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節
施法者隨即含一口水,噴向地面上‘已斬’卻看不見的妖尸和自己燃燒的手指。 剎那之間,地面便燃起了一束火。 若是條件合適,還能看到點點鬼火升起。 實際上呢。 這是因為施法者預先在地面上放了樟腦粉、磷和硫磺。 表演時。 施法者先將這些沾在手指上。 由于硫、磷易燃,樟腦易揮發。 所以一經接觸就會燃燒,且不傷手指。 同時施法者口中所噴的不是水,而是酒。 所以才會出現一束火,徹底燃燒了妖尸。 這同樣是個明朝才出現的把戲,同時比起原版可能因為‘酒氣’而露馬腳的bug,徐云提供的是醫用酒精。 醫用酒精雖然味道特殊,但和酒相比還是差距極其明顯的。 對方若真的詢問,便可以推脫到“開光”的降妖水上,算是給bug打上了一個補丁。 只需油鍋取物嘛,這就不多解釋了。 這應該是個傳播度很廣的小把戲,在90年代的氣功熱中都相當有市場。 不過這里糾正一個錯誤的知識: 很多人認為油鍋取物是因為在鍋下邊放醋,醋上邊放油,由于醋沸點低,受熱時向上運動,看上去便與油無異。 但這其實是錯誤的。 醋酸的沸點是118度,食用醋由于摻雜了水的緣故會形成化合物,還會導致共沸的情況發生,沸點絕不是所謂的40度。 所謂醋的沸點只有40度,當人手升入鍋中時溫度只有35度的說法,也是一種不知從何出現的謠言。 事實上。 能出現這種看似油沸、但實則低溫情況的原因。 其實是因為油鍋下邊放了碳酸鈣和硼酸等受熱易生成氣體的物質,形成了一種假沸現象。 因此若是真有哪個倒霉蛋穿越了,切記別在鍋底加醋。 不然那就是美樂帝看小電影還吃小藥丸——樂子更大了。 總而言之。 這些在后世看起來極其簡單的小把戲,在北宋……或者說古代任意一個封建王朝,都能把不少人騙的團團轉。 加之宋徽宗本就是個比較好糊弄的皇帝,因此郭京在他面前能夠成功,絲毫不出徐云的預料。 隨后老蘇忽然又想到了什么,追問到: “可是小王,老夫聽說上師除了降妖之外,亦能推演古今,掌握天地之勢,這又是如何做到的?” 徐云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指了指自己: “不瞞您說,上師所謂通天徹底的能力……” “其實也不過是小人通過計算,確定了星孛與魯東地動的時間,由郭上師‘預言’了一番而已?!?/br> 老蘇聞言一愣,旋即腦海中閃過了徐云觀測望遠鏡前的準備,恍然道: “所以當初你才在做好鏡片后,等了足足十數日方才開始觀測?” “老夫還以為星孛只是運氣巧合罷了……” “可是……這種天象與地動,也是人力所能算出的?” 徐云嘴角抽動了幾下: “……當然可以?!?/br> 說完。 他便在心中默默補了兩個字: 才怪。 別說宋朝了,哪怕在后世,彗星和地震都屬于極難推算的領域。 彗星還好說點。 一顆100千米、正在靠近太陽的天體,距離地球約50天文單位時,就有概率被紅外線望遠鏡發現。 距離地球約28天文單位時,就有很大的概率被哈勃空間望遠鏡根據顏色檢測到。 這類星際天體相對太陽的速度通常而言在40千米每秒以內,這速度和距離比起來是很慢的。 因此通過超算運算個數年,便有不小的概率準確確定到rou眼可以觀測的時間。 但地震就不一樣了。 哪怕是21世紀,都沒有哪個國家能百分百精確的預測地震。 頂多就是震中發生地震后,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特點,讓離更遠的人提前做出防護措施。 并且這還只是個雛形級的技術,實踐效果非常一般,宣傳意義要大于實際價值。 徐云能記住這兩件事,純粹是因為他是一個穿越者: 彗星是因為它出現的時間和蔡伯俙的去世時間一致,源自童年所記。 地震則是因為剛好發生在中秋節,一天都不差。 加之這年徽宗即位,想忘都忘不了。 只不過按照原本的時間軌跡。 此時的向太后還沒有去世,因此趙佶也只是免了魯東的年賦,整件事情便比較平穩的給渡了過去。 這也是郭京在上位后愿意聽從徐云的一個核心原因: 宋徽宗和朝中官員用什么目光看的他,他便是怎樣看的徐云。 如果說一開始郭京只是迫于壓力,那么當幾個預言發生后,他就是真把徐云當神仙來看了。 可惜老蘇并不知道他被徐云給忽悠了——恰恰相反,結合徐云先前的表現,他倒是將這個說法信了個八成九成。 想到這里。 他的眼中不由浮現出了一絲nongnong的疑惑: “小王,你既然能保證文叔清照的安全,又為什么要做下這番事呢?” 第168章 也許永遠不會有答案的一個問題 “為什么要做下這番事?” 聽到老蘇的這個問題,一時間,徐云竟然有些答不上來。 是啊。 為什么呢? 悵然間,徐云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股異樣的情緒。 有憤怒。 有費解。 也有恥辱。 或許在后世,在那個換了天的時代。 每個有自己一般境遇的華夏同胞,在來到這個朝代后,都會選擇與自己一樣的做法吧…… 也許可以說是…… 一個普通華夏人的民族情節? 隨后徐云看了老蘇一眼,目光在他有些枯槁的左手上停留了一會兒,對老蘇道: “老爺,您想聽一個故事嗎?” 老蘇沉默片刻,答道: “說吧?!?/br> 徐云朝他點點頭,深吸一口氣,緩緩道: “在幾年之前,小人曾經做過一個夢?!?/br> “夢里我的名字叫做吳凡,乃是一千多年后,一位販賣奶水的普通人?!?/br> “一千多年后?” 老蘇一聽,整個人頓時來了些興趣: 古代雖然由于科技生產力的原因,大多數人的思維都比較局限,視野也比較狹窄。 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做過與未來有關的幻想。 其中很典型的,便是老蘇同個時代的沈括。 雖然沈括此人的人品有些糟糕,當初蘇軾的烏臺詩案便是他告發的,但從能力上來說,沈括也無疑是一尊巨匠。 他在自己所寫的《夢溪筆談》中,便記錄過不少對未來的猜想。 比如他認為,石油這東西在后世一定會有大用處,甚至還猜測與‘輪機’有關: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br> 當然了。 這里的輪機不是指后世的機械,而是水輪機之類的木制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