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4節
見此情形。 徐云連忙放下書,朝楊開渠笑著說道: “楊教授,您回來了?!?/br> 楊開渠從抵達基地的那天起便和徐云成了“病友”,雖然沒有達到忘年交的程度,但對于彼此的存在都已經很習慣了。 例如最近楊開渠的情況好轉了不少,老郭他們遇到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兒的時候就會直接在病房里當著楊開渠的面交談。 楊開渠則會隔段時間就去進行一次紫杉醇的治療,注射完畢后就會返回病房。 有時候徐云前一天忙的比較晚,楊開渠回來的時候他正在休息,被吵醒后也不會埋怨什么。 這是后世醫院里比較少見的情況,雙方都抱著很理解的態度進行著相處。 楊開渠聞言朝徐云點了點頭,做動作期間輪椅也被從門外推進了屋內。 與此同時。 徐云也看清了推著輪椅的人: “咦,袁老……老師,周老師,怎么是你們?” 只見此時此刻。 推著楊開渠輪椅的并不是他的警衛員安山(楊開渠是學部委員,正兒八經的高官級待遇,配有警衛員),而是…… 徐云許久沒見的袁國糧和周開達二人。 實話實說。 在看到袁國糧那張消瘦而又憨厚的面龐的剎那,徐云的眼珠子便紅了。 這不是因為他有多矯情,而是因為這位大佬在后世華夏人心中的地位實在是太過崇高了…… 聽到徐云的這番話,袁國糧朝徐云擺了擺手,做了個稍后再說的手勢。 接著他與周開達將楊開渠坐的輪椅推到了床邊,小心的扶著自己的老師回到病床,做完這些方才說道: “小徐,上午好,今天是老師注射紫杉醇第三個療程的最后一天了,所以我和老周就過來陪護陪護?!?/br> 袁國糧話音剛落,床上的楊開渠便瞪了他一眼: “假正經,不就是打一次點滴嗎,非要搞的這么正式?!?/br> “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哪需要你們來陪護?浪費時間!” 袁國糧聞言嘿嘿笑了兩聲,撓了撓頭,沒有說話。 無論楊開渠怎么想,作為楊開渠的親傳弟子,這種階段袁國糧肯定是要親自陪同的。 一旁的徐云則輕輕點了點頭: “原來如此……” 與此同時。 他的目光不動聲色的在楊開渠身上掃了幾眼。 楊開渠剛到基地的時候徐云剛好在場,對于楊開渠當時的狀態記憶猶新: 當時楊開渠連整個人虛弱的躺在輪椅上,眼睛全力睜開的情況下縫都沒嘴長的大,說起話來也是有氣無力的。 說句很直白的話。 當時楊開渠的生理狀態,已經和氣若游絲這四個字相差不遠了。 更別說徐云還和楊開渠做了很長時間的病友,對于楊開渠早期的身體情況很清楚。 另外如果徐云沒記錯的話。 原本歷史中的楊開渠將在明年2月2號辭世,距離現在也就三個月左右,理論上也應該非常虛弱了。 但自從他前往羅布泊待了一段時間、楊開渠通過紫杉醇進行了三個周期的治療后,楊開渠的身體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別的不說。 光是剛剛朝袁國糧瞪眼的動作,三個多月前的楊開渠就絕對做不出來。 更別說此時他說話帶著很明顯的中氣,雖然喉嚨間依舊有些沙啞聲,但比起之前不知道好了多少。 換而言之…… 紫杉醇的效果可謂是極其完美。 想到這里,徐云不由對袁國糧問道: “袁老師,醫療小組那邊怎么說?” 徐云口中的醫療小組便是樓之岑和屠鹿鳴他們組成的紫杉醇臨床小組,治療的目標便是楊開渠這位肺癌晚期患者。 袁國糧聞言先是給楊開渠掖了掖被角,方才說道: “情況比預期的樂觀很多,老師體內的癌細胞已經暫時被控制住了?!?/br> “不過具體的治療還是要看后續……也就是靶向藥的研發,根據劉有成主任的說法,大概明年二月份左右就能見到靶向藥問世了?!?/br> 徐云臉色一松,微微點了點頭。 如今的221基地配備有一臺ct機,影像學上對于轉移灶可以進行比較基礎的判斷——尤其是對于癌癥晚期的情況。 再加上林宇這種經驗豐富的西醫的觸診,基本上可以對于癌細胞是否被暫時遏制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當然了。 紫杉醇有效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這個時期的人對于這玩意兒沒多少耐受性,但它的有效期其實是比較不固定……或者說不穩定的。 因此真正能夠保證楊開渠多活幾年的藥品,還是劉有成在研制的靶向藥。 如今基地的pcr技術已經初具雛形,二月份拿出靶向藥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如果楊開渠運氣好。 說不定他還能活到中子彈爆炸的那天呢…… 而就在徐云思緒發喪的同時,袁國糧又開口了: “對了,小徐,還有一件事我要和你說一聲?!?/br> 徐云聞言連忙回過神,說道: “什么事?” 袁國糧聞言與一旁的周開達對視一眼,臉上復現出了一抹激動: “小徐,我和老周的任命下來了?!?/br> 第696章 項目代號…… “任命?”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考慮靶向藥的時候費了些腦細胞的原因。 徐云在聽到這個詞的第一時間,并沒有反應過來袁國糧的意思。 但是很快。 雙腳早就離地的他智商便重新占領了高地,整個人頓時瞪大了眼睛,詫異的對袁國糧問道: “袁老師,您說的莫非是雜交水稻項目的任命?” “沒錯?!?/br> 袁國糧帶著笑意點了點頭,又看了眼床上的楊開渠,發現他沒有多少睡意后才詳細解釋道: “大概三天前吧,農業部的魯城同志通過電話與我和老周進行了一次交談?!?/br> “然后昨天下午,一封來自家里的任命便下發到了基地,給我和老周分配了任務?!?/br> 袁國糧口中的魯城同志是農業部的二把手,也是后世一位很知名的農業領導人,對我國的農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年各地用了金坷垃,畝產一萬八千八的時候,魯城是為數不多堅持強調不要放衛星的領導。 后來魯城還當了農業部的一把手,說明組織上對他是非常信任的。 說罷。 袁國糧便從身上取出了一封信,將它遞到了徐云面前。 徐云順勢雙手接過。 這封信的信舌處沒有粘膠水,很明顯是起到一個保護殼的作用,于是徐云便直接開了信,從中取出了一張堆疊的整整齊齊的白紙。 攤開白紙后。 一行紅色的字體便出現在了徐云面前: 《農業部關于成立雜交水稻特別育種小組的指導意見兼立項書》: 【眾所周知,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雜交水稻更是極具前景的綜合性品類,其潛力甚至超過了雜交玉米……】 【……為進一步提高水稻制種質量和產量,促進全國水稻制種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現決議成立以魯城同志為領導的雜交水稻特別育種小組……】 【……現將小組領導成員名單通報如下:】 【項目負責人:魯城】 【特別顧問:侯光炯】 【組長:袁國糧、周開達】 【組員:某某某……】 過了片刻。 徐云有些感慨的抬起了頭。 這配置可真稱得上天團了…… 小組名單中的魯城主要負責項目的統籌,這類大佬基本上不會參加或者說插手具體項目,他們掛名的目的是為了讓項目更好的落實。 配置越高,就代表著組織上對項目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