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火紅年代的悠閑生活 第299節
李母抱著李幸舍不得撒手,從兜里拿出錢來往孫子兜里塞,還是李桂說了兩句才松開。 一大家子對李源都是千叮嚀萬囑咐,也有埋怨他做幺蛾子的,自己鬧騰也就算了,還連累兒子…… 李源一概笑納,最后叮囑李江道:“二哥,您到公社去掌民兵,凡事多聽大雪的。論起斗爭頭腦來,我都比她差一截兒。但有一事您千萬記得,任何時候,都別麻痹大意,保她周全是第一位的。她聰明啊,只要她沒事,咱們家基本上不會有問題。咱們家那么多孩子在石油、電力上當干部,眼紅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李江點頭道:“成,我聽弟妹的。不過,咱們家好了,他們眼紅啥?” 李源道:“嫌人無、恨人有,本來就是人心常態。等李坤、李堂他們都成長起來,別說紅星公社,就算是四九城里,除了那些高門外,也沒幾戶人家能和咱們家比。就算一些大院里的人家,孩子不爭氣,將來都比不過咱家。你說,咱們家招眼不招人眼?】 另外,家里剩下的孩子一律供到初中畢業,拿到畢業證就不要往上念了,沒啥用。但畢業了學習還是不能落下,我師姐是大學畢業生,和大雪一樣,她教孩子學習,誰不當回事就狠狠拾掇。讀好書,將來還有大用?!?/br> 改開恢復高考后,是最容易考上清華、北大的一年。 老李家要是考上這樣一批大學生…… 嘖! 李江道:“成,我知道了。老幺,你放心去吧。弟妹每天上下班,最少四個民兵一道走路。也不說護送,就一起順道回家。她要進城,我也和你五哥一起接送?!?/br> 大嫂子跟著道:“要是懷上了,也有我們照顧著,你不用cao心?!?/br> 二嫂子道:“那么困難的時候,你想盡法子保我們五個嫂子坐月子,那么冷的天你去摸魚來熬魚湯。沒有你,這一家子不知道要少幾個。老幺,你盡管放心,大雪有我們照顧著,保證穩穩當當的。等你再回來,肯定又多個胖兒子,湯圓多個弟弟!” 李源看向秦大雪,溫潤應了聲:“好,我放心?!?/br> 秦大雪“嫌棄”:“不用你管,一大家子都在這,瞧不起誰呢?” “哈哈哈!” 眾人又笑了起來,對這個新弟媳婦滿意的不得了。 李源也笑道:“那成,那就不耽擱時間了,出發!” 話雖如此,還是上前,用力抱了抱秦大雪。 然后才不再停留,帶著頻頻和長輩們鞠躬揮手的李幸,出門大步離去。 一直目送他們父子的背影走遠,秦大雪臉上的笑容才漸漸消失,不過很快又恢復了過來…… 人生旅途,總會有分別,自然,也有重逢的那天。 所以不必過于悲傷…… …… 轉眼人間四月天。 “兒子,好吃不好吃?” 沿著京廣線一路南下,于人煙稠密處行走,稀疏處乘車,大半月時間,李源父子從四九城走到了鄂省江漢市,隨當地人一起過了回早,也算是入鄉隨俗。 看著李幸有些艱難的吃著熱干面,李源哈哈笑著問道。 李幸吞咽了口,表情難言。 李源樂呵呵的給他說起了熱干面的歷史:“這種面在鄂北乃至豫南頗受百姓喜愛,但其實出現的時間并不長。也就三四十年前,有人將面煮七八分熟,又瀝干加香油,逐漸成了熱干面的雛形。直到蔡明偉的出現,整合規劃了面條的制作工藝,加以改良,豐富了口感,最終形成了現在廣受人喜愛的熱干面,蔡林記熱干面?!?/br> 李幸咽下一口后看了看周圍,道:“爸爸,越往南,好像百姓的日子要好過一些?” 李源點頭道:“水資源豐富些的地方,創傷恢復的總會快些。你對鄂省有什么了解么?” 李幸想了想,道:“爸爸,我會背《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爸爸,黃鶴樓就在鄂省,對嗎?” 李源笑道:“一百年前被燒毀了。同治七年,也就是一八六八年,在兩任湖廣總督官文和李瀚章以及鄂北巡撫郭柏蔭的主持下,耗銀三萬余兩,雇用一千多名工匠,歷時十個月完工,當時人們稱它為‘同治鶴樓’。據碑文記載:同治鶴樓凡三層,計高七丈二尺,加銅頂九尺,共成九九之數。柱周六七尺以上者四十八楹。為地基周徑長二十丈有奇,寬八丈有奇。樓八面各寬四丈五尺,上供呂祖像,仍其舊也?!?/br> 為了在兒子面前顯圣,他昨晚可沒少拿著抽獎得到的歷史書死記硬背…… 果然,老師當年說的對,每一分努力付出都會有收獲。 看著兒子眼睛里的崇拜,李源心情美滋滋。 “將來黃鶴樓一定還會再重建,千百年來,黃鶴樓不僅是一幢建筑,不僅是一道風景,它已深入當地百姓的文化血脈中。兒子,你知道黃鶴樓是怎么被燒毀的么?” 李源問道。 李幸道:“戰亂?” 李源笑道:“上上一次是毀于清軍和太平天國的戰爭,一百年前那一回,是因為山坡下有一家商鋪,伙計失手打翻了油燈,當晚風盛,大火燒起很快蔓延到山頂,將黃鶴樓焚毀?!?/br> 李幸道:“太可惜了!” 李源呵呵笑道:“你可以把這件事記在心里,看看能琢磨出哪些教訓來。兒子,人沒有不犯錯的,犯錯之后如果能汲取教訓,總結經驗,這就叫成長。但是,犯錯是有代價,很多時候,代價還會非常沉重。所以聰明人就會從別人的錯誤和代價中學習成長。不說了,吃完就走?!?/br> 李幸若有所思的點頭記下,然后閉著眼一口氣將碗里的熱干面扒完…… …… 一個禮拜后,在一處鄂省農村,父子兩人的面色都不大好看。 