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節
一周多前。 在確定了建造飛機后。 小趙很快便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在籌備各類礦石物資的同時。 還迅速組織起了一支龐大的團隊。 這支團隊總人數七百出頭,大約有一半是工匠,一共三百余人。 其中頂尖的技工除了齊格飛之外。 還有三位來自各地的超一流工匠,也就是宋代的‘八級工’。 這個比例其實很正常。 以1959年為例。 當時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7000萬人,其中被機械部記錄在檔的八級工一共有一千三百多位。 第一代潛艇,第一枚導彈,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航天衛星都和八級工們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 眼下宋朝的人口數量大約一個億,離后世的十幾億差距很大。 并且從事手工業的勞動者數量沒有后世那么多,但出三五個八級工水準的大牛還是很正常的。 畢竟八級工的關鍵說到底還是要歸結于手工能力。 和機械以及科技基礎的相關性有肯定是有,但也不算特別緊密。 古代的一些技藝,比如累絲,比如點翠,難度上絲毫不比八級工的要求低。 按照徐云的計劃。 在整個制作過程的后半階段。 這幾位工匠將會負擔起重要的鑄模任務,直接決定飛機的成品率。 而除了工匠模塊之外。 團隊那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組成人員,則都是由小趙招募而來的…… 數算專家。 就像之前說過的那樣。 科研,永遠都不會是一個人的事。 由于有上輩子的經驗,徐云在發動機的參數上可以靠著自己——或者說只能靠自己來進行設計。 因為這個時代除了他,沒有第二個人具備發動機的設計能力。 但除了發動機設計以外。 很多數據的計算就必須要依靠他人協助了。 這批數算團隊招募自全國各地,負責人以老賈為主。 同時韓公廉、劉益等人也在團隊中擔任了中高層的職位。 雖然他們同樣不具備發動機以及流體相關的知識儲備,但計算能在這個時代卻處于頂尖。 在某些情況下,徐云只要給出條件和方程。 縱使概念有些超綱,一個數十人甚至更多的小組演算之下,也依舊能夠得出成果。 畢竟在向太后逝世到政變的那三四個月時間里,徐云可沒少給老賈等人灌輸新鮮知識。 在最近一段時間,甚至涉及了部分——注意是部分的微積分知識。 這支數算團隊也被安置到了制器局內,小趙為他們規劃出了一個龐大的院落。 當徐云來到院落入口處時,院落中正顯得非常熱鬧: 或許是場地有限的緣故。 此時明明已經入夜,院落中卻依舊擺放了大量桌子,上百人在當中做著數學演算。 其中有獨自一人默默計算數據的。 也有三三兩兩分工合作的。 還有一些似乎遇到了某些問題,正聚在一角小聲的進行著討論。 例如此時靠近入口的一側。 便有七八位文士模樣的數學家聚集在一起,好像在交流著什么。 徐云見狀順勢走到幾人身邊,饒有興趣的聽了起來。 率先開口的是一位穿黃色衣服的中年人,只見他指著桌上的兩張算紙,說道: “歐兄,閥片厚度為百分之一寸,噴管截面設為天元?!?/br> “容積已定,可為何你我所算的結果卻不盡相同呢?” 另一位黑瘦男子聞言伸出手指,在某個欄目上劃了一橫: “鄒兄,依小弟看來,你應是算錯了那個名為‘軸向力’的數值?!?/br> “它的前式理應是三分之一,而非四分之一矣……” 黃色衣服的鄒姓文士卻搖了搖頭,說道: “非也非也,吾乃是按桐嶼先生所教的曲線狀漸變方程入的手,數值必為四分之一,錯的是你……” 徐云聽了一會兒,差不多明白了這幾位文士在糾結的問題: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同等推阻比定義下的單位截面推力計算。 涉及到了閥片厚度和噴管截面,同時還涉及到了反射以及音速的問題。 先前在組織數算團隊的時候。 考慮到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徐云特意和老賈一同制作出了一本指導手冊。 手冊上對一些超維概念進行了定義。 比如引力常量是6.67259x10n·m^2/kg^2,光速是每秒三十萬公里等等。 也就是說你別管這數字是怎么來的,總之按這個數字去套,最后把答案報上來就行了。 指導手冊就像是一本說明書。 普通的數算學者被分配到了什么數據,便直接通過相關公式進行計算即可。 但公式雖然固定,有些情景卻不好判斷該用哪則切入。 因此出現一些爭議自然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二人的爭論看上去都有道理,周圍的幾位文士也顯得有些琢磨不定。 就在二人誰也不服誰之際。 那位姓歐的黑瘦文士忽然注意到了吃瓜的徐云。 此時的徐云身穿常服,歐姓文士便以為他也是數算小組的成員,便問道: “這位兄臺,不知你有何高見?” “我?” 徐云微微一愣,確定對方是在問自己后沉默片刻,沉吟道: “高見不敢當,但小弟倒是勉強能判斷出解題的方向孰對孰錯?!?/br> 歐姓文士與鄒姓文士對視一眼,也沒因徐云的年齡而輕視他,畢竟能到這處院落的都不是啥菜雞: “解題方向?還請兄臺詳敘一二?!?/br> 徐云想了想,伸手比劃了個燃燒室的形狀: “依據發動機的設計工圖可以知悉,入料口和界面是水平的?!?/br> “由此可知,燃燒室內的溫度定然有所差異,也就是近火區溫度比前壓力波正面的高?!?/br> “根據手冊上的39條公式可知,壓力波乃是一種聲波,音速又與溫度有函數關系?!?/br> “因此當觸及截面反彈之時,必然會出現后波追前波的情況,只能用曲線漸變進行入手?!?/br> 說道這兒,徐云不由看向了那位鄒姓文士: “因此小弟不敢斷言鄒兄的數據沒有計算錯誤,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思路無誤?!?/br> “大家重復演算幾遍,想必就能得出一個準確的數值了?!?/br> 啪啪啪—— 徐云話音剛落,一旁忽然響起了一道掌聲。 徐云順勢看去。 只見不知何時,劉益已經悄然來到了他的身邊。 只見劉益一邊鼓掌,一邊笑道: “王公子頭腦清明,一語中的,言辭簡潔明了,劉某實乃佩服不已?!?/br> 見到劉益出現,幾位文士連忙神色一正,恭聲道: “組長好?!?/br> 徐云亦是拱了拱手: “近渠先生,許久不見了?!?/br> 劉益向眾人依次回禮,又指著徐云對眾人道: “幾位同道怕是有所不知,這位便是赫赫有名的‘日更三萬’王小純,文號碼農先生?!?/br> “幾位這些天日夜攻讀的《定式手冊》,便是出自碼農先生與桐嶼先生之手?!?/br> 聽到劉益的這番介紹,歐姓文士頓時一驚,肅然起敬: “原來是日更三萬碼農先生,小可久仰大名,失禮了,失禮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