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太子暗衛有想法 第105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元尊、升邪、重生在火紅年代的悠閑生活、離譜!誰家白月光搶替身還揍男主
太子妃隨同他一同住在了皇宮之中。 皇后一逝,暫無繼后,皇帝似是也無心再立后,由太后掌管后宮諸事,皇帝一走,這后宮之中就半是閑暇了下來。 崔夷玉日日忙碌,時不時還會和林元瑾閑談間說道,有的知府平日里不知在忙些什么,來折總是問安,也沒個正經事要說。 他不在時,林元瑾便陪著蒜苗,偶爾還有后妃特意來尋她,似是皇帝年邁,位份也無指望,便想在太子妃這討個眼緣,好日后做打算。 林元瑾卻并不介意這樣的叨擾。 只是后宮如今太后做主,林元瑾如今說話尚不算數。 若來日她有機會,定會讓在后宮中沒指望的妃嬪能放歸回家,若無家可歸,也可取些錢財在外置宅安家,過過寧靜日子,總歸是讓她們自己能做自己的主。 感受到她的善意與真摯,來往的妃嬪像是有了指望,連忙多謝她,回宮之后還尋宮女贈了些香囊之類的物件兒給她。 東西細碎,但都是她們的一份心意。 仗打起來,時間就過得格外快。 崔夷玉從生疏到能熟練地看朝野上的官員們吵架,也不過短短幾日。 他實在敏銳,擅洞察人神色,很快就逐漸懂得了如何從他們細碎而委婉的話語中品出他們真實的意圖。 崔夷玉也未曾想過從前學的東西現下竟也都派上了用場, 之前頻繁質疑他,還不惜給皇帝去信的大臣們,心中有了定數,也逐漸不再與他暗自作對。 春去秋來,又是一載。 出奇的是,這回皇帝打異族的一仗并沒有如眾人所料花上三五年,反倒是速戰速決,只一年過幾個月便結束了戰斗。 皇帝大勝歸來,朝野上下無不喜慶。 連監國許久的崔夷玉都松了一大口氣,去京門口迎接了凱旋的皇帝。 得勝的皇帝難掩喜色,連有些花白的頭發都不掩他的灑脫。 他似乎將這些年壓抑的英氣都散了一遍,連夜里的慶功宴都飲了許多酒,一邊說宮里的酒不如外面的烈,一邊拉著崔夷玉的手,反覆說他也該體驗一回上戰場的圓滿。 看著皇帝平安歸來的臣子們心里的石頭也都落下了。 仗打贏了,國中也需得整頓上下,休養生息。 卻沒想到,沒休養個半年,皇帝像是戒戰許久后,好不容易來一次后便上了癮,不能自拔,督促著崔夷玉讓他考量強國盛興之法,來籌備他下一次征戰的軍資。 崔夷玉看著皇帝,臉上的淺笑都微妙了百倍。 他從未聽到過如此駭人且無理取鬧的要求。 他沒想到的是,回去之后將此事與林元瑾說道,她卻意外來了興致,像是終于意會到了皇帝是個怎樣的人,半夜拉著他的手,與他說些“生產力是人類發展基礎……”的話。 崔夷玉看著林元瑾亮晶晶的眼眸,認真捧住了她的臉。 “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了?!?/br> 林元瑾一怔,看著少年近在咫尺的眼眸,心中驀然一跳。 翌年,太子提出施行新商政,輔以商法刑律,又兩年,皇帝再次御駕親征,得勝歸來。 等到第三次征戰,眾人已不知不覺習以為常的時候,戰況焦灼,雖不是敗仗,卻也暫無勝算。 只是皇帝歸來沒多久,便臥病在床,身虛氣短。 早年便有戰傷,上了年歲又有強烈的征戰志向,在多次出征,算是半圓滿了心愿的皇帝身體虛弱,眼里卻飽含著光。 