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節
結果沒想到,楊振寧居然通過標準模型推導出了暗物質存在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 徐云便在陸光達轉述消息的時候,順水推舟的將4685超子以及孤點粒子存在的事實告知予了眾人。 整個過程銜接的極其絲滑,就連基地里那些不知道徐云來歷的專家也沒感覺絲毫異常。 更令徐云感覺微妙的是。 后世對孤點粒子驗證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人…… 正是楊老! 沒想到換了個時空,楊振寧居然與孤點粒子又產生了羈絆…… 袁老和花花,楊振寧和孤點粒子,徐云和驢……不同的時空中,有些東西依舊在彼此呼應,著實令人感嘆。 隨后徐云便在電話邊安靜的等待起了結果,由于基地方面的參數提供的足夠充實,楊振寧這次只花了十多分鐘便重新傳來了回復: “小徐,你說的沒錯,這顆粒子的數據不正常!” “它在很多參數上都表現出了非自發耦合的情況,而且這顆介子似乎也不太對勁……” “當然了,這些都只是數學上的推導,至于它是不是真的和暗物質有關,還要等應用上的驗證?!?/br> “但無論如何,你都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小徐,辛苦你了!” 徐云早在電話接通后不久便糾正了稱謂上的問題,但楊振寧在演算數據之前,依舊將徐云稱之為【徐同志】——這個稱呼倒是沒什么問題,但是略顯客套與生疏,有點公事公辦的味道。 而眼下他卻改口成了小徐,語氣上明顯親近了不少,由此可見他已經初步認同了徐云的能力。 這是件好事兒。 接著楊振寧頓了頓,思索片刻,又對徐云說道: “小徐,我有個個人的訴求啊……就是這個4685超子的參數,能不能同步給其他人看?” “其他人?” 徐云下意識的就想回一句這肯定不行,但話將出口之際,他忽然福至心靈的想到了什么: “楊先生,您說的其他人……莫非是李政道先生?” 楊振寧點了點頭: “沒錯?!?/br> “是因為你們的賭約?” “嗯,如果這個參數不同步給他,那么對他來說太不公平了?!?/br> 徐云這才了然的摸了摸下巴。 果然是李政道…… 陸光達在之前的電話中曾經提及過楊李新約的消息——畢竟他找徐云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建議,所以這事兒肯定是瞞不住徐云的。 所以徐云在接通電話之前,便已經知道了這個賭約的存在。 客觀來說。 徐云對于這個賭約是持贊同態度的。 畢竟如果按照原本歷史發展,楊李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能被調和,哪怕他們如今提前回國也依舊不可能。 要知道。 后世上一任的華夏科學院院長、科技部一把手等一眾大佬都嘗試過調解矛盾,但都被楊李二人嚴辭拒絕了。 甚至某位步入了華夏權利中樞、連職務都是違禁詞的大人物也提出過做中間人的想法,但最終依舊以失敗告終。 在徐云穿越的那個時期。 楊振寧已經年逾百歲,常年居住在水木大學的家里,處于療養階段。 李政道則即將97周歲,早年他腰部受過很嚴重的傷,如今已經沒法坐飛機了。 18年的時候李政道在海對面病情加重,還是他兒子著車橫跨海對面,花了九天時間把他接到了舊金山的家里修養。 所以后世楊李基本上已經絕了線下見面的可能,即便他們真想要聊聊天,也頂多就是通過電話或者視頻的手段罷了。 因此二人如果可以通過這個所謂的新賭約決出一個‘對錯’,徐云并不感覺有多殘酷。 而眼下楊振寧想把這個參數同步給李政道,自然便是擔心自己的對手因為沒掌握參數而被拉下了步子。 畢竟這些參數并不是出自楊振寧或者楊振寧團隊之手,他如果自己藏私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楊振寧和李政道都很固執,但固執不代表是小人,一些底線他們還是有的。 于是徐云想了想,對楊振寧說道: “楊先生,您的這個訴求我收到了,稍后我會轉交給組織上,由領導們去定奪?!?