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節
發現小老頭和女子后頓時眼前一亮。 接著他快步來到二人身邊,局促的搓了搓手,道: “阿達,查爾斯先生,沒打攪到你們吧?” 名叫阿達的女子聞言轉過頭,見到男子臉色大喜,上前便是一個擁吻: “mua!” 隨后她環抱著自己的丈夫,問道: “親愛的,你怎么到這里了?” 斯文男子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而是看向了小老頭手中的計劃書,問道: “查爾斯先生,今天的面談結果怎么樣?” 小老頭再次一嘆,搖頭道: “失敗了,巴克萊銀行拒絕向我們的項目進行投資?!?/br> 小老頭的語氣中帶著nongnong的歉意,熟料斯文男子聞言臉上沒有絲毫失望,而是猛地一拍手: “太好了!” “?!” 剎那之間。 小老頭和阿達的目光同時投向了斯文男子,兩人頭頂上同時冒出了巨大的問號。 小老頭甚至有那么一絲懷疑…… 別是這位真的對阿達和自己產生了某些誤會,從而巴不得自己失敗吧? 要知道。 從1842年到現在,阿達有70%的時間是待在自己身邊的。 為了能夠節省經費,他們只租賃了一間單層小樓。 在大多數時間里,阿達都會回家去睡覺。 但若是項目太過耗時,阿達便會留宿其中,一人睡床一人睡地板…… 雖然小老頭敢發誓自己和阿達沒有任何牛頭人的情節,但保不齊人家丈夫不這樣想啊。 實際上能忍八年,這已經有些離譜了…… 而另一邊。 眼見小老頭和自己妻子的目光有些詭異,斯文男子方才后知后覺的一拍腦袋: “哎呀呀,抱歉抱歉,查爾斯先生,看我這嘴,說話都說的不清不楚……” “其實是這樣的,今天上午的時候,劍橋大學通過上議院的貴族司找到了我,表示三一學院對您的分析機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和您面談一些合作的事宜?!?/br> “所以您看……?” 小老頭一開始的表情還有些木然,做好了對方準備攤牌一拍兩散的準備。 不過越聽他眼睛便瞪得越大,到最后更是一把抓住斯文男子的手,追問道: “伯爵先生,您說的是真的?” 斯文男子笑著點了點頭,絲毫看不出一位伯爵的風范: “沒錯,來人是我在教書時認識的一位劍橋大學的朋友,現在他在劍橋大學擔任盧卡斯教授,叫做喬治·斯托克斯?!?/br> “由他傳來的信息,想必還是非??煽康??!?/br> 小老頭認真的看了他一眼,追問道: “你確認是與分析機有關?不是三一學院組織的校友聚會之類的事情?” 斯文男子看了眼同樣面露期待的妻子,胸脯一挺,肯定道: “確定與分析機有關,查爾斯先生,您看我們什么時候出……?” 話音未落。 小老頭便一把拽住他的手,快步往外走去: “肘,我們去劍橋!” …… 小半天后。 劍橋大學。 三一學院。 法拉第辦公室。 此時此刻,這間辦公室已經被改成了一間會客室。 斯文男子、小老頭、名叫阿達的女子坐在一邊。 徐云、高斯、法拉第三人坐在另一邊。 黎曼和小麥則站在徐云三人身后,負責端茶倒水。 看著面前局促中帶著希冀的阿達三人,徐云的目光不由有些微妙。 在他穿越來的后世,有這么一句話廣為流傳: 男女沒有純友誼,異性閨蜜必出事。 這句話在普眾化的情況下還是比較準確的,在成人領域中,異性閨蜜往往有一方存在某種特殊的想法。 不過在人類的歷史上,卻有這么一對男女組合。 男女雙方都各有家室,二者之間卻在相關領域合作的親密無間,并且從未跨過雷池半步。 沒錯,這對組合就是…… 鳳凰傳奇。 咳咳……錯了錯了。 這對組合就是查爾斯·巴貝奇,以及阿達·洛芙萊斯。 與此同時。 他們也是人類計算機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兩位先驅。 世人皆知圖靈與馮諾依曼是計算機的奠基者,但鮮少有人知曉,真正符合‘計算機之父’定義的人…… 正是徐云面前的這個小老頭,查爾斯·巴貝奇。 其實吧。 巴貝奇、圖靈、馮諾依曼幾人的關系,看過咱們這本書的同學應該比較好理解: 就像漢斯·利伯發明了望遠鏡,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一樣,有些概念是可以在具體名目下細分的。 比如查爾斯·巴貝奇是‘通用計算機之父’。 馮諾依曼是‘現代計算機之父’。 圖靈則是‘計算機科學之父’。 三者的領域各有不同,地位也并不沖突。 不過遺憾的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命運使然,這三位的結局都不太好。 比如馮諾依曼是癌癥去世,享年不過53歲。 圖靈的死則更加眾說紛紜,他在41歲那年自殺身亡,而他死前遭遇過極其強烈的輿論攻擊——因為他是一位同x戀。 考慮到這年頭lgbt比較敏感,此處就不多贅述了。 而最倒霉、最凄慘的。 無疑是查爾斯·巴貝奇與阿達·洛芙萊斯這對組合了。 巴貝奇1791年出生于倫敦,在劍橋讀書的時候數學成績極佳,與天王星發現者威廉·赫歇爾的兒子約翰·赫歇爾一起組建了分析學會,并且竭力復興英國數學。 畢業后的巴貝奇也從事起了數學研究,還參與了皇家天文學會的建立,一度被視為英國的‘小高斯’。 但在1820年。 一個意外冒出的念頭,徹底改變了巴貝奇的一生。 導致這個念頭出現的直接原因很簡單,叫做數表。 人們使用數表的歷史由來已久,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記錄。 現存最古老的一批數表來自巴比倫,生成于公元前1800-1500年。 這些數表用楔形文字刻在粘土上,人們使用它們進行單位轉換,計算乘法和除法。 在近代,數表廣泛應用于科學、金融、航海、工程、測繪等領域。 這些數據極其重要,作為工具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不可或缺。 而編制數表需要分工合作,通常的模式是這樣的: 數學家負責確定計算用的數學公式; 監督員負責按照數學公式組織計算,并監督結果的匯總和印刷; 接著計算員負責計算。 計算員們各自在家工作,為了防止出錯,兩名計算員會獨立計算一遍數據,再由另一名比較員核對結果。 計算并出版這些數表需要投入巨大的工作量,但錯誤依然不可避免。 即使著名的英國《航海天文歷》也包含錯誤,曾經有不止一只船報告說,因為天文歷中的錯誤數據導致他們的船只擱淺或者在大海里迷失方向。 1820年的時候,巴貝奇和約翰·赫歇爾便是在為天文學會驗算對數表。 整個過程不但枯燥繁雜,同時也發現了一大堆的錯誤。 于是乎,巴貝奇的腦海中冒出了一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