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節
得到林宇的首肯后。 他便讓喬彩虹推來輪椅載著徐云,三人一同出了醫院。 “韓立同……哦,應該說小韓?!?/br>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老郭順帶給徐云做起了介紹: “之前不是和你說過嘛,我們廠現在負擔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國家項目,所以打上去的報告領導也非常重視?!?/br> “為了能夠順利組裝雷達設備,上頭從某個廠子里調派來了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請他們來協助我們組裝雷達?!?/br> “至于組裝地點就在你上次去的瞭望塔那邊,那兒地勢又高又開闊,運作起來容易收集數據?!?/br> 徐云邊聽邊點頭,在老郭說道最后一句話的時候飛快的瞥了眼這位大佬。 根據他后世參觀原子城的記憶。 221廠內比瞭望塔更合適做雷達觀測點的地段應該有不少,瞭望塔只能算是一個“能用”概念的區域罷了。 基地領導之所以把地點選在這兒,很大部分原因應該是為了自己——考驗還在繼續呢。 不過徐云對此并沒感覺不爽。 從他意識到自己穿越進了221廠的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被試探甚至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準備。 和前輩們的困難比起來,這點試探能算得上什么呢? 況且基地領導在試探徐云,徐云的諸多動作,何嘗也不是在試探基地? 只能說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適應過程吧…… 今天這趟出行沒有幾天前那樣有鄭濤和周紹平幫忙,輪椅只能靠喬彩虹一個女同志在推。 加之老郭年紀也不輕了,因此三人……或者說兩人一車走的并不快。 當初十多分鐘的路程,這次走了快半小時才抵達了瞭望塔。 此時的瞭望塔倒是與幾天前差不多,周圍站著一堆正在忙活的工人,還有一些被用布遮住的設備。 在大概距離瞭望塔還有三十多米的時候。 老郭便主動指著其中幾人說道: “小韓,那幾位就是工廠來的老師傅了,稍后我給你介紹介紹?!?/br> 徐云順勢望去。 在看到這些人的瞬間。 徐云便忍不住咧了咧嘴: 好家伙。 神tmd工廠的老師傅…… 你見過哪家工廠能請五六位院士當老師傅的? 第539章 歷史:你小子又要踹我嗷? 很早以前提及過。 國內的兩院院士加起來一共有一千七百多人,涵蓋的領域非常廣闊。 因此即便是徐云這樣的業內從業者,也認不全每個院士的容貌。 像當初暗物質發布會的接機現場。 即便是徐云和陸朝陽加在一起,都有很多院士認不出身份。 但另一方面。 這些“認不出”的院士基本上都是比較年輕的新晉院士。 例如2023年都還是五十多六十歲的那種。 對于年紀超過八十歲、職稱定義是“資深院士”的大佬,徐云大多數還是能認出來的。 畢竟這類院士的名氣基本都不低。 如果年紀再往前推一些,縮小到華夏前幾批的學部委員。 那他們身份的識別度就更高了。 就像此時此刻。 即便有些大佬的容貌還很年輕,徐云卻依舊認出了他們的真實身份。 比如不遠處那位站在一處帳篷邊,正在翻閱著一份報告或者名單的男子。 此人長著一副國字臉,嘴角不自覺微微抿起,眼睛不大但黑色的瞳仁占比卻很大。 其赫然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孫俊人院士。 他是華夏知名的電子信息專家,pla通信學院的雷達工程系便是由孫俊人院士親手組建的。 