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新皇帝石重貴
石敬瑭講的很少,在開國皇帝里面,他應該是內容最少的了,但是石敬瑭的確是沒有什么好說的,頂多就是罵他幾句。至于關于他的一些爭論,我也沒有過多的涉及,他也算是一個比較有公論的人物了,雖然最近有所謂的翻案風,但是公道自在人心,無論怎么翻案,石敬瑭身上的罵名也是消除不掉的。 他的一生分為兩半,總的說起來還是比較憋屈的一生,他建立的晉國,傳承十多年,在五代十國這一個大環境里,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石敬瑭死了之后,他的繼任者叫做石重貴,其實石重貴從能力上和人品上只能算是一般,但是他在歷史上被人熟記有兩個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他力主對抗契丹,而且和契丹一共交戰三次,前兩次都是大勝而回,但是第三次卻失敗了,契丹失敗了大不了跑回了北方邊塞,但是石重貴失敗之后就是國亡家破。 除了這一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風流韻事,石重貴在這一點上被人稱為朱溫第二,朱溫是和他的兒媳婦們luanlun,石重貴是和他的嬸嬸luanlun。 當然這是最主要的兩點,還有一個不太惹人注意,但是的確是還比較有名的一點,就是他的悲慘結局,他的悲慘結局在歷代皇帝排行榜上絕對是名列前茅,媳婦被人搶了,小女兒還沒長大也被人搶走了。 本來是皇帝,但是后來卻分了一塊地和他的那些隨從們開始種地為生,開始在土地里刨食,他的后半生可謂是屈辱之極,不能保護自己的妻兒老小,看著自己的小女兒和媳婦被人家肆意踐踏,他卻無可奈何,這應該是對一個男人最大的傷害。 他的一生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契丹南下滅晉就是分界點,在他做皇帝和在石敬瑭手下的時候,他過的是一種有尊嚴,有地位的生活,但是契丹南下之后,他變成了沒地位沒尊嚴的階下囚。 他的一生值得說的也就三四件事,一個是楊光遠的造反,三戰契丹,還有他和他的嬸子的風流韻事,至于他后來的悲慘遭遇也算是一個話題。 其實我們上面說的這幾件事,他都是可以避免的,避免的做法就是當初石敬瑭剛死的時候,他不去搶奪這個皇位就好了。下面咱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石重貴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平凡的皇帝。 石重貴他是石敬瑭的侄子,他的父親叫做石敬儒,石敬儒早年跟著李存勖當一個小將,但是后來在一次戰斗中戰死。 石敬瑭在石敬儒死后就把石重貴接了過來和他一起生活,把石重貴當成了自己的繼子,對待石重貴和親生兒子基本上沒沒啥兩樣。 石重貴年輕的時候,為人寬厚陳懇,謙虛謹慎,這一點他在當了皇帝后沒有保持住,石敬瑭非常喜歡他,在外面做官的時候就把他帶在身邊,什么事情都交給石重貴,十分信任他。 本來按照石敬瑭的意思,就把石重貴教育成一個知識是有文化,能上馬能執筆的文武全才,但是石重貴卻對教授他《禮記》的師傅說道:“這不是我家的事業!” 這意思很明顯,他們家是將門,學習武術騎馬射箭,這才是本事,要是整天的之乎者也,那就不是他們家的傳統了。 石敬瑭知道這件事也沒有責怪他,反而覺得自己的這個侄子有主見,而且稱得上將門虎子,石重貴平時沒事就喜歡騎個馬射個箭,這讓石敬瑭也是十分高興,因為這個習慣和石敬儒比較像。 后來石敬瑭在外面帶兵打仗,石重貴總是沖鋒在前,立了不少的戰功,這讓石敬瑭對他的印象非常好。 石敬瑭在太原被包圍的時候,石重貴提出了的建設性的意見,還算是不錯,這讓石敬瑭對他十分更加的重視。 后來石敬瑭準備南下,但是太原還要留一個人,當時耶律德光也在,于是耶律德光就對石敬瑭說道:“你去把你的兒子們都叫出來,我挑一個人給你駐守太原?!?/br> 石敬瑭一聽是自己父皇下令,他那里還敢拒絕,急忙屁顛屁顛的把自己的兒子們全部叫了出來,這里面就包括石重貴。 耶律德光看了半天,指著石重貴說道:“這個方面大眼的可以留在太原?!?/br> 方面大眼說的就是國字臉大眼睛,炯炯有神,這在古代那也是一品的相貌,古時候吏部在擇選官員的時候,有一點就是要選擇相貌,就算是中了進士要是長得不行,那也當不了官。 