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節
這確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科學家,至少有幫華夏做一些實事。 而戴維·格羅斯身邊那個米色便服的老者嘛,容貌同樣也很有辨識度。 他就是杰拉德·特·胡夫特。 這也是個業內聞名,業外知之者甚少的究極大佬。 是的,比戴維·格羅斯還要強點兒的究極大佬。 他和波利亞科夫有點類似,屬于英文名知名度比中文名高的情況: 對。 他就是那個赫赫有名的't hooft。 特·胡夫特拿下了證明規范場的可重整化這個硬骨頭,這個是量子場論里最難的一個方面。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一點是。 楊米爾斯理論——也就是楊老的成名作之一而言,前置理論貢獻最大的也是hooft。 除此以外。 他還是全息原理的創始人,多重態思想相當于獨立發現了希格斯機制,這些都是實打實的諾獎級工作——而且在諾獎里也是一等一的工作。 其中的引力的全息性原理,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末最具顛覆性的發現或者創意之一。 它將量子理論和引力理論直接畫上了“等號”,獨辟蹊徑地開創了一條量子引力的道路。 這也帶來了后面萊昂納特·薩斯坎德,馬爾達西那等諸多物理學家一系列著名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 這個發現算是人們第三次對于引力革命性的認識——前兩次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以及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建立。 但是! 但是! 但是! 重要的話說三遍。 與霍金的黑洞輻射一樣。 截止到目前。 這個原理依舊沒有辦法用足夠的實驗手段去驗證。 如今科學界只能在弦理論中的d膜系統,從理論上去分析得出引力的全息性。 所以這種做法更貼切的名字應該叫“規范-引力對偶”。 不過特·胡夫特比霍金幸運的是。 雖然他的全息原理沒被證實,但卻靠著弱電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獲得了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只是他比較偏的工作之一。 如果按照朗道的劃分。 戴維·格羅斯大概可以排到2.5流。 特·胡夫特嘛…… 最少是2流。 如果全息原理被證實。 他立馬可以躥升到1流,和狄拉克等人并肩。 …… 第426章 神仙聚會(中) 接機現場。 在這四位最新抵達的大佬中。 除了特·胡夫特和戴維·格羅斯外。 徐云認出的另一個人則是喬治·帕里西。 他是2021年的物理學諾獎得主,也是spin glass theory這個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做了很多非常漂亮的理論工作。 kpz方程中的p,說的就是他。 但在一眾物理學諾獎得主中,喬治·帕里西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硬要舉例的話,大概有些類似《遮天》里的金烏大帝或者鵬皇。 墊底嘛肯定不至于。 但多么靠前卻也排不上。 加之他只是去年剛獲獎的萌新諾獎得主,因此自然會相對靠后一些了。 按照朗道的分級。 他大概在2.5流左右。 接著徐云把目光投放到了最后一人身上,使勁兒回想了一番,卻依舊沒認出對方的身份。 不過按照對方的身位來說,多半也是個諾獎級的大佬? 于是徐云轉過身,對陸朝陽問道: “陸教授,左邊靠后那個頭發很茂密的大佬是誰???你認識不?” 陸朝陽在這方面的閱歷比徐云要高很多,抬頭掃了幾眼,很快給出了答復: “就是那個褐色上衣的是吧?他是約翰·埃利斯——另外他是個禿子,戴的是假發,油管上還有個他在諾尼諾獎領獎現場掉假發的視頻呢,社死程度和你差不多?!?/br> “……約翰·埃利斯?” 徐云眨了眨眼,假裝沒聽到陸朝陽的后半句話。 原來是他啊…… 約翰·埃利斯。 這也是位很有特點的大佬。 他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但卻有個非常特殊的光環: 他是物理史上——囊括了物理學早期在內,論文被引用率第二高的超級大佬。 某種程度上來講。 他就相當于理論物理界內的周樹人。 你隨便翻篇文章都能看到‘約翰·埃利斯曾經說過……’這種話。 如果單按照朗道的排名方式。 約翰·埃利斯估摸著也就在3到3.5檔左右。 但他對物理學界的影響力,卻絲毫不遜色于普通的2檔大佬——否則也不會讓他和其他三位諾獎得主一起出場了。 來到侯星遠等人面前后。 戴維·格羅斯作為半個東道主,主動與侯星遠進行了一次擁抱,并且自覺的做起了介紹。 從雙方的面部表情來看,會面還算順利。 而就在徐云以為這四位大佬的登場就此結束的時候。 戴著假發的約翰·埃利斯忽然和侯星遠比劃了幾句,從身上取出了…… 一把銅制的斧頭。 只見他將斧頭在空氣里揮舞了幾下,還做了個啃斧頭的動作。 徐云見狀頓時一愣。 話說…… 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 約翰·埃利斯應該是倫敦國王學院克拉克·麥克斯韋理論物理學教授,同時還是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檔案理事長。 莫非…… 他手上的這把斧頭,就是小麥彩蛋上的那把? 嘶…… 這可就有意思了。 按照此前的彩蛋提示。 諾獎得主和各國院士不論是否有過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的經驗,都同樣會被彩蛋效果影響。 雖然概率只有30%。 但這次前來的諾獎以及華夏本土的院士基數,卻也是個不小的數值呢…… 想到這里。 徐云不由縮了縮脖子。 千萬不能暴露自己和斧頭的關系。 只要自己不去看那把斧頭,它總不可能主動找到自己吧? 不可能! 絕不可能! 如果這種事真的發生了,他當場就把那把斧頭吃掉! 隨后徐云深吸一口氣,將這個念頭拋到了腦后,注意力重新放回了現場。 波利亞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