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節
介子尚且如此。 就更別提同樣是強子的超子了。 至于這個理論有什么用呢? 概念上的價值自然首推核力研究——這里的核力指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核動力,而是指原子核的作用力,屬于強相互作用的類型。 物理老師沒被氣死的同學應該都記得。 四大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引力、電磁力以及強弱作用力——后面兩者的真正釋義就是強核力以及弱核力。 更關鍵的是。 目前已發現的所有力都是這四個力的不同形式,無一例外。 因此眼下四者的統一堪稱物理學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屬于物理學上的第八次統一。(玩個小游戲,有人能完整寫出來前七次嗎,能寫出來這個月再加更一章) 若有人能將引力與其它三種力統一,其地位將不在愛因斯坦之下。 而介子/超子的交換理論便涉及到了強弱作用力的延伸,背后再前進兩三步就是時空模型。 而引力又是時空的扭曲,因此這是大一統路上一條不好走、但理論上可以走的路。 所以其理論價值自不必說。 至于現實方面嘛……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就是介子交換理論……或者說Λ超子研究,可以協助我們研究中子星。 當初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的光譜輪廓,其數據采集的硬盤驅動器便運用了相關技術。 除此以外。 Λ超子還能對銀河系模型的優化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算是個半冷半熱的知識,也就是咱們目前可以觀測到很多河外星系,但銀河系的形狀卻是通過模擬優化出來的。 因為我們自身就在銀河系內,是沒法從外部觀察銀河系形狀的。 人類直到1918年,才確定銀河系的中心在人馬座方向。 更是直到十多年前,才定位出咱們的太陽系在銀河系的第二懸臂上。 與此同時。 銀河系模型的相關優化每年都在進行,比如至今我們都不知道銀河系內到底有多少個黑洞——通過初始質量函數也就是imf推導出的銀河系內恒星級黑洞的數量大概在一億個,但真正已知的只有五十多個而已。 而Λ超子是中子星中極其富集的一種微粒,若能對它取得研究成果,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或許會更深一些。 當然了。 與現實普通人更接近的現實價值可能是第二個方面——電子設備的優化。 Λ超子的衰變加密也是目前芯片研究的方向之一,其核心就在最大極化度上。 一旦Λ超子能突破,手機、超算甚至能源都能得到一個大幅度的發展。 至于目前Λ超子的研究進度嘛…… 考慮到一些同學已經掛科的快哭了,這里就用個學術上不太嚴謹、但實際上沒啥出入的人話來解釋一下: 最大極化度可以當成探索度來看。 趙政國團隊之前達到的26%,便代表著對Λ超子的解析度達到了四分之一。 這個數字在研究方面顯然是有些不足的,就像你小電影下了四分之一,前戲都不一定做完呢。 但若是能再發現一顆符合交換理論的新粒子,那么一切就截然不同了…… 想到這里。 趙院士頓時有些坐不住了,只見他望向徐云,表情帶著幾分急切和誠懇: “小徐,你的這份數據能不能授權給我們團隊進行研究?” “你應該知道,我們的這支團隊在國內超子領域最少都能排進前三,能力方面是不用多介紹的?!?/br> “如果咱們在Λ超子方面能夠突破,那么某些技術封鎖將徹底成為笑料,這不是空談!” “lhii發現了上帝粒子,但它牽連的是弱電統一場理論而非大統一理論?!?/br> “如果咱們能在超子理論方面趕上歐美,如此一來,甚至有不小的機會去一爭領域的定義權!” 說道這里,趙政國臉上的肌rou都在顫抖: “那可是定義權啊……” “在這個時代,領域定義權,便是領域霸權!某種意義上來說,便是……” “國運!” 看著激動地脖子都有些泛紅的趙政國,徐云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股感慨。 在如今的這個網絡時代。 提及‘院士’二字。 