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節
一旁的老蘇見狀,主動開聲解釋道: “清照,小王乃是老夫前些天救下的落難之人,故而早先只安排他做了個仆役。 如今他立了新功,已入了府上門客名冊,自是不能再穿那些雜服了?!?/br> 小李這才恍然的點點頭,隨后朝徐云揚了揚手中的紙片: “王林,你可記得此物?” “……” 徐云眼中浮現出一絲無奈: “當然記得?!?/br> 小李有些悶悶的看了他一眼,一臉怨念的道: “王林,你可知曉,幾日前從你口中聽聞科學一道后,小女接連數日夜不能寐。 細思諸般生活百態,發現類似茶跡、紙片一類常見卻神奇之事不知繁幾。 昨日我前往酒肆飲……咳咳,為父親購置酒水,意外遇見了簡王殿下。 一番交談過后,簡王殿下亦對科學之道心有期待。 因此今日特意前來蘇伯伯府上尋你,還望你為我與簡王殿下解惑?!?/br> 其實按照趙似的猜測,徐云未必就是掌握知識的源頭,畢竟老蘇可是一位時代巨匠來著。 小李一開始也對此報有幾分懷疑,不過在聽聞徐云剛入府沒幾天后,她就立刻把老蘇的可能性排除了。 果不其然。 在聽聞科學二字后,一旁的老蘇也表現出了明顯的意外,以及一絲預料之中的表情。 只見他意味深長的道: “果然是常見現象呢……” 徐云: “……” 隨后老蘇又朝徐云瞥了一眼,忍不住道: “也是風靈月影宗的隱秘?” 徐云硬著頭皮點了點頭: “沒錯?!?/br> 實話實說。 那天他在給小李炫技之前,其實是考慮過這樣做的后果的。 不過在徐云看來,小李可是一位資深的文學愛好者,地位上也與自己相差甚遠。 因此縱使這姑娘產生了興趣,多半也不會再和自己有所交集。 結果沒想到。 這根小豆芽壓根不按套路出牌,今天就大張旗鼓的找了上門。 只能說后世一些常見的物理現象,對于這個時代的人的沖擊力,要遠高于徐云的預期。 而且這姑娘親自上門也就罷了,居然還把趙似這個宋徽宗的親胞弟給帶了過來。 女人真煩啊.jpg。 不過俗話說得好。 虱子多了不癢,欠更多了不愁。 當好奇寶寶從老蘇一人增長到了三人以后,徐云發現自己似乎反倒有些看開了。 隨后他想了想,說道: “既然李姑娘和簡王殿下親自前來,小人自然也沒拒絕的道理。 老爺,可否煩勞您為小人準備一些東西?” 老蘇在這些天已經對徐云有了不小的信任感,因此也沒多問,當即應允: “你需要何物?” 徐云想了想,說道: “一間屋子,少許石灰、制作針筒的模具和一塊涂滿黑漆的木板即可?!?/br> “此事不難,半個時辰內定能準備完畢?!?/br> 老蘇很有底氣的給了個時間,隨后有些好奇的道: “小王,莫非你準備傳授科學之道?” 徐云搖了搖頭,謙虛道: “傳授不敢當,只是分享交流而已,況且科學的范圍有很多種,今日我們只談其中一類……” “哪一類?” 徐云沉默片刻,目光深邃: “格物之學!” …… 第129章 老蘇的合理腦補 一個多時辰后。 一處比較偏僻的院落內。 只見此時此刻。 老蘇的手中正拿著一根短棒,饒有興致的在一處涂油黑漆的木板上寫著《百家姓》: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過了一會兒。 咔噠—— 也許是書寫太過急促的緣故,短棒應聲而斷。 老蘇這才作罷,隨后轉過頭,雙眼發亮的看向徐云,有些急促的問道: “小王,此物如何稱之?” 徐云看了眼已經被老蘇用掉了一半的短棒,心中慶幸自己多造了幾根的同時,嘴里也不由道: “此物名曰……粉筆?!?/br> 一個多時辰前。 在謝老都管湊齊了所有東西后,徐云正式開啟手搓起了穿越以來最簡單的一個東西: 粉筆。 粉筆,這是一種后世很常見的教學工具,自制的難度也非常低。 在21世紀。 只要將黏土和爽身粉加水揉成面團的模樣,接著放進任意一根管子里靜置幾個小時,一把簡易的白色粉筆就出爐了。 眼下的宋朝雖然沒有爽身粉這玩意兒,但豬的肥油還是有的。 在謝老都管將東西湊齊后,徐云將豬油和石灰交雜在一起,加水揉成糊狀。 接著再把它們塞進原先制備針筒的模具中,通過硝石——就是從酸梅鋪里買來的那些晶體生冰降溫。 又等了一個時辰不到。 幾根簡易的粉筆便制作好了。 然而面對制作過程如此簡單的物件,老蘇卻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 從一刻鐘前開始,他便不停的拿著粉筆在黑漆木板上寫寫畫畫。 時而寫寫詩文,時而畫畫圓形與三角形。 從情緒上看,甚至要比見到大蒜素和發電機那會兒還要興奮一點。 至于老蘇興奮的原因,倒也很簡單: 雖然他是當代的知名物理醫學大家,但若論跟腳,他其實是個徹頭徹尾的讀書人來著。 他曾經在學宮做過教習,退休后還在自己的老家京口搞出了個家族蒙學,親自做起了老師。 因此在見到粉筆效果的瞬間,老蘇便意識到了這個小東西與黑板的組合價值: 這是一套人教神器! 宋朝的經濟雖然相當繁榮,朝堂上也是標準的重文輕武,但在教學手段這塊,宋朝并不比其他朝代先進多少。 基本上就是老師一邊誦讀,學生跟著復讀的填鴨式教育手段。 在文字方面,很多蒙學的老師只會告訴你這個字怎么讀,但卻不會告訴你怎么寫——因為沒有黑板這種工具。 眼下最接近粉筆黑板組合的,是一種名叫鐵錐筆的東西。 它由鐵杵磨制而成,尖端銳利。 生活中大多用于印璽及金屬硬物的刻字,課堂上則與石墻或者木板組合,由老師在上面刻畫教學。 這種模式學生的閱讀體驗暫且不說,對于老師的體力就是一個相當巨大的考驗。 更別提這種銳利物體與木板接觸時會發出的尖銳聲了,具體的諸位可以想想指甲蓋劃過黑板時候的聲響,能讓你腳指頭都扣的緊緊的。 因此鐵錐筆的普及度一直都有限,也就是說在普眾化的教學領域中,基本上沒有類似黑板的工具。 只有部分比較負責任的老師,才會偶爾讓學生匯聚到身邊,給他們示范筆畫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