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潞州大戰
我們接著朱溫沒有登基前的戰事接著說,唐末五代十國主要的就是戰爭史,所以我們講述的大部分也是戰爭過程,雖然這本書里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是盡量讓大家在這里了解到歷史的真相。 丁會投降了李克用,朱溫聽說后很憤怒,但是很大程度上朱溫憤怒的原因應該是丟了潞州,丁會的背叛可能只是一方面。 潞州的重要性,我們在前面也屢次闡述,這是朱溫和李克用之間的一條重要道路,朱溫占據了潞州就能隨時監控太原政權,而一旦被李克用占據了潞州,那么他們就擁有了進出河東的通道,朱溫很大一部分土地就完全暴露在李克用的鐵騎之下,這對于朱溫鞏固邊防十分不利。所以他要奪回來。 但是這一段時間,朱溫一直在忙著準備登基,所以只好把奪回潞州這件事緩一緩,到了五月中旬,也就是朱溫登基大約一個月之后,他發布了第一條軍事詔令。 讓康懷貞率領八萬大軍進攻潞州,務必馬到成功,重新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康懷貞對于朱溫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在他臨走之前,朱溫就對他說:“丁會是個白眼狼!你去把他抓來,我在開封擺好酒席,等著你凱旋?!?/br> 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成朱溫對于他的軍隊或者說是對于康懷貞的信任,但是在康懷貞聽來,這句話那就是軍令啊。朱溫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迅速結束戰斗! 所以康懷貞雖然帶著八萬大軍,但是他的心里還是很忐忑的,他不知道,到底能不能 迅速結束戰斗,奪回潞州,他很有壓力! 等到了六月份,康懷貞的大軍到了潞州城下,為了達成朱溫的期望,康懷貞派兵日夜不停地攻城,急切的想要把潞州城拿下。但是攻城戰一向是非常困難的。 當時駐守潞州的是李嗣昭,他一方面防備康懷貞,一方面找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就讓周德威帶著大軍援救潞州,他們對于潞州城也是必保的心態。 康懷貞眼看著短時間不能拿下潞州,干脆也就打起了長期作戰的準備,讓人把潞州城邊上全部挖上大坑,把潞州城徹底的變成了一座孤城,切斷了潞州城和外界一切聯系。 到了八月份,周德威率領著援軍趕到了潞州附近,而此時的康懷貞卻還是沒能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戰果,就算是潞州城已經成了孤城,但是里面有兵有糧,一時間也攻破不了。 這讓剛剛登基做了皇帝的朱溫很不滿!他覺得康懷貞能力不足,于是又讓正在收拾劉守光的大將李思安接替康懷貞。 而這里就有一個問題,當時李思安正在打幽州劉守光,而且劉守光也臣服了朱溫,那為什么朱溫不讓劉守光率領大軍直接從本地往西直接進攻河東,玩一把圍魏救趙呢? 這一點史料上并沒有記載,很多人都認為這一次調動是一個失策。說朱溫糊涂了,只要是李思安能夠西進,那么李克用必然讓周德威分兵回援。這樣一來,潞州的局勢立時就能發生巨大的轉變。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當時朱溫對于康懷貞已經十分不滿了,他急切的想要換掉主帥,請注意是換掉主帥!而不是從全盤考慮謀求全局的勝利,或許當時朱溫對于康懷貞的能力已經產生了懷疑,認為就算是有全盤的策略康懷貞也不足以獨當一面。所以讓李思安跑回潞州接替了康懷貞的職務。 而另一個可能就是在盧龍軍鎮的李思安并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西進,而剛剛臣服的劉守光并不足以讓朱溫信任。所以這才舍近求遠讓李思安跑回了潞州。 李思安這個人是朱溫手下的一員猛將,驍勇無敵,但是他只能算是一個大將,不能算是一個統帥,所以他到了潞州前線還是沿襲了康懷貞的戰略,那就是圍城。 但是在康懷貞原定戰略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比如在原先所挖的壕溝前面建立堡壘,然后在壕溝的外側建立高墻和堡壘。這樣一來就在潞州城外又圍了一圈,做成了一個外城!當時這叫做夾城。 李思安這個人腦瓜不夠用,這直接體現在他的行動上和奇思妙想上,仿佛這行軍打仗就是過家家一般。 