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節
碘鎢燈的光效可以達到30左右,內部充著充入碘蒸氣,低溫的時候會與鎢化合,在高溫與其分解。 正因如此,碘鎢燈要比普通白熾燈更亮而且壽命更長。 這種光線強度已經接近了后世辦公樓的亮度,這對于眼下這個時代來說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畢竟碘鎢燈在兩年前才被剛發明出來,在如今全面封鎖的局勢下,算是個實打實的稀罕物。 如今國內倒不是說完全沒有這玩意兒,但想要湊齊這么大陣勢還是比較困難的——如今國內的碘鎢燈一般集中在首都、魔都這些大城市的大型廣場上,哪怕是稍小點兒的省會都見不著。 而在這些強力光線的照射下。 地下室的情況也清晰的展現在了眾人面前: 眾人的左右兩側各有一間寬大的屋子,單獨一面墻的長度看起來就有十米左右,不過兩間屋子的細節上略有差別。 左邊那間的屋子墻面全部由精煉的鋼鐵合金組成,厚度由于視線問題未知,單幽暗的金屬面板在光線的照射下透著一股冷厲的壓迫感。 鋼鐵墻面的中部則有一扇閉合的金屬大門,大門高度大概有兩米左右,結構為單開式,左端有著一個方向盤模樣的轉盤鎖。 右邊的那間屋子墻體則以混凝土為主,左右兩側各有一扇鐵門作為入口,看起來要低配一些。 “諸位,如你們所見,這里就是我們爆轟試驗場最重要的二號工位了?!?/br> 隨后高元明主動走到了眾人面前,指著兩側說道: “左邊這間由鋼鐵包裹的便是編號甲的實驗場所,主要負責冷爆實驗?!?/br> “右邊的則是數據采樣中心,職能是在冷爆實驗后立刻對各類數據進行收集?!?/br> “為了這兩間屋子……尤其是甲號試驗場的順利建成,咱們前前后后可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真不容易啊……” 聽聞此言。 現場的眾多領導紛紛點了點頭。 看過《走進不科學》這本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從結構上看。 原子彈由高能炸藥和核部件組成的。 當高能炸藥爆炸壓縮核部件,使其裂變產生能量并將其釋放出去,這就是正常的核爆。 這種核爆過程呢,又叫做熱試驗。 但對于一個原子彈研制項目來說,啥都不干就進行核爆肯定是不合理的。 在熱試驗進行之前,肯定要先進行一種不加入核爆材料、只測試高能炸藥的預實驗——畢竟要檢測除了核材料外的部分運行是否正常嘛。 這種實驗就是所謂的冷實驗,也就是‘冷爆’。 而執行冷爆實驗的場所,便是爆轟實驗室。 因此爆轟實驗室可以看成是原子彈在應用領域的第一個與最后一個關卡,若是沒有這個試驗場,炸藥的研發將會非常困難。 但爆轟實驗室又不是簡簡單單挖個坑那么簡單,它的設計過程需要涉及到很多關鍵的參數。 221基地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才突破了爆轟實驗室的設計壁壘,接著五月中旬通過報告,六月上旬正式開始施工。 但在施工之后,基地便發現了一個問題: 氣象條件對于爆轟實驗室的修建影響太大了,暴雨會影響基坑,沙塵則會讓整體結構達不到荷載要求。 從六月到七月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里,施工隊才完成了當月預期規劃的20%不到。 當時縱觀整個基地,連老郭和陸光達都快要放棄了。 想到這里,所有人的目光便同時投向了一旁的徐云。 在發現氣象情況對施工效率有極大影響后。 基地嘗試著用人力收集數據進行氣象推演,但葉篤正他們計算出來的結果卻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 但就在所有人以為這個項目要被無限延后之際。 韓立。 這個老郭從貴德縣帶回來的那個病號,卻拿出了阻尼器原理以及氣象多普勒雷達技術,并且一發不可收拾,相繼又貢獻了大量、全新且有價值的知識與概念。 不夸張的說。 韓立這個七分熟的出現,讓基地在最近兩個月的發展效率從約等號變成了兩個大于號,瞬間提升了一大截。 