而那時候國字臉成為一品最好最上等的相貌,只要是國字臉,拿到吏部一試立刻就能被評為上等,要是再有關系的話,就能立刻分配個比較好的官職。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他開始正式步入了上層之列,在石敬瑭集團里面不僅僅是一個近親關系,而是的確有能力有本事的一個人物,在石敬瑭的心中對他也是十分滿意。 后來一路加官進爵,先是鄭王后來又是齊王,官職也是越來越高,最后一直到了檢校太尉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基本上就是當時武將最高的榮譽官銜了。 在石敬瑭前往鄴都也就是魏州的時候,他一個人在汴京,按照石敬瑭走之前留下的安排,鎮壓了安從進的造反,雖然這叛變一直掉了石重貴當皇帝才真正的結束,但是這也算是他在沒有登基前的一個功績。 石敬瑭有六個親生兒子,一個早年夭折,還有兩個在他造反的時候被李從珂殺死了,后來他當了皇帝后,范延光造反,策反了張從賓,張從賓就把石敬瑭的兩個一個十九、一個二十的兒子殺死了。 等到石敬瑭死的時候,他還剩下一個兒子,叫做石重睿,但是這時候的石重睿還是一個小屁孩,自己都照顧不了自己,怎么能當皇帝管理天下呢。 關于石敬瑭臨終前的的遺命,不同的書上面記載還是有點差別的,有的書上說的是石敬瑭直接就指認石重貴當皇帝,但是還有一種說法卻是石敬瑭想把皇位傳給他的小兒子石重睿。在這里我用的是石敬瑭傳位給石重睿這一種說法。 據說當時在石敬瑭死的時候,他的身邊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的親軍統領景延廣,還有一個就是政壇常青樹馮道。 石敬瑭病重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喪失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指著自己的小兒子對然后又指了指馮道。 馮道領悟能力就是高,立刻就把石重睿抱在了自己的懷里,石敬瑭看見了十分的欣慰,隨后馮道和景延廣和石敬瑭進行了無聲的交流,最終確定石敬瑭的確是想要把石重睿當皇帝。 馮道當時就哭的稀里嘩啦的答應了石敬瑭,石敬瑭看著自己最信任的兩個人,一個是自己看重的大臣,一個是自己十分信任的親軍統領。只要是他們答應了支持石重睿上臺,那么石重睿就能繼續當皇帝,他的傳承就不會丟。 而在這之前,他已經下詔書給河東的劉知遠,讓劉知遠率領大軍回到京城輔助石重睿,但是他可能不知道他的這命令被石重貴壓了下來。 劉知遠也就是因為這件事和石重貴之間的關系鬧得比較僵,后來石重貴也為他這個不太地道的做法,付出了代價。 接到了石敬瑭遺命的馮道和景延廣他們看著生活暫時還不能自理的石重睿,一聲嘆息接著一聲嘆息,現在國家面臨強鄰威脅,要是讓這個一個小孩當了皇帝,那國家能夠治理好嗎?這個小孩能鎮住底下的驕縱的藩鎮嗎? 這都是疑問?馮道和景延廣他們知道他們的富貴就和換地聯系在一起,也和晉國聯系在一起,要是晉國沒了,他們也完蛋了。 所以他們一心還是想著晉國能夠好好的,但是把晉國交給一個小孩,這明顯不是一個負責任的臣子應該做的事情。 在當時石重貴和他們的關系還是不錯的,于是他們兩個一商量,俗話說立長不立幼,也就只有石重貴當了皇帝才能鎮住場面,而且他們還能撈一個擁立大臣當當,要是擁立那么小屁孩石重睿當皇帝,他們的擁立功勞什么時候才能兌現,那時候恐怕馮道和景延廣也早死了。 所以他們這兩個石敬瑭最信任的大臣在石敬瑭剛剛死了沒多久的時候,就把石敬瑭的遺命丟到了一邊,開始和石重貴在一起商量著讓他做皇帝。 石重貴聽說了之后,也是十分高興的,他也一直想當皇帝,只是沒機會罷了,雖然他和石敬瑭的關系不錯,情同父子,但是他畢竟是石敬瑭的侄子而不是真正的父子。 石重貴按照馮道和景延廣的安排當上了皇帝,雖然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和議論,但是有馮道和景延廣的支持,他這個皇帝還是最終成功當上了。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石重貴現在屁顛屁顛的當上了皇帝,看起來是個好事,但是他恐怕沒有想到他后來的一系列的悲慘結局,要是他不當這個皇帝,僅僅作為一個王爺,就算是契丹進入中原,他手下有兵,契丹也不敢輕舉妄動,無論如何結局肯定是要比后來流落他鄉做一個階下囚要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