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節
此時此刻。 縱觀整個現場。 幾人中只有錢五師的表情相對淡定一些,但這位大佬依舊有些驚訝。 畢竟正如老郭所說。 那可是一萬人過冬的糧食啊…… 早先提及過。 如今基地科研人員的月口糧配額是26斤,工人是22斤。 哪怕一萬多人全按工人配額來計算,一個月都仍要25萬斤的糧食消耗。 冬天三個月就是75萬斤,也就是整整375噸的糧食,實際上還要更多一些…… 這個數字在2023年可能算不上什么。 但對于眼下的兔子們來說,那可真就是骷髏打飛機——擠骨髓才能擠出來了。 “……” 隨后徐云頓了頓,深吸一口氣,對李覺說道: “廠長,您應該知道,一個人的機體想要保持健康,單純靠吃米飯其實是不太合理的?!?/br> “也就是正常情況下的營養配比,應當是主食加其他一些營養物質——比如說維生素,以及更多的蛋白質?!?/br> 李覺輕輕點了點頭。 上過高中生物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蛋白質和維生素,它們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雖然米飯中也含有蛋白質,主要還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但含量并不算高: 一百克米飯里頭只含有七克左右的蛋白質。 不過對于目前的基地而言。 二者中的維生素相對簡單一些,畢竟榆樹葉的湯里頭就能攝取到部分維生素。 雖然榆樹葉的湯非常非???,但總好過沒菜吃不是? 而除了維生素之外,蛋白質就非常困難了。 過去基地內的蛋白質主要靠少部分rou、火腿腸或者雞蛋補充,合格肯定不至于,但勉勉強強算是及格。 然而如今隨著睢城糧倉失火,這部分營養來源也就基本上腰斬大半了。 換而言之。 目前基地最需要的物資其實有兩種: 主食和蛋白質。 待李覺想通這點后,徐云便繼續說道: “所以呢,廠長,我的這個想法也分成兩個部分?!?/br> “第一部 分是補充蛋白質,另一部分則是補充大米小麥之類的糧食?!?/br> 老郭則跟上了他的節奏,很主動的做起了捧哏: “小韓,那么蛋白質你是打算從哪兒弄出來?” “莫非是……你有辦法搞特殊化養殖?比如讓母豬母牛一胎產四五個崽兒?” 徐云嘴角一抽: “……” 這話咋聽的有些奇怪呢…… 隨后他連忙擺了擺手,解釋道: “郭工,您后半句有些高抬我了,我可沒有那種本事?!?/br> “不過您前半句話倒是沒說錯——是的,我準備搞養殖,不過養殖的并不是雞鴨牛羊這些東西?!?/br> 老郭想了幾秒鐘,恍然道: “哦,那就是養驢?” 徐云: “????” 見此情形。 一旁的王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輕咳一聲: “好了好了,老郭,你就別添亂了?!?/br> “小韓,你繼續說吧,準備怎么變出這么多的蛋白質?” 或許是由于現實的交集。 徐云對于王老還是有些敬畏之心的,聞言便立馬說道: “廠長,郭工,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一種叫做黑水虻的昆蟲?” “黑水虻?” 聽到徐云嘴中冒出的這個詞。 老郭、李覺、王老以及錢五師的臉上,齊齊冒出了一個問號: 這是啥? 隨后徐云想了想。 從桌上取過紙筆,用勉強能握筆的手在圖上畫了個靈魂圖示: 一片樹葉上趴著一只火柴棍似的黑長昆蟲,有點像蒼蠅,但是顏值比蒼蠅要高很多。 當然了。 雖然這圖和寫生相比區別很大,但還是不難看出這玩意兒是一種昆蟲。 見此情形。 老郭不由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道: “小韓,莫非你是指養這種黑水什么的蟲子,然后把它拿來像螞蚱蝗蟲似的烤或者炸?” 有些昆蟲的蛋白質含量高,這算是一個傳播度很廣的知識。 同時對于這年頭的人來說。 吃昆蟲倒還真不是啥稀奇的事情,哪怕是一些80后甚至90后在童年時也吃過烤螞蚱來著。 像當初去貴德縣的路上,蔡少輝見到一頭屎殼郎都想著抓來吃呢。 沒辦法。 這年頭的物資實在是太匱乏了。 然而令老郭有些意外的是。 徐云卻認真的搖了搖頭,解釋道: “你猜錯了,郭工,我的意思不是吃成蟲,而是吃……” “黑水虻的幼蟲——或者準確來說,是幼蟲磨成的蛋白粉?!?/br> 黑水虻。 這是在后世非常有名的一種資源昆蟲。 它是一種水虻科的扁角水虻屬動物,英文名叫black soldier fly。 它的成蟲形態與蜜蜂相似,無毒無害,體長13-22mm。 這是一種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蟲,能夠以動物糞便、生活垃圾甚至雜草為食,生產高價值的動物蛋白飼料。 例如在徐云穿越的后世。 很多地方便出臺了相關養殖政策,全力扶持黑水虻養殖產業鏈。 而除了成蟲用途多樣,黑水虻的幼蟲同樣價值不菲。 首先。 黑水虻的幼蟲是fao……也就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定資源昆蟲之一。 它的蛋白質含量足足高達44%,僅次于大麥蟲的51%,比面包蟲和櫻桃蟑螂還要高。 而且與大麥蟲不同。 黑水虻的幼蟲不含有致病菌,反倒是帶有抗菌肽——這玩意兒還可以抵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病原菌。 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中,黑水虻幼蟲位列可食用前景的第一位。 誠然。 這種報告的前瞻性大于實用性,如今黑水虻幼蟲制成的蛋白粉主要是動物飼料。 但fao的權威性多少還是有些的,至少要比什么瑞典少女靠譜多了。 例如在徐云穿越來的后世。 中州已經有官方的牧業機構在研究黑水虻幼蟲蛋白肽的制備了,論文doi是10.19369/j.ki.2095-9737.2023.04.002。 又比如10.13557/j.ki.issn1002-2813.2022.12.015這篇論文,可是實打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編號:51274153。 更關鍵的是…… 雖然黑水虻的發源地是美洲,但實際上這玩意兒早在19世紀就出現在國內了。 很多黑水虻介紹上的所謂【近些年引入國內】指的其實是黑水虻養殖技術,而非物種本身。 說來也巧。 黑水虻恰好是之前吡蟲啉研究中的一個對照組,所以徐云當時還和裘生很深入的查過一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