家口渡過黃河,然后到青州和他會和,隨后就開始一起在中原一帶馳騁。 但是這一點卻被后晉知道了,當時就有大臣建議,一旦契丹渡過黃河中原就完蛋了。 景延廣當時作為最高統帥,覺得有理,于是給石重貴說了一下,石重貴也覺得有道理。于是派遣李守貞帶著一萬大軍沿著黃河兩岸到馬家口看看。 李守貞等人沿著黃河而下,果然發現了契丹人的蹤跡,那時候契丹人正在修筑渡口,準備渡過黃河了。趁著契丹人沒有防備,李守貞率領大軍迅速出擊,一舉擊潰契丹軍隊,占領了渡口,契丹無奈只好北撤。 而楊光遠想要和契丹方面聯合的陰謀也宣布破產。 再有就是高行周等人在戚城被包圍了,他們想景延廣求援,但是景延廣卻是不管不顧,最終還是石重貴親自趕了過去,高行周等人這才沖出重圍。 契丹在黃河馬家口戰敗之后,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向東推進的能力,向南渡過黃河也是一個夢想了,最起碼短時間內不能實現。 隨后就是最后一場大決戰,本來契丹方面的大本營是元城,耶律德光想了一個點子,他先假裝從元城撤退,然后卻在周圍埋伏上精兵,等著晉軍前來。 一開始晉軍想的就是趕上去,然后追擊契丹,可以說到這里耶律德光的計謀基本上已經成功了,但是世事無絕對,這一次也算是后晉方面運氣好,他們本來想追擊,但是半路上卻下起了,一下子連綿十多天,最終沒能追擊成。 就在后晉方面還在為不能追擊唉聲嘆氣的時候,埋伏在元城周圍的契丹兵卻成了落湯雞,一個個疲憊不堪,左等右等晉軍就是不來。 最終耶律德光采取趙延壽的建議,率領大軍圍攻澶州城進行決戰,這也算是后晉和契丹交戰的最后一戰, 這一戰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也算是一個很經典的戰例,主要做法的就是后晉依靠城防在城下設置障礙或者排兵布陣,但是在城墻上依靠弓劍對契丹方面特別是輕騎兵給與了極大的傷害,但是很多時候契丹的大軍根本不能接近城墻。 耶律德光看著澶州城內的大軍,說了一句話:“今何其多也!”按照楊光遠給耶律德光說的,后晉的士兵餓死了一大半了,現在沒剩下幾個了,但是現在耶律德光看到大量的晉軍,他終于意識到自己被楊光遠忽悠了。 這一場戰役最終還是契丹方面損失慘重,但是卻不能攻下城池,無奈之下只好撤退,到這里基本上第一次后晉和契丹的戰役算是結束了,后面雖然還有一些零星的戰役,但是已經不值一提了。 這一戰的勝利一部分靠幸運,一部分就是后晉方面采取的戰略比較不錯,特別是在最后的決戰,依托城防對不善攻防的契丹兵展開狙殺,絕對算是一個十分成熟的戰術,這一戰術后來在宋朝也被長期使用,并且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