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節
姜成谷與張子昂同時點了點頭。 徐云所說的第一點算是老生常談,不需過多贅述。 至于第二點嘛…… 這算是在進入項目組后了解到的情報。 嘉靖是所有大明皇帝中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擁有足夠的時間去修葺自己的陵墓。 因此永陵在建制規模上來說,也是十三陵中的第二大陵。 不過根據遙感測繪顯示。 永陵地宮大歸大,但在布局上和定陵卻是差不多的: 它是一個【甲】字去掉最下面一橫的格局。 其中【甲】字去掉一橫后的左、上、右都是宮殿,上邊的叫做后殿,左右兩邊的叫左右配殿。 同時左右配殿的后方,還各自有一個小殿。 中間的一橫是過道,那一豎則被分成了三個墓室。 “根據最早的微重力探測結果顯示,左配殿距離我們最近?!?/br> 地面上。 徐云指著面前的寶城實景說道: “后殿位于我們的東邊……也就是左手邊,前殿位于大家的右手處?!?/br> “其中嘉靖皇帝和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棺槨,就位于后殿的位置——這屬于‘禮制’上的規矩,甚至不需要探測結果支撐?!?/br> 隨后他頓了頓,從張晗手中接過了一張平面圖,繼續比劃著說道: “所以我們根據這九間墓室的分布,制定了九個測繪停留點,以此保證先把永陵地宮第一層給探測清楚?!?/br> 聽到‘第一層’這三個字。 姜成谷抬頭看了眼徐云,沒有說話。 很早以前提及過。 目前世人對于《永樂大典》是否存在于永陵內部,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而在支持《永樂大典》存在于永陵的看法中,又分成了三個小派: 第一種認為嘉靖沒有單獨分隔墓室,《永樂大典》就在這九個……或者說除了后殿的八個墓室里頭,姑且叫它降臨派吧。 第二種認為嘉靖在地宮同層開了個密室,單獨存放《永樂大典》,就叫它拯救派吧。 第三種則是…… 嘉靖不敢破壞固有建制,所以在地宮下方又挖了個第二層,用以安置《永樂大典》——這部分算是幸存派。 實話實說。 這三個小派都有道理。 《永樂大典》的總數有一萬冊,根據明史記載得知每冊長50厘米,寬30厘米,但厚度未知。 假設每冊厚兩厘米。 那么每立方米可放置333冊《永樂大典》,存放下一萬冊只需要30立方米左右。 而一個現代的兩室一廳,面積差不多就有100平米。 換而言之。 理論上只要堆到四分之一的潘多拉那么高,這個房間就可以放下全部一萬多冊永樂大典。 雖然如果按照標準的理制下葬,永陵地宮不存在這么大的空房。 但在定陵的發掘過程中,卻曾經有過一個異常發現: 定陵整個地宮左配殿內部是完全空置的。 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爭議依舊很大,其中降臨派對它的解釋是這樣的: 左配殿原本是作為殉葬妃嬪的墓xue,明英宗朱祁鎮廢除殉葬后,雖然已經沒有了殉葬的嬪妃,但為了保證禮制的連貫,后邊的皇帝還是保留了這間空的墓室。 倘若真是如此…… 那么永陵的這間墓室內必然也是空的,確實有可能存放有《永樂大典》。 不過贊同這種觀念的人不太多,畢竟沒有具體證據佐證。 同時如果左配殿里存在《永樂大典》,那么它必然已經失去了搶救的意義,所以才被稱之為降臨派。 第二種觀念認同的人就更少了。 因為地宮的布局屬于絕對的禁區。 上下層的限制還好點,可同層你要是敢自己開個小門,修建的時候朱元璋都能氣活過來打死你…… 因此在所有觀點中,幸存派才是大多數。 現在看來…… 徐云似乎也是個幸存派? 又過了幾分鐘。 張晗從cao作臺上抬起了頭,對徐云說道: “徐博士,后殿數據已經采集完畢了,是否進入下一個點位?” 徐云果斷點了點頭: “換位置吧?!?/br> “明白!” 得到新的指示后。 張晗很快拿著通訊設備,確定起了新點位信息: “坐標132,544,傾角14.5°,水平從左自右移動8.85米,拓展視差29.954,行動!” 呼呼呼—— 天上的無人機很快調了個方位,繞到了寶城右側測量起了數據。 幾分鐘后。 “坐標137,602,傾角8.5°,水平從左自右移動59.5米,拓展視差5.677,行動!” 就這樣。 每隔七分鐘左右,重力梯度儀便會完成測量,更換一次位置。 一個多小時后。 時間來到了上午9點27分。 張晗再次從cao作臺抬起了頭,不過這一次她不再匯報起了方位的問題,而是問道: “徐博士,地宮下方數據已經全部采集完畢,結果正在分析生成中,是否讓無人機先行落地待命?” 與此同時。 咔咔咔—— cao作臺的打印機開始自動生成了檢測報告。 徐云見狀與潘院士對視一眼,沉吟片刻,說道: “好,讓無人機先下來吧?!?/br> “收到!” 一分多鐘后。 無人機順利落地。 差不多就在飛機落地的同一時間,打印機也輸出了最后一張報告結果。 早先曾經介紹過。 重力梯度儀測繪的是非常精細的數據,單獨某段拿出來是看不出對應的實際信息的。 它的所有探測數據都只能在測繪完畢后由計算機分析匯總,在此之前任何人都不知道具體的結果如何。 因此即便是一直關注著屏幕的張晗,也不清楚這份報告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結果。 報告出爐后。 張晗再次將厚厚的一疊文件交到了徐云的手里,然后站在一旁露出了好奇的神采。 她不是一個明粉——準確點說不是任何朝代的粉絲,不過事關《永樂大典》,這事兒就不是單純的粉絲向的問題了。 嘩啦—— 徐云先是翻開了文件的第一頁,上頭赫然顯示著…… 后殿的情況。 畢竟是第一個探測的墓室嘛。 隨后徐云一邊看著報告,一邊核驗起了梯度數據庫: “墓室內存放有四具棺槨,紋飾未知,材質未知,結構前高后低、前寬后窄?!?/br> “四具棺槨呈現一具在上首,三具在下首的布局分布,上首棺材的棺蓋長3.34米,頭端寬1.48米、厚0.22米,足端寬1.35米、厚0.19米,底板長3.33米、頭端寬1.7米、厚0.22米、足端寬1.5米、厚0.21米……” 一旁的姜成谷靜靜聽完,摸著下巴說道: “這四具棺材應該就是嘉靖皇帝和三位皇后的棺木了,布局朝向以及尺寸和我們掌握的都差不多,徐博士,還有嗎?” 徐云又對著數據看了幾眼,正準備翻頁,目光卻注意到了某個很奇怪的測量結果: “咦……這是……” 隨后他停下動作,認真的查閱了一番數據。 接著又在電腦上的數據庫核對了一番,眼中驟然閃過一絲錯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