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節
“只要有該基因,則孢子體可以產生花粉,個體表現為可育?!?/br> “您仔細想想,如果在雄性核不育系中引入育性恢復基因和花粉致死基因,那么會出現一種什么情況?” 侯光炯再次一愣。 過了數秒鐘。 他忽然瞳孔一縮,一把從桌上拿起紙和筆,在算紙上急匆匆的書寫了起來: “假設雄性核不育系是rr,育性恢復基因是r,花粉致死基因是f……” “那么后代就會有f-r型和f-r兩個類型……” “再然后……” “媽耶?!” 寫著寫著。 侯光炯的筆尖瞬間一頓,整個人駭然的抬起頭,看向了徐云: “韓立同志,你說的這個方法……可以篩選優質基因?!” 徐云重重點了點頭。 與此同時。 他還不動聲色的瞥了眼一旁同樣震撼的袁國糧。 大佬,請原諒我的抄了波作業or2…… 眾所周知。 袁國糧他們后來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嚴格意義上來說全稱是‘第一代雜交水稻技術’。 這種技術的畝產量不低,但卻存在不穩定的情況,在初期的種植過程中其實是遇到過一些歉收情況的。 因此經過改良。 袁國糧團隊又先后優化出了第二代雜交水稻技術,以及如今最先進的……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 這個技術的原理其實也挺簡單。 就是徐云上頭說的那樣,在育種過程中引入花粉致死基因以及育性恢復基因。 也就是在雄性核不育系rr中引入與花粉致死基因f,以及與f緊密連鎖的育性恢復基因r。 如此一來。 就可篩選獲得可育的新型保持系,也就是f-r或者f-r。 但這僅僅是概率上的情況而已。 實際上。 其中的f-r型花粉由于含花粉致死基因而不能存活,因此該保持系只會產生…… r型花粉。 與此同時呢。 該保持系f-r/r自交,又可以生產兩種不同基因型的后代: f-r/r型保持系、rr型不育系。 整個過程中。 花粉致死基因會使帶有外源育性基因的花粉致死,使雜交后代中不含轉基因元件。 也就是直接避免了轉基因食品的撕逼。 換而言之。 這是一種運用了轉基因技術原理,但實際上又不含有轉基因的神奇技術。 根據后世的實際驗收情況。 這種水稻培育技術會使雜種優勢資源利用率達到95%以上,遠遠超過一代的39.7%。 只能說在種地這塊,兔子們真的是天賦異稟…… 視線再回歸現實。 此時此刻。 聽到徐云的這番介紹,侯光炯的心中已然被一股發現新世界的驚喜給充斥了。 把基因細分成兩種? 這tmd也行? 但很快。 侯光炯便將這股震撼收斂了些許,沉思片刻,對徐云問道: “小……小韓同志對吧?!?/br> “不得不承認,你提到的這個理論確實很吸引人,但是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把兩種基因分離出來呢?” “畢竟dna雙螺旋結構提出才十年不到,以咱們現有的技術似乎很難做到這點吧?” “沒錯?!?/br> 徐云聞言很坦然的點了點頭,開口道: “目前的科學界確實不存在可以定點分離基因的技術,但是……咱們可以自己搞嘛?!?/br> “當年風靈月影社團內曾經出現過一個叫做艾斯·亞波的科學家,此人很喜歡搞一些嫁接實驗?!?/br> “他曾經提出過一個想法——能不能利用電泳的方式將堿基反應中存在的片段測序,然后通過聚丙烯酰胺這種物質對它進行定位呢?” “如果能把花粉致死基因定位分析出來,那就可以通過農桿菌介導至水稻的t-dna了……” dna。 這玩意兒被發現的時間其實很早很早。 早到1869年的時候,便被一位名叫弗雷德里?!っ仔獱柕尼t生發現了。 但它卻要一直到二戰之后,才真正開始被生物學界注意并且產出成果。 例如在八年前。 沃森才剛剛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這個過程還發生了一次生物學史上的知名撕逼,哪怕在徐云穿越的時候都依舊沒停。 一些群體還把這事兒帶成了諾貝爾獎歧視女性的節奏,得虧這不是個華夏獎項…… 總而言之。 后世一所??圃盒6寄茌p易完成的基因分離,對于眼下這個時期卻比較困難。 截止到目前。 唯一被測序成功的物質只有一種。 就是…… 胰島素蛋白。 再往后……也就是第二個被測序的trna,就要晚到64年了…… 不過也正因如此。 基礎的dna測序定位在眼下這個時期屬于無人能做到、但從上帝視角來看其實技術并不存在明顯壁壘的情況。 另外根據10.13271/j.mpb.013.001201這篇論文不難看出。 水稻花粉致死基因只需要測定11個乳糖抑制因子結合位點的堿基就行了。 這和7年后噬菌體λdna的結合末端測序,實質上屬于同檔位的技術要求——其實還要更低一些。 也就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去測定每個堿基反應中存在的片段的大小。 接著通過單堿基分辨率分離出dna片段,將每個堿基一條標記的凝膠放置在x射線膠片上。 如此一來。 膠片便會產生一個梯形圖像。 最后從中即可讀取該片段的序列,按照大小上升四條標記,推測堿基的順序。 這項技術即便是目前國內的科技水平,依舊也能輕松達標。 誠然。 這種分析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 半年、十個月、一年甚至兩年都有可能——當年胰島素蛋白的測序時間就超過了一年。 但別忘了。 水稻一代二代的培育也需要最少兩年的時間,也就是說二者其實是不沖突的。 很可能二代水稻培育出來,這邊的測序定位也就完成了。 更關鍵的是。 一旦兔子們嘗到了dna測序帶來的甜頭。 那么…… pcr技術,還會遠嗎? 要知道。 這可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最基礎和最常規的實驗方法,甚至沒有之一! 一如里番被分成蒂法出現前和蒂法出現一樣,基因測序的分割點便是pcr技術。 不夸張的說。 它的出現打開了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熱潮,劃開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后時代,為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檢測帶來極大便利。 在徐云穿越的后世,pcr技術出現過三次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