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節
在所有人的注視下,時間緩緩開始流逝。 4秒…… 3秒…… 2秒…… 1秒…… 當時間來到第五秒鐘的時候,‘面團’…… 依舊沒有消失。 見此情形。 負責射頻場調試的李若安忽然想到了什么,飛快的敲擊起了鍵盤。 十多秒后。 他猛地抬起頭,雙目放光的看向了徐云: “徐博士,基態化孤點粒子的衰變放緩了!” “根據微擾波函數的觀測,約費阱的這些孤點粒子,它們的衰變周期是……” “4.6個小時左右!” 聽聞此言。 現場頓時一靜。 稍稍片刻過后。 一陣歡呼聲驟然響徹了整個實驗室: “太好啦?。。?!” “烏拉??!” cao作臺上的徐云同樣用力揮了揮拳頭,眼中露出了一絲興奮。 這可是靠著他自己努力取得的技術突破,意義上非比尋常。 另外從結果上來說。 這可是比基態化處理難上數倍的成果。 如果說基態化處理只能入圍普通一區論文,那么這次“延壽”的技術突破,則無疑是…… s級別的成果——還是主刊的那種。 目前s主刊一年的發布量大概在四千篇左右,華夏作者一年大概200篇。(web of sce新平臺可以檢索出來) 一名25歲的年輕人以一作身份發表s,這顯然是個值得驕傲的成果。 當然了。 還是那句話。 世上的牛人可不少,25歲發s的例子雖然不常見,但并非孤例。 比如同樣科大少年班出身的曹原曹神。 他在22歲那年就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發表了兩篇論文。 截止到目前。 今年28歲的曹原,已經發表了8篇nature+1篇sce,甚至做到過一年發4篇…… 至于全球范圍內就更離譜了。 比如《cell》最年輕的一作發布者叫daniellebassett,發《cell》前三天剛過了17歲生日…… 《nature》全球最年輕的一作則叫做konstantinbatygin,是那位冥王星殺手麥克·布朗團隊的成員。 他在一作發布的時候,年齡才18歲。 和這些天才比起來,徐云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想到這里。 他不由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接著掏出手機,撥通了一個電話。 片刻過后。 潘院士的聲音從對面傳了過來: “喂,小徐?” 不知為何。 在聽到潘院士聲音的時候,徐云總覺得他的語氣有些不對勁。 不過這只是他沒啥依據的預感,所以很快他便把這絲念頭驅散,說起了正事: “……老師,差不多就是這么個情況,如今看來,孤點粒子應該可以從實驗室脫產了?!?/br> 電話對頭的潘院士靜靜聽完徐云的介紹,沉默片刻,忽然說道: “小徐,你說你對基態化的孤點粒子施加了約費阱是吧,既然如此……” “你和小陸有沒有對未形成基態化的孤點粒子,做過電磁相互作用力的研究?” “……???” 徐云聞言一愣,下意識的便說道: “沒做過,這不是老師您和趙院士在負責的項目嗎?” 對面對頭再次傳來了一陣沉默。 就在徐云以為是不是信號出問題的時候,潘院士的聲音再次幽幽響了起來,甚至帶著一絲…… 顫音。 “你和小陸現在抓緊時間做一次觀測,到時候你就明白什么情況了?!?/br> 接著潘院士頓了頓,又補充了一句: “看結果的時候準備點速效救心丸,出大事了?!?/br> …… 第403章 載入人類科學史的一天(上) “……” 掛斷電話后。 嘟嘟嘟—— 聽著話筒里傳來的忙音。 徐云不由轉頭看向了一旁的陸朝陽。 他和潘院士的這番通話開著揚聲器,所以陸朝陽也清晰的聽到了潘院士所說的內容。 對上目光后。 徐云和陸朝陽二人,都同時看到了彼此眼中的一絲愕然。 兩臉懵逼.jpg。 過了一會兒。 徐云主動開口了,畢竟他比陸朝陽小了一輪還要多點呢: “陸教授,您怎么看?” “……” 陸朝陽沉默片刻,嘴里冒出了一句話: “要不……咱們先吃外賣?” 徐云:“?” 當然了。 陸朝陽的這句話顯然是個為了活躍氣氛而開的玩笑,很快他便輕咳一聲,臉色正經了不少: “小徐,老師的性格你也知道,平日里雖然偶爾會和大家說笑幾句,但他的心態卻一直很穩?!?/br> “能讓他這樣泰山崩于前而不色變的人如此失態,重點顯然不太可能是單純的某些實驗數值,如果我猜測不錯的話……” “那應該是一個與電磁作用有關的現象,一個可能對現有物理大廈帶來劇烈沖擊的現象?!?/br> 徐云贊同的點了點頭。 說起心態二字,潘院士在他認識的所有人中都可以穩穩排到前幾。 眾所周知。 這些年海對面一直把目光投放在了咱們頭頂的星空上,星鏈等項目層出不窮。 從2019年5月24日星鏈的第一批衛星上天到如今,spacex已經成功發射了44批星鏈衛星。 每次發射,可以將57-60顆衛星送上近地軌道。 截止到現在。 星鏈計劃的軌道衛星已經達到了2248顆。 2021年的時候。 星鏈衛星曾兩度接近華夏空間站,出于安全考慮,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實施了兩次緊急避碰。 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衛星軌道全用星鏈衛星占據,直接威脅到了咱們國家的太空安全。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的量子衛星計劃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