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節
也就是三大奠基人中的最后一位,趙忠堯院士。 趙忠堯院士是1902年生人,大學時在加州理工學院讀書,師從該校校長、諾貝爾獎獲得者密立根教授。 當時趙忠堯院士冒著惹怒密立根的風險,拿到了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實驗題目。 經過一年多夜以繼日的刻苦研究,趙忠堯發現了硬γ射線在通過重物質時產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 并將這一重大發現寫成兩篇論文,于1930年5月、10月先后公開發表——沒錯,1930年就發了《nature》 這實際上是正負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滅過程的最早實驗證據,最終被盧瑟福完善,諾獎也由此頒布給了盧瑟福。 1931年秋。 趙忠堯院士得知國內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毅然決然的回到國內水木大學任教。 他第一批教出的學生有王淦昌、周同慶、施士元。 后續又培養出了趙九章、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朱光亞、鄧院士等人。 華夏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第一臺靜電加速器、科大的近代物理系、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等……全部出自趙忠堯老院士之手。 當初西漠的那聲龍吟,便是趙忠堯院士的心血。 可惜趙忠堯院士逝世于1998年,沒有堅持到兩彈一星勛章發放的那天。 與趙忠堯院士同樣可惜的是他的學生,僅比他小5歲的王淦昌院士。 王淦昌院士參與了華夏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 當時王淦昌院士改名王京,隱姓埋名了整整十四年。 《橫空出世》這部講述兩彈一星元勛的電影中,有句臺詞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你愿意一輩子隱姓埋名嗎?” 在現實歷史中,第一個被問到這句話的就是王淦昌院士。 遺憾的是。 在1997年夏,90歲的王淦昌院士被無名氏騎車人突然撞到致重傷。 王淦昌院士因為腿骨骨折臥病了整整半年,加之發妻去世,最終同樣在1998年去世。 兩位功勛院士去世的時間,與兩彈一星勛章發放的時間只差數月,著實令人遺憾。 當然了。 既然提到了趙忠堯院士,這里就順帶辟個謠。 如今互聯網上很多營銷號提及趙忠堯院士,必然會提到一個故事: 趙忠堯院士在抗戰時期為了不讓水木大學的50毫克鐳落入鬼子手里,特意打扮成了一個乞丐,用一個鉛罐帶著鐳到了昆明,把它送到了位于長沙的梅貽琦校長手里。 有些營銷號還會配個黑白的乞丐照,說這就是長沙校門口拍下的影像。 更離譜的還會寫著什么【為了避開檢查,他常常走小路,穿越荊棘叢林,跋山涉水,有一次險些失足掉進滾滾江水中】。 或者就是長沙的保安攔住了趙忠堯院士,恰巧當時梅貽琦校長走出來了,趙忠堯扯著沙啞的嗓子喊了聲梅校長,二人激動的握著手,淚流滿臉的交接了鉛罐…… 而事實是什么呢? 很遺憾。 趙忠堯院士并沒有護送過鐳。 網絡上盛傳的那張照片是解放前魔都一位乞丐的照片,至于護送鐳的故事嘛…… 這件事的主人公叫做閻裕昌,是水木大學物理學系留守在校內的技術員,也是赫赫有名的烈士之一。 當時他在工人的配合下。 先將鐳轉移到了家中,后設法送到了津門,交給葉企孫教授,使它在西南聯大的教學和科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tsinghua..fo/1952/17601.htm,前面加個即可訪問,這是水木大學校友會官網的水木校史,在“日寇在清華園的暴行”的第二段就記錄有這件事) 所以也不知道造這種謠的人到底是個什么心態,拿著別人的故事去二創自我感動。 即便沒有這種事,趙忠堯院士的地位和貢獻本就很崇高了。 更別說閻裕昌先生后來一直在為冀中供給部制造地雷,是冀中平原轟轟烈烈的“地雷戰”的靈魂人物,在1942年被俘虜后壯烈犧牲。 這樣一位烈士的事跡卻被某些營銷號抹去嫁接,真的是無恥至極。(這段情節寫完我才發現占了很大板塊,但想了想還是不刪了,介紹了那么多外國近代物理的故事,我覺得有必要寫點咱們自己的近代物理史) 話題再回歸原處。 