很多人往往都會想到‘水貨’、‘利益輸送’這些詞兒。 實話實說。 院士作為華夏最高級別的職稱,注定是不可能與政、商無關的。 就像好萊塢電影里頭必然會有一個黑人角色一樣,屬于避不開的一個環節。 但這并不代表院士這個職稱很水,更不應該以這些個例去作為攻擊華夏科學研究行業的武器。 比如很多人詬病的‘白酒院士’。 實際上她只是貴州省提出的增選人而已,并沒有位列最終的增選名單。 還有很多人提及過的顏寧。 她的情況更復雜,無法評選院士的很大原因在于她的老師是施某人——這就是純粹的圈內山頭問題了,當年老牛不也掀翻了胡克的桌子嗎? 類似的還有柯西,他直接把阿貝爾和伽羅瓦都坑的英年早逝了…… 這種情況在任何地方都存在,有些國家甚至比國內更甚。 比如柯爾莫果洛夫、弗拉基米爾·阿諾德,甚至隔壁的深谷賢治也是受害者。 又比如說很多人喜歡拿李寧院士貪污說事,說誰誰誰論文造假等等。 但問題是國外也不少啊…… 比如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皮耶羅·安韋薩,他就曾經因為學術造假被撤稿了31篇…… 還有出生自免疫學名門的michel和andre nussenzweig哥倆。 他們的親爹在1980年的論文為瘧疾分子生物學和疫苗學的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親媽一生共發表了230多篇科學論文,國際上獲獎無數。 這哥倆一個是洛克菲勒大學免疫學教授,老鷹aaa及nas的雙料院士。 另一個是老鷹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癌癥研究員,靠著父母留下來的光環投了幾十篇的s主刊。 結果呢? 這哥倆后來被爆出來論文造假,其中有的成果干脆是找人p圖p上去的,比國內的離譜多了。 又又比如18年的諾獎,甚至就是頒給了兩個首先發現的工程師,一堆普林斯頓的物理學家巴巴等著人家就是不給。 最后那倆工程師甚至都沒進入學術界,這你能說啥…… 又又叒比如當年盛傳的全球撤稿1564篇sci論文,國內536篇占據第一,很多人便說“你國造假嚴重”。 但事實又是什么呢? 事實是這536篇里頭,有174篇是翻譯存在和圖片不符的撤刊,很多校對后再次發布了。 另外還有41篇是國防七子的論文——具體的可以搜搜海對面制裁哈工大,此次就不多贅述了,總之和造假沒半毛錢關系。 扣除掉這些之后,國內撤刊的數量是300出頭。 老鷹撤刊的數量則是255,而國內發表的期刊數量是老鷹的3.4倍,真正造假的重災區在哪里不言而喻。 可惜由于輿論端乏力的緣故,真相幾乎沒有多少人知曉,或者說沒人真正想知道你到底吃了幾碗粉。 不可否認。 目前國內的科研評價體系確實問題很多,很多院士也不是都是高風亮節學術等身,比如徐云自己就知道一些貪腐甚至搞色x交易的人。 但是用個例去抨擊科研評價體系,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這種做法對于很多一心投身科研的院士也是不公平的。 實際上。 當年煙草院士謝劍平成為院士后,一個星期內便有上百位院士聯名要求重審其資格。 只可惜那事兒實在牽扯太多了,最后有某些力量干涉沒成功而已。 如今華夏科學院院士有800多位,工程院院士接近900,加起來1700。 如今網上流言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的“造假院士”,攏共可能才五六十位。 其中不少都是被匿名潑污水的,但就算他們全是有問題的吧,這些人在整體的占比才多少? 剩下那1600多位像趙政國這種很多人連名字都叫不出口、但實際上貢獻累累的院士就這樣一起被aoe了? 何其可嘆。 想到這里。 徐云不由深吸了一口氣,強迫自己平靜下來。 隨后他看了眼潘院士,潘院士會意的朝他點了點頭。 得到自己老師的準許后,他當即對趙政國道: “趙教授,您直接把數據拷貝過去就是了,咱們都是科大的人,不支持您我還支持誰嘛?” 趙政國先是一愣,旋即重重的一拍徐云肩膀: “好小子,不愧是小潘的學生,那我可就不客氣了哈!” 徐云呲著牙揉了揉手臂,趙院士這力氣還真對得起自己的發型…… 由于粒子碰撞的項目需要上級部門批準,涉及到了很多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