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7節
但是…… 即便他們事先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也依舊想不到小楊能夠給出這么一個特殊的評價。 畢竟小楊可不是什么三流四流小報的編輯,更不是什么喜歡夸大其詞博取眼球的人。 作為諾獎得主的他,在很多事情的論斷上其實歷來都是比較謹慎乃至保守的。 例如后來霓虹人發現了中微子振蕩,小楊……那時候應該叫老楊了,老楊一直等到第三輪數據圖像出來以后才極其謹慎的表了態。 所以如今能夠讓他做出“物理學界要變天”這種判斷,可見這篇論文對他造成的沖擊之大。 過了片刻。 陳省身朝小楊和李景均做了個出去談的動作,接著看了眼周圍還在分揀各類期刊的工作人員,對那位最早通知他們期刊已經找到的黑人女子問道: “塔利亞女士,打攪一下,請問這本期刊我現在可以帶走嗎?” 塔利亞原本正蹲在地上登記著一本很厚的期刊呢,聞言頭也不抬的說道: “沒問題,professor ?!?/b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這冊期刊只是學校出于對aps的支持才訂購的,沒有哪位教授點名要它,您愿意用它擦xxx都沒事?!?/br> “這次《physical review letters》那邊一次性還來了五本,您想帶就帶走吧?!?/br> “好,那多謝了?!?/br> 陳省身朝塔利亞道了聲謝,很快帶著李景均和小楊離開了收發室。 出門后。 陳省身熟練的引著二人來到了小樓邊上的一處小樹林里,找了個空曠無人的石桌坐了下去,方才說道: “好了,小楊,你可以具體說說情況了——這篇論文……真的有你說的那么特殊?” “非常特殊?!?/br> 小楊聞言用力點了點頭,隨后看向了一旁的李景均: “景均兄,我記得數年前有兩位生物學家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似乎叫什么艾瑪·沃特森?” 李景均愣了兩秒鐘,不過很快便回過了神,糾正道: “小楊,你說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吧——他們在八年前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br> 小楊聞言沉默了幾秒鐘,又繼續說道: “景均兄,發現在你們生物圈里頭似乎價值很高?” “價值?” 李景均又看了小楊一眼,雖然不知道自己這位好友為啥歪樓到了生物話題,不過還是老老實實的說道: “何止是高那么簡單,小楊,這甚至可以稱得上是遺傳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br> “雙鏈堿基配對背后呼之欲出的是遺傳物質復制機理,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生物學繼達爾文演化論和孟德爾遺傳學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br>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應該就會頒發給沃森和克里克——這事兒外頭已經傳的有鼻子有眼的了?!?/br> 說道這里。 李景均倒也逐漸意識到了小楊的想法,猜測著道: “小楊,莫非你是想說……” “《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這期論文的性質,和當年沃森在《nature》上發表的‘核酸的分子結構’是一個性質?” 小楊微微點了點頭,肯定道: “沒錯,而且價值只可能比沃森的論文高,不可能比它低?!?/br> 李景均頓時呼吸一滯: “這怎么可能?” 原本他還以為小楊會用重要性來進行一個跨專業的概念平移,結果沒想到小楊居然直接說出了《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這期論文價值更高的這種話? 這tmd就很離譜了。 要知道。 目前生物學界公認的看法便是dna雙螺旋結構將會引導新一輪的生物行業狂潮,甚至很可能將21世紀變成生物的世紀! 這個發現代表的不僅是行業前景,還有行業的錢景!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論文何德何能,可以與沃森他們當初的論文相媲美? 看著一臉難以置信的李景均,小楊整個人深吸了一口氣,說道: “景均兄,我可沒有和你開玩笑的意思,光達他們這次真的是搞出了一些了不得的東西,在物理史上也會有一席之地的那種?!?/br> “景均兄,我再問你——你對粒子模型的了解有多深?” 李景均思索了幾秒鐘,有些不確定的道: “粒子模型啊……就是原子中子啥的?” “我物理老師死的早——額,這不是我在詛咒他哈,我高中畢業一年他就出車禍死了,所以這方面我記的確實不太多……” “印象中原子之下就是電子、原子核這些了吧?然后還有一些復合粒子叫做強子什么的……” “很好?!?/br> 小楊朝他豎起了一根大拇指,接著拿起自己從收發室里順來的筆和紙寫道: “正如你所說,在今天之前,復合粒子就是已知的最小粒子,沒有任何人知道它們的內部到底有什么東西?!?/br> “很多人都在對更小的模型進行猜測實驗,其中包括了我還有……小李,但沒有一種模型得到過公認?!?/br> “而這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論文,則是第一次完整的解析了比復合粒子更小的一種微粒模型,推導過程……精巧無比?!?/br> “用你們生物學的概念來描述,不正是和沃森他們發現的雙螺旋結構非常相似么?” “甚至比起長遠的影響力,我還要更看好光達他們的這篇論文一些?!?/br> 聽到小楊的這番介紹。 陳省身和李景均的臉上總算露出了些許恍然。 原來如此…… 學過生物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沃森他們做出dna研究的前置條件是人類發現了核酸的一級結構后,根據核酸所含的五碳糖的不同,將核酸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這種前置條件就相當于小楊所說的復合粒子,在這種情況下趙忠堯他們發現了更小的粒子結構…… 某種意義上來說似乎還真有點像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而就在李景均暗自點頭之際。 一旁一直沒怎么說話的陳省身也開口了: “小楊,這個什么模型的準確率有多高?” 小楊扭頭看了他一眼,這次思索了比較長的時間才說道: “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模型還需要比較復雜的數據驗證和計算,但平心而論……” “至少看到現在,我本人是找不出什么明顯的漏洞的?!?/br> “而且……” “而且什么?” 小楊再次翻動了一下《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論文,將頁面撥弄到了數據圖那一頁: “而且有些數據來源非常真實,以至于真實到了有些問題……” 陳省身聞言,臉上頓時冒出了一個問號: “?” 這次他是真有點兒沒聽懂。 數據來源真實到了有問題? 這句話是啥邏輯叻? 莫非是自己在海對面待了太多年,以至于連中文都聽不太明白了? 不過很快,小楊便主動解釋起了自己的意思: “省身兄,我的意思是指……按目前國內的技術水平,有些實驗本土方面應該是不具備執行條件的?!?/br> “那些實驗要么設備精度要求高,要么就是能級非同一般,哪怕是海對面都沒多少實驗條件?!?/br> “奇怪……太奇怪了……” 說著說著。 小楊便瞇起了眼睛,再次陷入了沉思。 其實他還有一句話沒有和陳省身以及李景均說,那就是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后,他的腦海中只有一種感覺: 絲滑。 如同吃了比利時巧克力般的絲滑。 這種絲滑讓小楊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甚至忘掉了隨筆驗證,整個人迫不及待的從頭到尾將整篇論文給看過了一遍方才有所察覺。 怎么說呢…… 仿佛論文中記載的并不是某種磕磕碰碰的推導過程,而是一個從未來復制的、已經形成了一定體系的知識框架。 不過在最初的嘆服之后,小楊的腦海中便不可遏制的冒出了另一個念頭: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完整的理論體系、精巧的實驗思路、龐大的實驗數據…… 作為一個從華夏走出來的科學家,小楊要比歐美物理界的任何人都要清楚華夏做到這些的難度。 在見到這篇論文之前你要是和小楊說華夏能夠精準的搞出粒子模型……小楊還不如信那位美樂帝會被人爆頭呢。 可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