還有站在孫俊人身邊不遠處的一名男子。 此人年紀大概三十出頭,五官端正,鼻梁英挺,面容極其俊秀,頗有幾分普朗克年輕時的風采。 他便是保錚院士,后世的名氣甚至要比孫俊人院士更大一些。 保錚被稱之為華夏雷達界的‘裁判長’,西電雷達系的驕傲,也是西電的老校長。 后世保錚這一系在華夏雷達界中可謂是舉足輕重,華夏不少雷達都出自這一系之手。 在國內雷達專業“一窮二白”的情況下。 他幾乎參與了雷達專業全部課程的教學或輔導工作,并涉獵信息論、網絡理論等新知識。 編成了《雷達指示設備》《脈沖技術》等教材。 國內第一臺微波氣象雷達也出自保錚之手。 另外他還發明了埋地電力電纜故障測定的“沖擊閃絡法”,解決了供電部門的一大難題。 當然了。 這年頭的保錚還比較年輕,遠遠沒有達到將來的高度。 因此此時保錚只是站在一位禿著前額、鼻翼碩大,法令紋極其明顯的小老頭身邊打著下手。 說來也巧。 此人徐云也恰好認識。 因為對方可是華夏首批工程院院士,西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主要創始人羅沛霖老爺子。 羅沛霖老爺子還指導了我國第一部 超遠程雷達和第一代系列計算機啟動研制工作,屬于真正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另外徐云還見到了畢德顯、肖國鎮等幾位牛人。 他們有些現如今已經是學部委員——也就是后來的院士。 有些則還是大佬青春版,尚待版本更新或者龍場悟道。 另外還有一些徐云不認識但看起來就很牛犇的專家,多半也都是徐云聽過名字但對不上身份的大神——畢竟現在和后世終究還是相差數十年,有些大佬的容貌變化還是很大的。 當徐云等人抵達瞭望塔的時候。 這些大佬大多都在聚精會神的忙著自己的工作。 有些在測量各種數據。 有些在校正和搬運儀器。 有些則在揮著鋤頭開鑿地基——之前便說過,瞭望塔其實并不是完美的雷達安置點。 加之此時往來的工作人員很多,因此老郭等人的出現并沒有引起多少關注。 即便有人注意到了老郭幾人的身影,也只是匆匆一掃便收回了目光。 老郭也沒和太多人寒暄,帶著喬彩虹和徐云徑直走向了孫俊人所在的位置。 這塊區域位于瞭望塔的背陰面,大概上百平米開闊,搭著幾頂天藍色的帳篷。 帳篷內放著些物資和幾張桌子,儼然一副臨時指揮點的模樣。 在走到離帳篷還有七八米的時候,老郭便朝孫俊人揮了揮手臂。 “嘿,老孫!好久不見!” 孫俊人此時正在看著物資調配單呢,聽到有人喊自己下意識便抬起了頭,順著聲音看來。 見到來人是老郭后,孫俊人rou眼可見的長吸了一口氣,眼下露出了nongnong的喜色。 他連忙將調配單放到桌上,快步走了過來: “嘿,老郭!你這家伙可算冒出來了,我到基地的時候半天瞅不見你人影,還以為你想賴賬跑路呢!” 說罷。 孫俊人便右手握拳,在老郭的肩膀上輕輕錘了一下。 孫俊人和老郭在四年前,曾經一同隨兔子們的工業代表團訪問過毛熊,在毛熊待過幾個月。 雖然二人所在團隊一個洽談的是雷達業務,另一個則是協商核武器事宜,看起來沒什么交集。 但很巧合的是。 在毛熊期間他們倆剛好被安排在了同一間宿舍,還是雙人間,每天低頭抬頭就能見到對方。 時間一長,自然也就熟悉了起來。 當時毛熊對代表團的政策有些類似后世的留學生補助,每個代表團成員都會收到一筆盧布補貼,用于他們的日?;ㄤN。 具體數額是每個人每個月30舊盧布——那時候毛熊還沒進行戰后第三次貨幣改革,30盧布大概是7.5美刀。 這部分補貼由毛熊提供,所以急缺外匯的兔子內部還有一個自愿的換購方案: 每個代表團成員可以用這舊盧布兌換華夏幣,收購價比正常匯率高1.5倍。 所以當時有很多成員都會把補貼攢下來,以此和國內多換點錢等到回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