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節
類似的還有庫侖力,安培力等等。 不過或許是洛倫茲這個名字實在太過微妙了,所以包括許多高中老師在內的師生群體,都會管它叫做洛倫磁力。 1850年的洛倫茲還有三年才會出生,自然還沒法提出洛倫茲力的概念。 但另一方面。 洛倫茲是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運動現象的歸納者,他首先提出了運動電荷產生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的觀點,不過卻不是現象本身的發現者。 早在1822年的時候,德國人歐文斯便嘗試過一個實驗: 他將一個帶電的小珠子放入磁場中,發現珠子會做圓弧狀的運動。 洛倫茲之所以能在相關領域青史留名,所作的貢獻并非只是提出一種猜想這么簡單,而是因為他歸納了f=qvb*sin(v,b)這么一個公式。 就像大家說小牛發現了萬有引力一樣。 這句話其實是一種比較普眾化的解釋,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錯誤的。 但是大眾又沒有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必要,所以就有了這么一個比較寬泛的說法。 靠著純理論能封神的人,在科學史上其實并不多。 因此對于法拉第他們來說。 通過調整磁場的強度,做到將磁場力與電場力互相平衡,并不算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在施加磁場后。 法拉第又關掉了金屬電極,觀察起了現象。 很快。 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射線開始偏轉。 法拉第拿著放大鏡以及預先做好的刻度表,記錄下了偏轉的圖形。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 只見法拉第拿起紙筆,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公式: q=ne。 這個公式的由來很簡單。 在第一個步驟中,法拉第利用靜電計測量一定時間內金屬筒獲得的電量q。 若進入筒內的微粒數為n,每個微粒所帶的電量為e,那么q便是n和e的乘積。 接著法拉第又翻了一頁書,寫下了另一個公式: w=n·1/2mv^2。 這個公式的意義同樣非常簡單: 經過同樣時間后讀出溫升,若進入筒內微粒的總動能w因碰撞全部轉變成熱能,那么上升的溫度便可以對標計算出總動能w。 而微粒既然是粒子,那么它的動能也便一定符合動能公式——防杠提前說一下,動能公式在1829年就提出來了。 其中的m、v分別為微粒的質量和速度,乘以微粒數就是總動能。 接著只要求出最后磁極偏轉的微粒運動軌道的曲率半徑r,以及磁場強度h。 那么便可得: hev=mv^2/r。 將上面三個公式互相代入,最終可以得到一個結果: e/m=(2w)/(h^2r^2q)(感謝起點,現在后臺總算優化一些了……) 而e/m,便是…… 荷質比! 所謂荷質比,指的便是帶電體的電荷量和質量的比值,有些時候也叫作比荷。 這是基本粒子的重要數據之一,也是人類推開微觀世界的關鍵一步。 當初在聽徐云講波動方程的時候,為了彌補法拉第的數學水平,曾經給他打了個高斯靈魂附體的補丁。 不過今天高斯已經到了現場,徐云就不需要再考慮請神了。 只見高斯取過紙筆,飛快的在紙上演算了起來。 五分鐘后。 這位小老頭隨意將筆一丟,輕輕的抖了抖手上的算紙。 只見此時此刻。 紙上赫然寫著一個數字: 1.6638*10^11c/kg。 就在高斯準備吹逼兩句之際,他的身邊忽然又響起了一道熟悉的聲音: “啊咧咧,好奇怪哦……” 第297章 歷史被人從身后踹了一腳 “……” 實驗室內。 隨著這聲‘啊咧咧’的出口。 所有人的目光近乎同時投到了一旁的小麥身上。 只見此時此刻。 上上一章某個笨蛋作者沒安排出現、但上章卻瞬移到了現場的小麥正站在桌子一旁,一動不動的盯著某個方位。 嘴巴微微張開,一臉見了鬼的表情。 見此情形。 法拉第不由放下手中的工具,對小麥問道: “麥克斯韋同學,你怎么了?” 法拉第的聲音將小麥的思緒拉回了現實,只見他先是張了張嘴,看起來好像想說些什么。 但遲疑數秒,還是搖頭說道: “沒什么沒什么……抱歉,法拉第教授,似乎是我出現了錯覺……” 隨后小麥上門牙咬著下嘴唇,猶豫片刻,指著真空管補充道: “法拉第教授,我能上手試試這套設備嗎?” 法拉第抬頭看了眼這個有些社恐癥狀的蘇格蘭年輕人,神色若有所思。 直覺告訴他,這個年輕人似乎發現了某些異常。 不過小麥顯然對于那個未知的異常沒什么把握,所以才提出了上手設備的想法。 如今法拉第已經把小麥當成了自己的半個徒弟,加之此時該采集的數據都已經采集完畢,因此他便很大方的一揮手,說道: “沒問題,你盡管用吧?!?/br> 小麥朝他道了聲謝: “多謝您了,法拉第教授?!?/br> 高壓線圈的電壓負載很高,再次激活需要一定冷卻時間,小麥最少還要個三五分鐘才能重新啟動真空管。 因此趁此空隙。 法拉第和高斯等人重新將視線轉移到了那份計算結果上。 “1.6638*10^11c/kg……” 看著面前的這個數字,高斯沉默片刻,對法拉第問道: “邁克爾,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個比值應該比氫離子的理論數值要大數百倍?” 法拉第聞言摘下眼鏡,用力揉了揉鼻翼,輕呼出一口氣: “準確來說,要接近一千倍?!?/br> “一千倍嗎……” 高斯瞳孔微不可查的一縮,再次看了眼手中的算紙: “也就是說……我們就這樣發現了比原子更小的物質?這……這……” 法拉第看了眼自己的老友,沒有說話。 在這個圣誕夜后的清晨,三位站在科學界頂尖的大佬同時沉默了。 原子。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明史,與原子相近……也就是代表著世間萬物最小構成的概念其實并不少見。 例如在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就提出過最早的原子論,稱rou眼可見的一切都是由某個極小的“質子”組成。 華夏也有不少先賢認為,世間萬物乃是由無數顆粒組成的實物。 但另一方面,這種認知更多的屬于哲學范疇,而非科學。 也就是他們認為世界萬物可以細分成比塵埃還小的粒子,但這些顆粒具體直徑多少、屬性如何他們就不得而知了。 近代原子理論真正的建立者,乃是英國人約翰·道爾頓。 在拉瓦錫發現了氫氣后,人們發現兩份氫氣和一份氧氣化學反應正好消耗完生成水。 超過這個比例可能會有氫氣多余,可能會有氧氣多余。 也就是說氫氣和氧氣在某個單位上,以2比1的關系發生了作用。 人們一直在尋找這個最小單位,一開始是元素級別,后來道爾頓在1803提出了原子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