血吸蟲。 幾十年后,估計好多人一輩子都沒聽過這種東西,但當下,這種寄生蟲的危害,估計沒幾個中國人不知道。 老人家十年前曾寫了一首《送瘟神》,慶祝贛西一縣防治血吸蟲取得了勝利。 但實際上,這種病即使六十年后,依舊沒有消滅。 血吸蟲的宿主廣泛存在于釘螺中,這種螺在江南水國處處可見,也因此防不勝防。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千村、萬戶…… 這種病急性的倒還好說,李源在《赤腳醫生手冊》里都有描述,可以中西藥結合救治,有可能痊愈。 但慢性的……蟲卵隨著污水等入體后,悄悄寄生在肝臟,那即便是幾十年后,都難以根治,會逐漸出現肝硬化,腹水。 就像這幾天父子倆看到的那樣,好些大肚子患者。 “爸爸,以您的醫術,都沒有法子嗎?” 看著和他同齡的一個女孩子,卻一臉蠟黃,挺著大肚子虛弱的站在那,目光呆滯,李幸實在難過,看著李源問道。 李源搖了搖頭,道:“兒子,醫生是人,不是神。這世上太多疾病,醫生都是沒法子的。人力有時盡……以后去了陌生的地方,生的東西不能吃,生水不能喝,最好不要下水。無論什么時候,即使拳腳功夫大成了,也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走吧?!?/br> “爸爸,我們下一站去哪?” “湘南?!?/br> “爸爸,滕王閣是在……” “贛西?!?/br> “爸爸,我想去看看滕王閣?!?/br> “毀了……” “那能去看看遺址么?我想在上面看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雁陣驚寒,到底是什么樣的美景?!?/br> “……好?!?/br> …… 半月后。 臨近五月,贛西平昌的最高氣溫已經達三十度了。 待看過滕王閣舊址…… 也不算舊址,畢竟宣統年還是重修了下,只是過于敷衍了事,還不如不修。 好在四二年的時候,梁思成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再過二十年,將會重建。 不過李幸在上面眺望過晚霞景色后,也已經十分滿意了。 雖然未能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之景,但看見了春水共長天一色。 隨后就是跟著父親不斷的出診,在山川江河畔,給百姓治病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中醫的基礎知識。 對李幸來說,這是一場洗禮。 是絕大多數港島小朋友,不可能擁有的經歷。 rou眼可見的進步! 這也是李源的目的所在…… 轉眼就是五月下旬,父子倆在贛西已經停留半個多月了,準備返回平昌,乘火車直接前往粵州,那里還有不少大事要做…… 離開前夜,借宿的老鄉家里,卻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小李、小李……” 李源剛檢查完李幸的功課,又給他講解了兩個驗方,父子二人準備睡覺時,聽到老鄉的敲門聲響起。 這是一間柴房。 李源拍了拍驚坐起來的兒子,示意他莫要驚慌,然后起身開門問道:“程老伯,您有事???” 目光看到外面,卻見到除了老鄉程老伯外,還有他的女兒程紅杏也在,程紅杏在縣城里的拖拉機廠當電工,旁邊還有一個陌生的大媽。 程老伯笑道:“小李,找你看病的。聽說你是京城來的大夫,看病水平好?!?/br> 李源無奈笑道:“外面可不知道我是從京城來的大夫,就知道我是一個游街郎中?!?/br> 程紅杏高興道:“我知道不就行了!小李,這是齊大姐,來找你幫忙看個病?!?/br> 李源父子倆住人家家里,這個忙自然得幫。 程老伯點上了馬燈,程紅杏拿來小板凳,然后攙扶著齊大姐坐下,父女倆都很尊敬客氣的樣子,讓李源心中有所猜測。 不過,這就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所以他也沒怎么上心…… 問了哪里不舒服,又診了脈象后,李源奇怪道:“齊大姐,您身體沒什么問題啊。稍微有些虛火,但看得出您心懷寬廣,比較樂觀,雖有焦躁,但問題不大?!?/br> 齊大姐聞言笑道:“果然有水平,看病連人的性格都能看出來,小同志,你很厲害!不是我生病了,是我大兒子病了。他不小心從樓上摔了下來,把腰給摔壞了。能不能麻煩你走一趟,看一看呀?” 再仔細看了看這位齊大姐的面容,李源腦海里“咣”一下就是一道驚雷,他終于明白過來,為什么看著這位齊大姐面善了。 這事兒鬧的…… 雖然不知道為什么,好像時間不大吻合,但就是碰上了。 不過,雖心中起驚雷,面上卻不顯,李源苦笑道:“齊大姐,您真是……太高看我了。一些內科小毛病,我不自量力看也就看了。這種大外科傷,只能動手術,不然就算華佗再世,也不可能挽回的?!?/br> 程紅杏奇道:“李大夫,前天你不是給人看過摔斷腿的病人么?我都聽到了,你給人接好后,說注意臥床修養,問題不大,能痊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