/br> “當然了,這只是比較官面的說法,以李政道先生的地位與成就,這個訴求通過的可能性幾乎是百分之百?!?/br> 楊振寧輕輕點了點頭,握著話筒的表情沒多少變化: “我明白,好了小徐,有關那個人的事情就先到這吧?!?/br> “咱們現在已經討論完了暗物質,是不是該討論下一個話題了?” 徐云聞言立馬正襟危坐了幾分,同時將思維導圖翻到了下一頁: “沒問題,楊教授,接下來咱們就該聊聊引力波的事兒了?!?/br> “陸主任已經將您的想法和我復述過了一遍,對于引力波的推導過程呢,我個人沒有任何異議?!?/br> “同時常規引力波的測量方案我也相當贊同,干涉儀是這個領域的最優解?!?/br> “當然了,這方面我個人提個建議,您今后可以多和計算機所的同志們聯系聯系?!?/br> “計算機所?” 楊振寧眨了眨眼,此時他對徐云的看法已經沒之前那么遲疑了: “小徐,那邊有什么新成果嗎?” 徐云嗯了一聲,不過也沒多解釋。 楊振寧對常規引力波的設計方案基本上和后世的ligo無疑,不過由于時代所限,楊振寧的方案多少要比ligo更加保守一些。 比如在徐云看來。 楊振寧設計的光路折射完全可以增加50%左右的次數,真空率則可以相對縮小一點兒。 不過這些都屬于工程落位上的細枝末節,這時候提出來沒啥實際意義,反倒可能讓楊振寧有些不快。 所以徐云便換了個話題,將楊振寧的注意力引到了計算機所。 因為…… 引力波探測設備除了‘精度’之外,還有一個東西非常關鍵——那就是分析軟件。 而很巧合的是。 當初徐云在和葉篤正聊天的時候,曾與錢秉穹仔細的談過國產工業軟件的事情。 如今兔子們已經將工業軟件的研發安排上了日程,雖然這玩意兒不可能一兩年就產出成果,但引力波探測器同樣也不會那么快就投入運用。 如果一切正常的話。 第一代版本的引力波探測器應該會在8年后初步建成,然后經過兩年左右的檢修驗收,最終在十年后正式投入運行。 那時候第一代工業軟件應該也差不多到了問世的時間,如果楊振寧能夠與計算機所那邊保持足夠密切的聯絡,那么完全有可能做到軟件定制化……也就是把引力波探測器作為工業軟件試點的可能。 同時引力波探測需要解析的數據極其龐大,足夠計算機所那邊用于長期迭代軟件版本。 所以在徐云看來。 引力波探測器和工業軟件先天化的就是一堆好搭檔,彼此能夠長期、穩定的進行互補。 隨后徐云簡單的將工業軟件的事兒和楊振寧介紹了一遍,以楊振寧的視野很快便理解了工業軟件的重要性。 幾分鐘后。 聽完徐云的介紹,楊振寧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問道: “小徐,這是你個人的想法,還是組織上托你轉述給我的?” 電話對頭的徐云笑了笑: “算是我個人的想法吧,還沒和組織上匯報過呢——畢竟之前留給我們這邊做準備的時間太少了?!?/br> 楊振寧輕輕點了點頭,心中對徐云的看法又發生了些許變化。 引力波探測器的分析模塊,這確實是一個有些被他忽略的環節。 此前他與陸光達的重點都在于設備精度、芯材拼接這些相對較“硬”的設備參數上,卻有些忽略了分析軟件這個‘軟’模塊。 當然了。 這也和現如今的科技水平有一定關系。 這年頭集成電路剛問世兩年不到,概念很火但還沒有真正的芯片問世,所以很多數據解析都停留在每秒1-3萬次的量級。 有些時候條件有限,即便是海對面的學者也都會選擇用計算尺之類的設備進行手算。 加之楊振寧和陸光達的心思都放在了量子化引力的最終目標上,因此討論過程中便下意識沒把分析數據的事兒考慮進去。 誠然。 如果兔子們真要落實這個項目,驗證的時候肯定會發現這個被忽略的環節。 但這樣一來,到時候楊振寧可就有些尷尬了——還是那句話,這年頭有很多人在為了祖國燃燒自己,但同樣也有一些利己善妒的人存在,不是所有人都對楊振寧李政道的回國抱有善意。 要是楊振寧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到時候保不齊就有一些陰陽怪氣的風言風語出現了。 因此徐云的做法,倒是無形中幫楊振寧化解了一些麻煩。 想到這里。 楊振寧對于徐云的好奇心就更重了: “小徐,敢問你今年多大了?” “十七歲零九十多個月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