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節
“思路呢?小韓,具體思路是什么?” “思路啊……” 徐云先是不動聲色的看了眼一旁的馮康,接著便收回了目光,從桌上拿起了紙和筆: “華教授,不瞞您說?!?/br> “這個思路也是我當初在劍橋圖書館一本書上看到的隨筆,真假我也不太了解,您就姑且聽聽是否可行吧?!?/br> “它的大體內容大致就是果采用黎茲方法的合理內核,但拋棄經典形式的特殊函數而代以網格式的函數作為坐標函數,便能得另一種類型的基于變分原理的差分格式?!?/br> “接著設歐姆為平面有界連通的開域,歐姆=歐姆ua歐姆,為了對歐姆作網格剖分,先做逼近域歐姆′,其邊界a歐姆′為折線回線……” “再把連續模型中的求解函數類w12(歐姆),或其子集代以有窮維的子空間s′(歐姆)或其相應的子集……” “并且算出能量表達式/(u)以及其它定解條件在離散空間s′(歐姆)內的表達形式……” 沙沙沙—— 徐云在紙上邊寫邊畫,很快整個屋內只剩下了筆尖的沙沙沙聲。 隨著徐云紙上內容的增加。 華羅庚和大于幾人越聽越驚喜,眼中的光芒也越來越盛,仿佛見到了某種寶藏似的。 軍人退伍的李覺則越聽越茫然,頭皮發癢,雙目空洞,擱在無限恐怖里最少開了四階基因鎖。 十多分鐘后。 啪嗒。 徐云輕輕放下筆,對華羅庚等人說道: “華教授,大致的思路就這些了,我也不太確定是否可……” 結果他最后的一個‘行’字還沒說完。 啪! 華羅庚便用力一拍桌子: “妙啊,太妙了!” “從有界線性型入手,通過希氏空間的唯一可解性為基礎,最后只要推導定解條件就行了!” “老馮,你怎么看?” 華羅庚身邊的馮康聞言摸了摸下巴,這個平時相當穩重的漢子此時也少見的給出了一個論斷: “華教授,我沒意見——這個思路實在是太精細了,也不知道是哪位天才想出來的靈感,真想和他見一見……” 看著一臉感嘆的馮康。 徐云卻在心中微微一嘆: 馮院士,想出這個思路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啊…… 沒錯! 徐云這次委托華羅庚等人研究的東西,正是…… 有限元! 上頭在介紹馮康的時候,有句話其實沒說完。 那就是比起曾經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哈密爾頓系統辛幾何算法,馮康更亮眼的成就乃是…… 獨立于西方發明了有限元技術。 有限元的思想,其實就是是將一個復雜的連續體劃分為有限個簡單的離散單元。 然后利用數學方法求解每個單元的物理量,最后通過組合或插值得到整個連續體的物理量。 有限元的推導,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描述連續體的物理行為。 接著選擇合適的單元類型。 如線單元、面單元、體單元等,將連續體劃分為有限個單元,并確定每個單元的節點和自由度。 再選擇合適的形函數,描述每個單元內部的物理量分布,如位移、溫度、應力等。 然后利用變分原理或加權殘差法,將微分方程模型轉化為代數方程組,即有限元方程。 再然后求解有限元方程,得到每個節點的物理量值。 最后利用插值或后處理方法,得到每個單元內部和整個連續體的物理量分布。 有限元技術在西方的提出者是r.克勞夫,他在去年的時候便提出了有限元的術語概念。 不過這個技術真正落地并且以論文發布,實際上要比提出的時間晚一些: 一直到明年的11月,它才會被發表在《iional bulletin rilem》……也就是國際快報上。 在這篇論文中。 r.克勞夫對阿肯色州的norfork大壩進行了有限元分析,通過計算精確預測了大壩的裂縫位置和尺寸,跟大壩建設過程中經歷的裂縫相符。 于是r.克勞夫瞬間大火,短時間內便門庭若市。 但實際上。 在r.克勞夫提出有限元概念的差不多同時。 華夏也有人獨立提出了有限元技術,并且與r.克勞夫的核心邏輯完全不同。 而這個人便是…… 馮康先生。 同時需要提及的是。 馮康先生發明的有限元不但適用于混凝土結構,同樣適用于熱粘彈性有限元研究——西方突破到這一程度要晚到如今的八年……也就是馮康發布論文的四年后。 可惜由于當時的國內和國際存在明顯斷代,馮康先生的文章并沒有得到重視——他只得到了一個國家科技二等獎。 當然了。 客觀來說。 馮康先生的有限元技術確實只能算是【獨立于西方研制】這種程度,如果說他是開山鼻祖那就同樣有些失真了。 畢竟r.克勞夫比馮康早了五年提出概念,同時提早兩年拿出了實際論文。 但無論如何,把馮康先生稱為有限元領域的奠基人他還是當得起的。 順帶一提。 后世提及華夏科學界,就往往會出現一種聲音: 【你國吹的這么牛批,到底有多少個理工類的奠基理論?】 這里便隨便列幾個吧,下次遇到這種問題可以直接甩臉: kohn-沈呂九密度泛函計算自洽場方程,沈呂九是香江人。 李-楊相變理論,李政道和楊振寧。 朱-nakamura理論,朱超原,如今華南師范大學教授。 lyp關聯泛函,y是楊偉濤,中州人。 x3lyp泛函,x是復旦大學徐昕。 m06泛函,原始開發者為趙焱,后續一個進化版開發者為何曉。 s泛函,開發者孫建偉。 模擬酶催化反應的pseudo bond方法,楊偉濤,張穎凱。 唐敖慶分子非諧振動哈密頓量,王守競,1929年提出。 計算自由能的its理論,高毅勤。 還有量子力學中的耦合微擾方程,提出者就是基地如今的副廠長彭夢熊。(前幾天b站有人問我那個問題,我這樣回完他之后就被拉黑了,笑) 有些東西不了解和不存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華夏科研圈的人口基數在這邊,亂象肯定有,但如果說全都是吃空餉講人情,那就純粹的是反智了。 還是講過無數次、那句老生常談的話: 互聯網上算上被捕風捉影潑臟水的院士都才幾十個人,哪怕他們全都有問題,兩院院士足足1700多位呢,多少干實事的人就被莫名aoe成蛀蟲了? 難道下水的航母是假的,難道殲20的ws15是有人在里頭抽氣? 好了。 視線再回歸現實。 總而言之。 后世馮康先生獨立推導有限元的事跡國內外公認,所以徐云并沒有類似給楊輝三角那樣‘正名’的想法。 另外說實話。 徐云對r.克勞夫這人印象其實還不錯。 這位老爺子當選為華夏外籍院士后在華夏沒多少產業,倒是給希望工程捐了二十年的錢,每年都是好幾萬美刀——停止捐款的那年不是因為他不想捐,而是因為他去世了。 但是…… 沒辦法。 有限元關乎他接下來的計劃,而且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環。 因此他只能對r.克勞夫老爺子說聲抱歉,提前讓有限元問世了。 按照如今這個副本的發展。 有限元技術一旦出現。 應該就不會再有什么中西方消息傳壁壘的問題了,實打實會是一個華夏人搞出來的技術。 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