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節
“羅曼學長,你真的不是為這個東方人洗地的嗎?” “謎語人滾出剋!” 就在現場局面似乎有些失控之際,第一排的座位上忽然響起了一道中氣十足的聲音: “肅靜!” 所有人下意識看去。 只見阿爾伯特親王此時已從座位上站起,銳利的目光環視著典禮現場: “諸位同學,羅峰先生說的答案完全正確,只是將部分過程文藝化了罷了?!?/br> “具體解封內容將在一個月內向英國皇家學會成員公布,如果你們想要知道更多真相,就努力成為皇家學會的成員吧?!?/br> “好了,羅曼先生,你還有問題要問嗎?” 這位英倫半島的無冕之王如今威勢正盛,開口后短短數語,便將原本有些失控的場面完全壓了下去。 待他言畢。 現場已然落針可聞。 大多數學生們看向徐云的目光不再是質疑,而是濃烈的好奇。 當然了。 這里消退的質疑主要是指對安古斯·羅曼和徐云演戲的猜測,并非徹底打消了對徐云身份的疑問。 畢竟徐云如今僅僅回答了一個問題,想堵住所有人的口那是不可能的。 想要證明身份,這個回答可遠遠不夠。 同時隨著阿爾伯特親王的最后那句話,壓力便又來到了安古斯·羅曼的身上。 這位劍橋大學牛頓研究會會長的額頭,rou眼可見的出現了一堆細密的汗珠。 其實徐云不知道的是。 按照正常計劃。 安古斯·羅曼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徐云在番茄醬的銷售中做過的一些事。 但在開口前,安古斯·羅曼忽然臨時起意,想要完成一擊必殺,便將原先壓軸的殺手锏給搬了出來。 換而言之…… 能夠答出第一個問題的人,必然會知道其他一些隱秘問題的答案。 可如果就這樣放棄,普拉姆先生那邊不好交代不說,威廉·惠威爾那關就過不去: 這位三一學院的院長此時眼睛都快噴火了,絕不可能因為自己的收手而放過自己。 可又有什么問題會比殺手锏還難呢? 苦思冥想之際。 安古斯·羅曼的余光忽然瞥到了第一排的法拉第,心中陡然劃過一道閃電。 對了! 專業知識! 安古斯·羅曼那顆考出過年級第四的腦子,瞬間開始飛快的轉動了起來。 作為牛頓研究會的會長,安古斯·羅曼為人暫且不提,對于小牛了解程度確實是數一數二的。 短短幾秒鐘,小牛的人生履歷便飛速從他腦海中閃過。 很快。 他的腦海中便出現了一個詞: 光! 對,就是光! 只見他深吸一口氣,猛然抬起頭,對徐云道: “羅峰先生,你應該知道,牛頓爵士曾經提出過光的兩種特性,也就是粒子性與波動性同時成立的猜測?!?/br> “其中支持粒子性的依據是色散現象,支持波動性的則是牛頓光斑的發現?!?/br> 隨后安古斯·羅曼話鋒一轉,看向周圍,繼續道: “但大家都知道,色散現象反饋更多的其實是光的波動性——牛頓爵士曾經用高速粒子流的說法來解釋過光的直進現象,但在收到肥魚先生的那封信后,這個說法便被他摒棄了?!?/br> 聽到這番話。 現場的許多人齊齊點了點頭。 很早以前提及過。 在原本歷史中,小牛曾經提出過一個半的錯誤理論。 其中一個指的是絕對時空觀。 半個便是光的粒子性。 眾所周知,原本軌跡里的小牛是個非常死心眼兒的人。 他在磨境的時候發現了牛頓環,又在三棱鏡下發現了光的色散。 這兩個玩意兒在后世都是波動說的典型例子,但小牛卻硬生生給它們找了微粒說的解釋: 他先是將光解釋為高速粒子流,從而讓直進現象能夠合理。 接著又提出了一個猜測: 組成光的微粒在經過界面的時候,它會進入一種特殊的暫時的狀態。 在傳播的過程中等間隔地復原,并且在復原的時候更加容易地通過下一個界面,而在兩次復原之間的就會更加容易被反射…… 很玄乎是吧? 微粒們周期性地復原,復原的時候透過,沒復原的時候就反射…… 這的確可以說明牛頓環的現象,但是這個解釋已經把微粒說弄得跟波動說太像了。 按波動說的理解。 這個等間隔就是波長,同相位干涉就是容易通過,反相位干涉就是容易反射…… 因此后世牛頓環也好,色散現象也罷。 基本上都是從波動說進行的解釋。 不過在這個時空中。 小牛受徐云的影響,為人相對謙遜了許多,沒有那種‘老子的理論就是真理’的傲慢感。 因此在收到徐云那封信后,他也逐漸承認了自己的一些解釋比較牽強。 于是乎。 這個副本的科學界,便出現了這么一種情況: 小牛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其中波動說的現象很少,但件件都極有說服力。 可以充當微粒說證據的現象則與之相反,數量是多了,卻找不出足夠充當理論支點的例子。 “而羅峰先生,你作為肥魚的后人,想必一定有能力證明光的微粒性吧?” 典禮現場,安古斯·羅曼站在座位上,一字一句的說道: “畢竟牛頓爵士晚年的回憶錄里,曾經寫下過一段話,傳播度之廣可謂絕冠歐洲?!?/br> “那句話很簡潔,我甚至可以倒著背誦下來……” “!狗章斷下天遍殺,手在刀日一有總,半一留半一說偏偏卻,式方明證的說粒微有定一上手的魚肥” …… 第251章 亂了亂了,整個19世紀都亂成一鍋粥了! 光。 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詞。 一種常見到不能再常見的現象。 卻是一縷貫穿了人類科學史的、到22世紀都依舊撲朔迷離的迷霧。 說起光這東西,后世許多人腦海中蹦出的應該先是波粒二象性。 接著是迪迦奧特曼,然后是光的干涉衍射這些字眼兒。 其實吧。 人類對于光本質的思考,在公元前就已經出現端倪了。 例如在古代東方。 人們認為太陽是神靈的化身,例如羲和、日主、東君,還有被后羿射下來的金烏等等。 而古代西方呢,一開始流行的是恩培多克勒的看法。 他認為世界是由水、火、氣、土四大元素組成的,而人的眼睛是女神阿芙洛狄忒用火點燃的,光也屬于火。 恩培多克勒后的柏拉圖則認為,有三種不同的光。 分別來源于眼睛,被看到的物體以及光源本身。 至于視覺,便是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柏拉圖再往后,便出現了盧克萊修、阿爾·哈桑這一大堆的唯心思想。 而思想一多,自然就會有人去用實際手段驗證真偽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歷史上第一次對光傳播有明確研究記載的文獻并不是出自西方,而是由華夏先賢所著的《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