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節
接著微粒碰撞…… 高能粒子散射、捕捉…… 接著經過基態化處理、磁光阱落下,孤點粒子被單獨分離…… 接著外圍輻射屏蔽,短時效的破缺場生成…… .j/psi粒子修正模組導入…… 某個微觀領域中。 一顆比塵埃還小的超低溫微粒,以某種獨特的自旋在水基液中‘漫步’,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美妙的尾紋。 biubiubiu~ 這顆rou眼無法得見的微粒在水基液中的初始震蕩弧度很小,但在種種設備的增持下,上方的水面忽然開始震蕩了起來。 啪—— 些許水珠落在了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的腳邊,迅速透過褲腳滲進了襪子里。 上層水基液的成分主要是重水,這種物質濺落在人體身上不會造成任何危害。 但在低溫形態下,倒是莫名有些冰冷刺骨。 這處三十多米的坑道,此時就像是一個在顛簸的水桶一樣,液體不斷涌動起伏。 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卻絲毫沒有退縮的想法,這個銀發小老頭用力抓著護欄,目光緊緊的鎖定著下方。 他在等一個rou眼可見的信號。 五分鐘…… 十分鐘…… 十五分鐘…… 在時間緩緩來到第十八分鐘的時候。 原本湛藍色一片的大坑里,忽然從底部透出了一道極其耀眼的紅色光芒。 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頓時呼吸一滯。 這個信號代表著有一顆入射粒子擊中了一個氙原子核,它們產生了自由電荷和或光子。 同時由于碰撞賦予了一個單個氙原子的能量,與非自形態撞擊它的粒子的模型量對易后是一個偽標量的原因,紅色光線的亮度便代表著過量的矢量偶爾度——這句話沒有錯別字或許語序上的錯漏。 用人話來說就是…… 越符合標準模型的暗物質,它發出的紅光就越強。 按照現有預設模型來說。 熱暗物質……也就是中微子之流,即便和原子核發生了撞擊,也不會有任何光線產生。 理論上的溫暗物質則可以產生一個寬度約兩厘米的光源,由于有透鏡增持,最上方的人費些力還是能看到這束光的。 至于冷暗物質……也就是標準意義上的暗物質嘛,也分成好幾種情況。 也就是此前說過的五種模型: 弱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 軸子。 惰性中微子。 超大質量粒子。 超輕矢量粒子。 其中超大質量粒子和超輕矢量粒子理論上的光圈粗細,應該是十厘米到十五厘米。 惰性中微子則由于屬性未知,爭議相對比較大,不過普遍認為在18-30厘米之間。 軸子是40厘米左右。 wimp……也就是目前認為最可能是暗物質的微粒,它的寬度是60-80厘米。 而眼下出現在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面前的這道光影…… 只要不是星際玩家,哪怕裸眼都能清楚的看到它的寬度,最少都不會低于…… 兩米! 誠然。 由于透鏡、水基液介質折射率的問題,rou眼上看到的光圈可能會和模型標準有些出入。 例如超大質量粒子可能會和惰性中微子混淆,具體的區分還需要通過儀器這個更精密的工具來分辨。 但這里所謂的‘出入’說破天也就十幾二十厘米,不可能會把一道8厘米的光圈擴大成兩米那么離譜。 換而言之…… 這一次。 liner暗物質實驗室真的發現了標準的暗物質微粒。 破折號,在華夏人的引導下。 看著泛著紅光的水基液液面。 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思索片刻,從連體衣內取出了一張隨身攜帶、印有各項實驗數據的a4紙。 隨后他將這張紙疊成了一艘小紙船,彎下身,透過護欄的空隙,將它放到了水里。 震蕩的水基液一邊引動著紙船飄蕩,一邊迅速浸染著它的軀體。 頂多半分鐘不到,這艘紙船就會被打濕下沉。 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注視了紙船幾秒鐘,將口風琴也一同放到了過道一角。 接著拍了拍尼爾森的肩膀,頭也不回的離開了f4庫: “我們該離開了,尼爾森?!?/br> 兩分鐘后。 脫下連體衣的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回到了主控室,踱步來到了安吉·佩德羅的身邊: “佩德羅,情況怎么樣?” 安吉·佩德羅掃了好友一眼,從桌上拿起一份報告遞給了他: “核驗無誤,華夏人確實發現了標準的暗物質粒子?!?/br> 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接過報告,看也不看的放到了一旁,搖頭道: “這我知道,f4庫里的紅光都快照到我臉上了,那玩意兒可比數據要直觀的多?!?/br> “佩德羅,我問的不是結果如何,而是……” “我們的位次第幾?” 安吉·佩德羅朝他微微一笑,指著主控屏上的直播現場畫面,說道: “看到最前面的那盞燈了嗎?我們的?!?/br> 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愣了愣,回過神后并沒有太過欣喜,而是鼓著腮幫子,悠長的呼出了一口氣。 只見他隨手拉過一把凳子,整個人沉沉的坐了下去。 身子前傾,十指插入銀白色的頭發中,表情茫然。 不過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并沒有哭。 準確來說……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切換到哪種心情。 對于如今65歲、同時還患有食道癌中期的加布里埃爾·維尼齊亞諾來說。 能夠在退休……或者說死前見到暗物質被發現,其實可以說是一件挺令人欣喜的事情。 這代表他所堅持的方向沒有錯——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對于科學家來說,這句話堪稱人生幸事。 在漫長的科學史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至死都沒能發現自己想要追尋的目標,甚至被告知投入畢生的方向是錯誤的。 比如弗里德里?!じダ赘?。 十九世紀末。 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創立了集合論,即后來被當做整個數學大廈的基礎理論。 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一切的數學都可以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上,其中弗里德里?!じダ赘癖闶且晃豢駸岬闹С终?。 弗雷格嘗試使用集合的概念來定義數,在1893年完成了其著作《算數的基本法則》的第一卷 ,又趁熱打鐵,加緊第二卷的撰寫。 結果1902年的時候,羅素悖論出現了。 弗雷格嘗試解決這個悖論,但他的解答方法很快又被萊斯涅夫斯基給否定了。 弗雷格只能放棄自己努力了20多年的方向,放棄了數學,最后抑郁去世。 還有在歐洲強子對撞機的記錄片中,有一位研究超對稱理論40年的小老頭兒。 當他不得不面對鏡頭和朋友承認自己這么多年的努力竟然是一無所獲時,那種無助、頹喪、失落和傷感,真是讓人心碎。(強烈建議各位去看看這個紀錄片,有中文版) 除此以外。 白令葛也是個很有名的例子。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沒啥印象,但想必在讀書的時候都曾經看過這樣一篇課文: 18世紀初葉,科學大發展的前夕。 在德國匹茲堡大學,幾個學生給一個老教授帶來了一些他從沒見過的奇妙的化石。 其中不僅描繪著飛鳥、昆蟲以及其他珍禽怪獸,甚至還有介紹太陽、月亮和刻畫著類似希伯萊文的古老而又難以理解的石頭書。 教授看后十分興奮,立即跟學生一起到了發現化石的現場,再度挖掘出若干片化石。 從這一天起,教授便廢寢忘食地埋頭整理那些采集到的標本。 經數十載的辛勞,這位教授的努力終于結出了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