為了達到長期圍困潞州的目的,李思安大量的從河北河中等地調集糧食,而為了保證糧食運輸的安全,他竟然異想天開的建立了一個準備讓運糧車經過的甬道。這個甬道就是在道路兩邊建筑高墻,讓河東兵根本進不來!然后他的運糧車就能順順利利的通行了。 其實仔細想想,這個套路那絕對是幼兒園的水平,一方面浪費大量的人力資源不說,還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因為只要是對方稍微留神,那么這一條甬道就很難建造起來,畢竟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成了朱溫這十多萬大軍的統帥,這一次說朱溫用人不當,那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周德威干的就是推倒甬墻,破壞建設的勾當。當時大梁的軍隊和戰馬都在夾墻內,草沒了,就要出去割,但是外面有河東軍! 這就又是一個問題,那就是李思安愣生生的把原本大梁軍的進攻優勢完美轉化為了防守劣勢,反倒是大梁軍隊在夾墻內要膽戰心驚的過日子。 但是這還不算,李克用又派人繼續進攻晉州和洺州,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圍魏救趙,分散梁軍兵力,而朱溫也的確是這樣干了,他就讓河北和河中的大軍分兵救援,只是被動的援助,但是卻不能主動的進攻,這一場戰役越打越奇葩了!原本朱溫是攻城一方,但是現在卻處處防守,疲于奔命!原先作為守城的一方,河東兵卻是激情四射的到處攻城略地,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雖然說梁軍的總兵力遠遠超過河東兵,但是打仗不是靠人多就行的,還有士氣、謀略等等。但是現在看來,梁軍在這兩點都不占優勢了。 就這樣打著打著,到了大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二月份,突然傳來消息,李克用死了!但是朱溫得到這個消息之后,并不相信,他這個人比較陰險交戰而且多疑,他認為這是李克用的疑兵之計,想要吸引梁兵大肆出擊,因為當時梁兵都困在城里或者夾城里,想著直接困死潞州,卻沒想過主動出擊消滅河東援兵。然后他們趁機集結兵力消滅梁兵。 不過不久,周德威和一干援助潞州的大將都紛紛撤回河東太原,朱溫這次才知道原來李克用真的死了。對于之前貽誤戰機,他也覺得十分可惜,但是為時不晚,于是傳令大軍加緊攻城。 其實按照朱溫原本的打算,他是準備撤兵的,這個想法我一直理解不了,為什么要撤兵?可能是境界和視野的差距,我很難理解朱溫的想法!不過后來還是一干謀士勸住了朱溫,朱溫這才決定繼續進攻潞州。 但是原先的李思安卻不能再繼續做主帥了,畢竟這也打半年年過去了,就在康懷貞的戰略基礎上混日子,把大好局面硬是變成了不利的被動局面,所以李思安也不合格,直接被遣送回家了。讓劉知俊做了主帥。 當時劉知俊駐守在晉州,在潞州城下是康懷貞和符道昭。他們還是日也不停的攻城,但是梁軍士氣已經衰落了,出現大量逃亡。 而此時的李存勖在平定了河東內部的叛亂后,成功晉級,然后一干老將周德威等也都心愿誠服,這樣一來李存勖迅速接管了河東的晉王大權。 李存勖曾經分析說:“我們現在有優勢,那就是梁兵驕橫,一個原因就是大喪,梁兵認為我們不能興兵,一個就是我年輕,認為我不行。那我們就反其道而行之,發兵進攻潞州!” 當時諸位大將一聽,都是很興奮的,覺得這個新主子,或許也是個人物。當即日夜cao練精兵,到了四月二十四號,全軍開拔,進攻潞州。 潞州的情況和李存勖預料的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當時符道昭和康懷貞等人就是覺得河東援兵不可能來了,于是就直接在夾城附近不設置明暗哨和游騎兵等預警機制。 甚至在夾城內部,守衛力量也是相當的薄弱,所以在一個大霧天氣,河東軍出擊了,一直到了夾城邊上,梁兵竟然還沒發現,等到梁兵發現的時候,河東軍已經殺到了夾城內。 當時的副統領符道昭,急于逃命,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被殺死,而康懷貞率領一干殘兵狼狽逃竄。 這一戰梁兵幾乎全軍覆滅。 隨后河東軍想要趁機拿下澤州,但是被牛存節攔住了,河東軍隨后退走,鞏固潞州一帶防線。 這一場戰役可以說,梁軍昏招一個接著一個,最終的失敗其實早就可以預見。而且自從朱溫當了皇帝之后,上天就似乎不再眷顧他了,他的勢力開始萎縮,他實力的全盛時期是稱帝前夕,此后經過幾次較大的戰役逐漸萎縮。(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