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節
一旁的老郭忽然神秘一笑,解釋道: “小徐,你還記得幾個月前的那道防空警報嗎?” “防空警報?” 徐云呆了幾秒鐘,不過很快便反應了過來老郭所指的是什么: “哦,您是說u2來的那次警報?” 老郭點了點頭,飛快的撇了眼吳學藺的腦門兒: “沒錯,當時學藺同志原本在空地上讓總廠的劉師傅剃頭呢,結果警報響的太過突然,劉師傅受驚之下就用過了力……” “于是學藺同志只好被迫剃了個光頭——但很快他便發現剃壞頭發的理由似乎比脫發好用,就直接留起了光頭……” “之前基地不是新來了一批專家么,其中還真有人信了這套說辭,所以基地里有幾個……唔,發量沒那么豐富的同志也在琢磨著準備抄襲一遍了?!?/br> 徐云: “……” 合著是這么回事…… 老郭所說的防空警報便是當初u2偵察機掠過基地上空的那次偵察,那次事件堪稱徐云在融入基地的起始點。 當時徐云還在和錢秉穹以及葉篤正聊混沌系統呢,也愣是被警報聲給嚇了一大跳。 這種情況下某位理發師被嚇得一哆嗦推過了頭,似乎也還算是合情合理…… 想到這里。 徐云便也暫時收起了自己的好奇,又看了兩眼吳學藺。 吳學藺的出現雖然是個意外,但卻提醒了他一件事: 有關精密儀器……例如重力梯度儀這塊的布局,自己似乎忘了和那位作家提來著…… 不過幸好霍金的邀請函還沒激活,等到了2009年,自己倒是可以與那位作家提一嘴。 像黃大年這種因為過度勞累而出事的專家其實并不在少數,他們屬于完全可以改變軌跡的情況。 而就在徐云思緒發散的同時。 臺前的朱光亞也在繼續著他的任務分配。 早先提及過。 朱光亞今天主要有六個項目要分配,如今隨著鈹/釙中子源和蜂窩紙板隔件的搞定,還沒被分配的只剩下了四個: u235燃料層球碎片、釙保護層、平面波發生器和中子反射層。 其中u235燃料層球碎片要簡單很多,畢竟它的核心便是高豐度的濃縮鈾。 如今在楊承宗……準確說是504廠搞定了濃縮鈾的提煉后,這個環節的難度一下便降了下來。 如今它的主要難點就在于需要生產出32個相同大小的六邊形金屬塊,金屬塊的參數主要與臨界質量有關。 “……諸位同志,按照理論組的設計,這個燃料層球體的厚度為15.4厘米,頭錐處安放作為靶體的鈾塊,所以頭錐要比側壁稍厚1.77厘米,另外……” 朱光亞很快介紹了一番具體參數,接著便看向了前排唯一的一位女同志王承書,對她問道: “承書同志,你是這方面的專家,研發經驗豐富,而且還是504廠的老員工,和承宗同志他們磨合過很長時間,默契要比其他人更高一點兒?!?/br> “所以組織上想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團隊負責,不知你意下如何?” 王承書原本正聚精會神的聽著介紹呢,聞言干脆利落的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干練的短發在空中抖動了兩下: “保證完成任務!” 王承書早在朱光亞發言的介紹的時候便有意主動接下這個任務,如今朱光亞直接點到了她的名,王承書自然沒有推脫的理由。 朱光亞也同樣朝她點頭致意。 一旁的徐云見狀,內心則忍不住浮現出了一絲感慨。 后世隨著《奧本海默》這部電影的上映,吳健雄女士的熱度也忽然高了不少。 因為這部電影中忽略了很多吳健雄女士的貢獻,于是在某些團體的帶領下,國內輿論便開始狂噴起了《奧本海默》導演諾蘭性別歧視。 當時徐云就有些感嘆,幸好這部電影是外國導演拍的,要是國產電影那輿論不知道得炸成什么樣呢…… 同時在徐云看來。 吳健雄女士的能力確實很強,這點不可否認。 但她很早便改變了國籍,所有貢獻的受益方都是海對面,連去世的地點都是在紐約,嚴格來說貢獻和國內是無關的。 至少以徐云“淺薄狹隘”的精神境界看來,比起吳健雄,王承書才是那個真正值得被國內視作偶像的奇女子。 但結果呢? 哦,就因為王承書是華夏人,就因為她年輕時顏值沒有吳健雄那么“颯”,就因為后來她成為了院士沒被“打壓”,所以就不算【消失的她】被那些團體大書特書了? 