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節
接著他繼續吹了兩下,氣球最終變得約莫籃球大小。 隨后高瘦男生緩緩松開嘴,雙手捧著氣球,任由其中的氣體噗嗤噗嗤的噴了出來。 見此情形。 方鐘不由對他問道: “怎么樣?我說的情況沒錯吧?” 高瘦男生默然點了點頭。 在他剛剛的嘗試過程中,確實出現了方鐘所說的情況。 也就是最開始的時候有明顯阻力,氣球越大反而越輕松了。 隨后他身邊的幾位男生也都先后嘗試了一番,都發現氣球在剛開始的吹入阻力要遠高于中后期。 而這顯然是個有悖常理的情況,因此現場這些知識青年立刻產生了討論的欲望。 “那個……我有個猜測?!?/br> 這次舉手的是個未來大佬,也就是徐云此前認出的楊福家,一位將來很有名的原子能學家: “會不會是氣球沒吹起來的時候壁層比較厚,相對較為緊湊,吹起來之后變薄變松弛了,所以越吹越容易呢?” 聽聞此言。 坐他對面的周紹平思索片刻,很快搖了搖頭: “老楊,你這個解釋太生活化了,離物理本質有很遠的距離?!?/br> “我認為如果這個現象確實存在,那么它一定會有更深層次的原理解釋,畢竟萬物都是講科學的嘛?!?/br> 徐云看了周紹平一眼。 這個時期的物理學界由于設備精度問題,對于微觀領域的認知還沒發展到下一層領域。 因此大部分物理學家堅信的都是萬物可以通過現有理論進行解答——尤其是以周紹平他們為典型的國內新生代物理人。 這種認知要一直持續到蓋爾曼提出夸克模型之后,物理學界才會發現他們不僅僅是頭上一堆烏云,同時腳下的大地也是虛妄的。 當然了。 眼下距離蓋爾曼提出夸克模型也沒幾年了,所以在后世的理論物理圈中,對如今這個時期的物理人有個很有意思的綽號: 最后的老實人。 緊接著。 又有幾位成員先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會不會是張力的問題?氣球表面發生形變,所以引起了張力變化?” “肯定和張力有關系,但是其他數值呢?——別忘了,氣球放氣的時候也會亂飛,而且最后通常會有一個沖刺感,也就說張力和某個東西的比值一定是不變的?!?/br> “會不會和空氣阻力有關系?” “我覺得和重力有關……” 現場的氣氛越討論越活躍,到最后連鄭濤和林鈺也都做出了一些分析。 但幾次討論下來。 除了確定情況應該與張力有關之外,其余的猜測判斷很快都先后被否定了。 結果聊著聊著。 就在眾人有些卡殼之際,不知道桌上哪兒忽然響起了一句話: “顧問同志,你怎么一直不說話呢?你了解導致這個情況的原因嗎?” 其中顧問二字,還被加大了一些語氣。 此話一出。 原本還算熱鬧的現場,瞬間變得寂靜無聲起來。 唰—— 所有人的目光,都再次鎖定了坐在輪椅上的徐云。 開口之人不能說是帶著敵意或者別有用心,但很顯然對于徐云的‘顧問’名頭有些不服氣。 見此情形。 鄭濤不由朝徐云投去了一道關切和詢問的眼神,那意思很明顯: 你行不? 徐云則朝他回了個【你放心吧】的暗示。 隨后轉身看向眾人,言簡意賅的說道: “不瞞諸位,這件原理鄙人倒是僥幸知曉?!?/br> “……” 現場依舊沒人出聲,但有些成員的瞳孔卻微微一縮,看起來相當意外。 要知道。 除了保錚之外。 現在的這些成員雖然年齡都在30歲以下,但各個基本上都是名校畢業,就連留學生都有足足四人之多——這還是排除了徐云、林鈺的數字。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 把他們一個個單拿出來比較,或許在能力上和徐云有所差距。 畢竟他們中的不少人事先都了解過阻尼器原理,自忖在學識上和徐云多半確有差距——氣象多普勒雷達的事情則被李覺他們要求保密了。 但另一方面。 這種差距不至于離譜到所有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徐云一人,三個臭皮匠好歹都能頂一個諸葛亮呢。 當然了。 導致這種心理的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徐云的年齡看起來不會太老。 要是換個五六十歲的小老頭,眾人的態度應該就不至于這么復雜了。 眼見徐云表示自己知道真相,方鐘便連忙追問道: “顧問同志,能麻煩你解釋解釋這件事的原理嗎?” “不瞞你說,這個問題困著我三天多了,每天晚上都要想一兩個小時才能睡著?!?/br> 徐云看了眼這個酷酷的帥哥,并沒有直接解釋原理,而是對他問道: “方……方鐘同志對吧?” “在解釋原理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br> 說罷。 徐云指了指桌上被放掉氣的氣球,開口道: “假設有九個這樣的小氣球和一個大氣球在我們面前,它們的容積相同,請問誰儲存的氣體更多?” “是小氣球?是大氣球?還是一樣多?” 聽聞此言。 徐云背后的喬彩虹眨了眨眼,下意識說道: “韓立同志,這還用問嗎,當然是一樣多啦?!?/br> “不對!” 結果喬彩虹剛一說完,另一邊的林鈺便搖起了頭: “不對,這個問題沒這么簡單?!?/br> “九個小氣球和一個大氣球雖然體積……也就是v一樣,但不代表它們的壓強就相同?!?/br> “根據pv=nrt可以很明顯看出來,壓強一旦不同,儲存的氣體也會不同?!?/br> 喬彩虹臉上立馬浮現了一個問號: “ovo?” 徐云則朝這憨姑娘笑了笑,又看向了右邊的林鈺,肯定道: “林鈺同志說的沒錯,這個問題遠遠比它看起來要復雜很多?!?/br> “那么林鈺同志,你能分析出大氣球和小氣球壓強的不同嗎?” 林鈺思索片刻,擰著眉毛輕輕搖了頭: “直覺和邏輯上告訴我肯定是大氣球壓強大點兒,但是原理……我不知道?!?/br> 徐云朝這姑娘投去了一道贊許的目光。 大氣球和小氣球哪個壓強大。 這個問題擱在后世,肯定會有不少人說是大氣球。 原因則是氣球球膜的收縮力可以看做一個彈簧系統,然后直接做定性分析就行了。 但實際上。 這個問題遠遠沒有這么簡單。 誠然。 樸素地看,張力σ應該隨氣球大小,也就是形變的增加而增加。 可別忘了。 在氣球膨脹的同時,1/r會隨氣球大小的增加而減小。 所以如果從材料層面分析,必須要建立一個非定性的模型才行。 這涉及到了橡膠的超彈性本構,必須要運用到類似ogden模型之類的廣義超彈性模型。 不過后世學過熱力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