趙忠堯院士除了實際貢獻之外,最知名的就是他的長遠目光。 或許是由于他和錢老都被海對面限制過人身自由的緣故。 趙忠堯院士回國之后,就始終將海對面視為了假想敵。 同時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成立當天,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 當時他的手上拿著一把沙子,對臺下道: “看到這些(沙子)了嗎?比起飛機大炮,我們更要關注比沙子更小的領域?!?/br> “幾十年后,海對面別說讓我們研究沙子了,他們很可能連握住沙子的機會都不給我們?!?/br>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華夏搞出了原子彈,甚至搞出了氫彈。 天宮飛上蒼穹,嫦娥登臨廣寒。 但唯獨高能物理領域,華夏沒有一丁點兒的話語權。 一個∧符號,就能喊出不知道多少種口音。 什么蘭布達,納木達,甚至卡布達都出來了…… 所以此時此刻。 周紹平等人激動的不是單純的成果被認可,也不是因為今年將會誕生第一位獲獎時是華夏國籍的物理學諾獎得主。 而是因為…… 蓋在華夏身上70多年的那道封印,徹底的被揭開了。 今后提及暗物質,就必然要提及華夏! 同時那些中立甚至友善的機構……尤其一些不同于liner實驗室這種專項暗物質研究、但卻對暗物質或者暗能量有需求的實驗室,也必須要承一次華夏物理學界的情。 別以為這種承情在科學界沒什么用。 對于入學推薦信大于成績的歐美科學界來說,一份這種性質的人情可謂無價。 除此以外。 這則消息對于國民科研情緒的調動,同樣難以估量。 這些年由于一些外部抹黑以及內部自身問題的緣故,華夏科研圈在輿論端的口碑之差,可以說僅次于國足和娛樂圈。 但就像國足有很多新聞其實是失真的一樣,華夏科研圈同樣存在著大量的誤解。 誠然。 這幾年確實有一些涉及到院士學術不端、或者桃色交易的新聞爆出。 但從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四年間爆出學術不端或者桃色新聞的院士數量總共才四位。 而華夏的兩院院士有多少呢? 1700人! 很久很久以前就說過一句話: 在任何事情上,用個例去否定一個群體都是很不公平的。 不知道有多少潛心搞科研的院士,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被aoe成了米蟲。 但這種事兒你去解釋,人家就會回你一句話: 為啥華夏沒有頂尖成果產出呢? 這句話其實從本質上來說也是錯誤的,國內其實并不是沒有一流成果,而是很多成果大眾壓根就看不懂…… 比如之前提及過兩次的大亞灣中微子振蕩矩陣角測量成果,發布時間就在幾個月前,業內堪稱震動。 可有幾個普通人知道呢? 還有反?;魻栃?,也是諾獎級成果。(各位可以留個眼,這兩個成果確實很驚人,也許幾年后真可以拿到諾獎,到時候我就是預言家了,桀桀桀……) 不過從更廣義的角度上來說,這句話其實也沒錯: 華夏確實沒有大眾耳熟能詳的頂尖成果產出。 但眼下隨著暗物質的發現,這個問題就將會迎刃而解。 至少在三到五年這個周期之間,物理學的熱度會相對處在一個高位。 會有更多人跳進這個大坑……咳咳,走入這個領域。 一如當初的劉翔和姚明。 當然了。 這種情況勢必也會誕生出很多虛假的課題組騙經費,不過這不是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需要頭疼的是侯星遠那些科院高層。 隨后潘院士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此時發布會還徹底結束,半場開香檳的事兒可千萬不能做,ac米蘭還被掛在恥辱柱上盯著下一個倒霉蛋呢。 待整個人平靜下來后。 潘院士環視了周圍一圈,正了正麥克風,對臺下一人問道: “米爾薩普先生,請問貴方對這個結果可有疑議?” 潘院士口中的米爾薩普是個七十多歲的小老頭兒,穿著一身整齊優雅的西服,來自高盧維森實驗室。 與和liner實驗室不同。 維森實驗室在此前的研究過程……或者準確點說,從中科院發表出公告的那天開始,就對中科院表露出了極強的敵意與不信任。 當時他們在官推上發了個倒豎的大拇指和小丑的表情包,態度不言而喻。 如今在眾多參會者已經起身鼓掌表態的情況下,潘院士的這個問題,無疑是對米爾薩普的一次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