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節
“馬上就來,永柱哥,老爺有說什么事嗎?” “有的,簡王殿下剛剛到到府了?!?/br> …… 第150章 再見小趙 “簡王殿下?” 聽到永柱的這番話,徐云頓時神色一震。 好家伙。 小趙這是出宮了? 意識到這點后,他連忙將備忘錄收起。 整理了一番衣著,出門跟著永柱趕向了書房所在的院落。 半刻鐘后。 二人來到了書房院落外,永柱很自覺的停下了腳步: “王哥兒,老爺和簡王殿下都在院內,老爺囑咐過,你到后無需通稟,直接入內即可?!?/br> 徐云朝他道了聲謝,轉身走進了院內。 隨著不久前顯微鏡的制備完畢,這間書院的性質已經不再只是藏書,儼然成了一個準科研場所。 小李和老蘇兩人基本上一有空閑,就會跑到這兒來搞搞實驗啥的。 除了顯微鏡外。 徐云之前制作的發電機、電解池等設備也都被搬到了這里,多多少少具備了一定科技側的畫風。 當徐云進入院中時。 幾日不見的小趙正和小李、老蘇三人一起,坐在樹蔭下聊著天。 徐云見狀主動走上前,對著簡王拱了拱手,笑道: “草民王林,見過簡王殿下?!?/br> 小趙的坐向側對入口,因此他直到徐云近身時才反應過來,連忙朝徐云扯出了一絲笑意: “王公子,好久不見?!?/br> 徐云又對老蘇和小李打了聲招呼,同時藉著抬頭與轉頭的空隙,飛快的打量了一番小趙。 兩周時間不見。 這個大帥逼的精神狀態要比初見之時差了不少,眉宇間帶著一股隱隱的愁煩。 很明顯。 宮中的一些變故,給這個本就肩負壓力的宋哲宗親胞弟,帶來了極大的精神負擔。 接著簡王又朝徐云拱了拱手,面帶歉意的道: “王公子,前些天宮中有事,本王不便外出,缺堂五節有余,還請王公子多多見諒?!?/br> 徐云原本還在想著話頭兒呢,眼見小趙這么主動,便連忙回了個禮,說道: “太后鳳體欠安,殿下身為后輩理應侍奉在旁,孝悌乃人倫大道,何來歉意之說?” 一旁的老蘇和小李聞言,亦是贊同的點了點頭。 縱觀華夏悠悠五千載歷史。 忠孝二字,幾乎是每個朝代都會被反復提及的核心人倫觀。 宋朝的國位源自趙匡胤的兵變,乃是從周恭帝他們孤兒寡母的手上奪來的皇位,無論往后幾代宋帝如何洗白,底氣上多少都是有些不足的。 所以相對‘忠’,宋代朝廷在孝方面的力度會更側重一點,孝文化的發展程度在歷史上都是排的上號的。 因此面對徐云的回答,哪怕是比較跳脫的小李都顯得非常贊同。 與此同時。 老蘇則順著這番話,朝小趙詢問起了宮中的情況,畢竟小趙剛來沒多久,他也沒來得及詳細打聽內情: “簡王殿下,敢問太后鳳體如今安好?” 小趙聞言沉默片刻,臉色隱隱灰暗了少許: “太后眼下雖已蘇醒,但鳳體依舊欠安,每日要臥榻接近十個時辰,情勢……不太樂觀?!?/br> 老蘇若有所思的看了他一眼,又問道: “太醫那邊怎么說?” 小趙緩緩呼出一口濁氣,搖了搖頭。 雖然沒有說話,但這舉動本身便是一個回答。 很明顯。 作為后輩和利益相關人士,小趙在某些方面不能說的太直白,但太醫方面顯然給出了一些不太好的判斷。 這次向太后雖然被成功搶救了回來,但下次呢? 沒有人能打包票。 實際上。 小趙有句話沒有說出來: 根據他從一位親信太醫那兒得到的消息,向太后大概率撐不過三個月。 向太后一旦故去,屆時趙佶沒有了掣肘,自己恐怕就麻煩了。 因此在過去這些天,小趙可謂要比太醫還忙碌。 除了侍奉向太后外。 他還要思考自己接下來的選擇,同時每日還必然會與趙佶進行接觸。 一番折騰下來,小趙的精神狀態rou眼可見的萎靡了不少。 如今小趙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趙佶生性柔(ruan)和(ruo),即位至今倒也沒太動過殺伐。 加之他和自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趙佶對自己的母親朱氏也還算不錯,時常前去請安。 因此在自己明顯退讓的前提下,趙佶頂多就是削減一些例錢,傳些陰陽怪氣的流言,應該不會對自己下狠手…… 吧? 想到這兒。 小趙不由微微嘆了口氣,將這些心思暫且拋后,對徐云問道: “王公子,不知望遠鏡的制取進度如何了?” 徐云沉吟片刻,答道: “回殿下,筒身目前已經制作完成五分之一了,鏡面則要慢點,總共大概還要二十多天才能完成?!?/br> 此前提及過。 徐云設計的望遠鏡直徑接近一米,長度在十米左右。 說來也巧。 徐云上輩子在寫小說的時候,曾經也寫過類似規格的望遠鏡,當時還有讀者提出過“你知不知道這對基座的精度要求啊”云云。 但實際上呢。 天文望遠鏡對基座的要求,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哪怕是在后世,普通天望遠鏡基座的核心也只是道布森底座加中垂而已,主要是用它來跟蹤天體發生場旋。 后世很多天文愛好者搞的車載望遠鏡沒條件配道0.5v以上的布森底座,靠墊高底座一側的辦法就能勉強起到這種效果。 又比如在18世紀。 赫謝爾制作的那臺繪制了銀河系結構圖的天文望遠鏡,壓根就是架在一臺木車上搞定的,有些類似大型的投石器。 那架望遠鏡的規格是直徑1.22米,長度12.4米,比徐云這架還要大一些呢。 現代的生產力水平高,各方面的要求自然就會追求精細化。 但古代的學科發展水平相對有限,拿現代目光去要求古代是沒太過必要的。 就像參加高中800米跑步一樣,本身平臺水平不高,有必要去穿十五萬的運動鞋嗎? 以宋代或者說11世紀全球的科學認知水平來說。 太過高深的知識反而會害了他們,這屬于時代的局限性問題。 當然了。 比起赫謝爾那個窮逼,徐云他們的望遠鏡至少不會慘到用木頭來做鏡筒——徐云用的是鐵。 同樣,還是回答那位提出基座問題的讀者的另一個問題。 直徑1米、長度十米、厚度2厘米的空心圓柱體積是0.61544立方米,一立方米鐵的重量是7.8噸。 做個基礎的乘法,可以得出制作望遠鏡消耗的鐵大概是五噸左右。 宋朝是華夏炒菜正式開始向平民階層普及的朝代,其核心原因便是因為宋朝的鐵產量很高。 舉個栗子。 宋熙寧3年……也就是1069年起,朝廷在全國各地設鑄錢監26處,歲鑄銅錢五百多萬貫,鐵錢80多萬貫。 宋朝所鑄鐵錢是一貫25.5宋斤,約合15.3公斤的大鐵錢,按85萬貫計算有1.3萬噸。(論文doi:10.13850/j.ki.um.2005.04.010) 因此五噸多的鐵別說小趙了,老蘇都能不費多少力氣的湊齊。 視線再回歸原處。 在從徐云樓下得知了望遠鏡的進度后,小趙的眼中頓時揚起了一絲喜色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