徐云身后的老郭顯然也想到了這點,只見他沉默片刻,輕輕拍了拍徐云的肩膀: “韓立同志,辛苦了,我代表基地全體同志,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謝!” 徐云則在輪椅上微微側了側身子,算是‘讓’過了老郭的這番話。 開玩笑,這話他可真受不起。 畢竟…… 真正稱得起【辛苦了】這三個字的人,應該是老郭本人、是李覺這個廠長、是高元明這個炸藥工程師……是現場除了徐云外的每一個基地成員才對。 如果沒有他們吃的苦,徐云哪能在后世享受到那種生活和學習環境呢? 老郭他們恩惠的可不是徐云這一代人,他們是替華夏數十億的人民吃了成倍的苦。 而徐云所做的,只是把他們后世的福澤拿出微不足道的一點反哺回去罷了。 這要是都要被酬功,回去以后是要被人罵是啾啾啾的! 過了片刻。 高元明帶著眾人走到了左側……也就是實驗場地的入口邊,由于他年紀已然不輕,便讓兩位力氣比較大的青工打開了轉盤。 嘎吱—— 隨著入口的開啟,一條過道隨之出現。 高元明引著眾人穿過過到,沒一會兒,一處空曠的場地便驟然出現在了眾人面前。 從目測判斷,這處場地的面積大概有上萬平米,不同角度、不同距離上的某些區域上還擺著一些東西: 有石頭,有木頭,有金屬板,徐云甚至還看到了一輛自行車…… 另外墻壁的四周還鑲嵌著各種各種的東西,有些墻面連結構都是坑坑洼洼的——從整體的高規格設計不難看出,這種可坑坑洼洼的布局應該是刻意為之。 “諸位,這就是我們實驗場地的實景了?!?/br> 來到現場后,只見高元明走到了眾人最前方,指著入口的墻壁說道: “這處墻壁由高強度的混凝土組成,厚度5.72米,外部還用鋼板包裹,可以承受很強的爆炸沖擊?!?/br> “實驗場地的規格則是一個100x100米范圍的正方形,位于地下18米的位置?!?/br> “至于場地內的這些道具和墻體,則是用來檢測高能炸藥威力……也就是爆炸沖擊力的道具?!?/br> “爆炸沖擊力?” 聽到這個詞。 眾多隨行人員中,一位個子很高但卻異常瘦弱的黑衣男子忍不住扶了扶眼鏡,出聲對高元明問道: “高工,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如果我沒記錯,炸藥性能的檢測一般是通過某些儀器完成的吧?” “比如說沖擊感度、熱感度還有其他一些參數,這些儀器國內應該也有才是?!?/br> 高瘦男子這番話說完,現場還有幾位對炸藥略有了解的專家也跟著點了點頭。 炸藥性能測試。 這算是一項出現時間很早很早的技術學科,它基本上和人類近代史是同步的。 尤其是20世紀初各種儀器出現后。 炸藥性能的測試也逐漸開始朝精確化發展了起來。 例如在眼下這個時期,炸藥的性能主要停留在敏感度測定這一塊。 所謂敏感度,指的就是炸藥在外界作用下引起爆炸的難易程度,簡稱感度。 目前的感度主要有三種,分別是: 機械感度、 熱感度、 爆轟感度。 核武器的高爆炸藥屬于軍事炸藥,這類炸藥對機械感度和熱感度要低一些,爆轟感度要高一些。 這種測量主要以沖擊波為主,根據沖擊程度進行數據化的還原。 當然了,這種還原在如今這個時代,也是一種近似的算法。 等再過數十年。 隨著光譜分析設備的發展,還會出現核爆炸核心溫度、輻射指標之類的高精度評估。 誠然,眼下這個時期很多后世常見的精密儀器還沒出現,但多少一些早期設備還是存在的。 即便是目前口袋里一窮二白的兔子,想要拿出幾臺測量儀器也不是很難。 面對高瘦男子提出的這個問題,高元明沉默片刻,嘴角扯出了一絲苦笑: “這位同志,如果我所料不錯,你應該是搞理論研究的吧?” 高瘦男子點了點頭,自我介紹道: “沒錯,我叫王華,密歇根州立大學畢業,現在在理論部四組負責一些數據求解?!?/br> 高元明這才了然的點了點頭,隨后解釋道: “王華同志,你可能在平時和應用領域接觸的比較少,所以下意識忽略了一些比較細微的細節?!?/br> “例如說……我們實驗的炸藥的當量?!?/br> 王華眨了眨眼: “當量?” “是啊,當量?!?/br> 高元明輕輕嘆了口氣,指著周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