二者光是在微博的話題就熱度相差了1734倍,吳健雄的科普之下評論動仄上百,提及王承書的點贊甚至都只有寥寥兩三個。 這和《啥比》在被狂吹,《申紀蘭》這部紀錄片卻被無視又有什么區別? 當時徐云還在某個提及吳健雄的知名那啥號下見到了有人問為什么不講王承書院士,那位博主愣是回了一句【王承書嘴巴太歪了,不好看】…… 何其可嘆。 …… 緊接著。 朱光亞又將釙保護層的研制任務分配到了一位徐云沒聽過名字的專家手里,此人叫做馮吉,據老郭的介紹他是基地中對膜材研究最深的專家。 沒錯,膜材。 所謂的釙保護層并不是金屬材質的外殼,而是一類特殊的膜類保護層——因為釙的主體已經被中子源的配套設備給隔離了。 這種膜類保護層可以由鉻酸鑭類鈣鈦礦制取,難度不算低,但勝在流程非常固定,基本上靠堆量就有機會解決了。 半個小時后。 朱光亞看著臺下的目光忽然一凝,握著竹竿的右手也隱隱施加了幾分力。 如今隨著前四項任務的分配完成,今天交接棒組會也來到了最后的階段。 但是…… 這個階段卻并不輕松。 畢竟如今剩下的平面波發生器和中子反射層,無一不是應用方面的絕對難點。 即便是有理論部那邊計算出來的各類參數和圖示,它們依舊稱得上大boss。 隨后朱光亞深吸一口氣,將竹棒指向了原子彈稍靠外的某個結構: “各位同志,大家應該都知道,普通的炸彈爆炸是從里往外爆,是一點起爆的散心爆轟波向外傳播?!?/br> “然而內爆壓縮卻不一樣,它可以通過多點起爆,造成一個向內匯聚的球面波,這種聚心效應可使壓力增高,提高對被壓縮物體的壓縮效果?!?/br> “但是它需要各點同時起爆,爆轟波傳播要同步發展,時時都要保持球面波形向內傳播和壓縮?!?/br> “而想要整合這種球面波,就必須要先解決……平面波發生器?!?/br> 同步。 這是核武器研制過程中非常常見的一個詞。 所謂同步,就是每一步在時間上都是一致的。 比如在一個cao場上畫了許多同心圓圈,每圈相隔一步。 在外圈上均勻站著許多學生,一聲命令齊步向中心前進,每個學生每一步都要同時踏進里面一圈。 但問題是…… 對于軍事素養不算很高的普通學生來說,這種動作是很難走整齊的——因為每個人的步幅可能會不一樣。 而如果走不整齊,圓周上的隊形連線就會變成鋸齒狀。 這種鋸齒狀之間的距離稱“波形差”,波形差可以用時間量度,其意義是爆轟波陣面各點到達相同半徑處的時間差。 爆轟波的傳播速度是已知的,通過波形差的時間量就可算出某一時刻爆轟波陣面起伏的空間距離差。 比如炸藥的爆速是每秒7000,波陣面兩點的波形差是1微秒(百萬分之一秒),則波陣面上這兩點前后距離差便是7微米。 而這種距離在原子彈的起爆過程中是絕對不允許存在的,因此必須要對這些波形差進行整合。 至于整合方式嘛…… 自然就是將點歸結成平面,然后對平面進行起爆了。 平面起爆后的速差則可以根據炸藥的爆速進行優化,這方面的具體參數已經由大于計算出來了。 但還是那句話。 平面波發生器可不是有了參數就能搞定的簡單模塊,它的生產過程中甚至可能出現一些大于計算不到的情況。 至于負責這個項目的人……會是誰呢? 徐云亦是皺起了眉頭。 原本歷史中負責這塊計算的人選是王淦昌,他確實是一位非常合適的人選。 但問題是…… 如今在徐云這個啾啾啾翅膀的煽動下,氫彈項目是有望同步進行的。 比起原子彈,王淦昌顯然在氫彈方面能夠起到更強的作用。 因此如果一旦將平面波發生器的任務交給這位“大王”,那么氫彈同步研發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誠然。 核武器是一個非常具備集體性的項目,但這并不代表個體的實力就可以被忽視。 如今王淦昌的能力在國內幾乎沒有替代者,所以從內心角度出發,徐云是不太希望王淦昌被安排到平面波發生器項目上的。 可如果不是王淦昌,那誰能當此大任呢? 大于? 顯然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