皇帝于回光返照之際,寫下遺詔,傳帝位于太子。 他為帝一生,百般辛勞,又留有太子一兒,聰慧過人,能擔大任,子承父業,并無遺憾。 萬般囑托與深深信賴,都凝于詔書之上。 天明之時,闔眼駕崩。 是年。 太子承詔登基,封太子妃林元瑾為后,改年號為琭元。 在位為帝三十余年,四海升平,海商盛行,文教復興,經濟繁榮,后世人稱琭元之治。 第95章 婚后-1 “太……朕是說,皇后呢?” 少年天子回到獻和宮,卻發現宮里竟空蕩蕩的,只有侍奉的人在,不禁嘆了口氣。 自打皇帝駕崩,他登基也已兩年有余,偶爾還是會嘴誤成太子妃。 他的太子妃。 他不是很喜歡皇后這個稱謂,只是對宮人而言,叫皇后比叫元瑾合適。 “娘娘出宮去了?!笔卦讷I和宮的宮人低著頭,連忙回答。 早些時候不習慣,如今一年多了,差不多也知曉了當今天子對皇后萬分縱容的態度。 過往有人嘲笑有的官員是妻管嚴,可見到了今上才知曉什么叫愛妻如命。 “她怎么不等我?!彼坏吐曌哉Z了句,轉身就走。 少年步履匆匆,像是迫切地去找人,分明是已經及冠的人,看起來卻還似二八年華一般,與皇后像極了青梅竹馬長大的小夫妻。 新登基的天家是少有的后宮格外清閑的一位。 太子妃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后,崔氏女則是出乎意料的被皇后封了妃,剩下的三位選侍就只是隨便提了個才人的位置。 自打登基之后,彤史里也只有帝后二人的記錄。 朝中大臣不乏有建議皇帝開設選秀,廣納后宮的,只是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新皇與已逝的太上皇不過是看似不同,文雅許多,可在說一不二這件事上卻驚人的相像。 他雖未親自上沙場征戰,可到底習過武殺過人,精致的面龐下難免壓著些戾氣,絕非是個好脾氣好拿捏的皇帝。 登基一年之內,民間不乏有亂黨,更有甚者指他非周氏血脈,自己才是正統,都盡數被他鐵血手腕鎮壓下來,殺雞儆猴,一個不留。 而二皇子黨自打新皇登基之后便驟然蕭條了起來,本就因太上皇的清理而損失眾多,自打不過有崔氏和兵權的皇帝,還沒有機會亂起來,就已經銷聲匿跡了。 二皇子則被新皇額外賜了座府邸,看似恩賜實則監禁。 但好就好在,新皇雖難揣度,可幸虧喜好不在征戰沙場,只要不觸禁區,大多時候都是個隨皇后的寬和性子。 若是當真忤逆了他,也是個碰死在朝柱上都不眨眼的人。 這一點,父子倆倒是真像。 朝臣也知曉他對皇后情根深種到不可思議,不能一個勁地和新皇對著干,只是時不時上奏一下,試探一番。 男人嘛,尤其還是皇帝,熬個幾年就差不多了,總不至于死心塌地到要立貞節牌坊吧。 不過這個時候,眾人還只是這么單純地想著。 好在林元瑾出了宮,也記得給崔夷玉留下點痕跡,讓他不費力就人來人往的海港找到了她。 崔夷玉看到林元瑾披著身織金青玉色的外衫,金鑲玉的耳墜在陽光下亮晶晶地仿佛折射出著璨星,肩上壓著只日漸肥碩的大鸚鵡。 面前站著的異國人正激動地和她比劃著什么,旁邊的箱子放著臟兮兮的物什。 像是察覺到了來人,蒜苗扭了扭脖子,“咿呀”地叫了聲。 林元瑾一回頭就看到崔夷玉匆匆朝她走過來,連忙笑著朝他招了招手,眉眼里都透著笑意。 崔夷玉走過來,就聽到面前的外國人看著他,眼前一亮,嘰里呱啦又說了些話,低聲說:“你聽得懂嗎?” “一部分?!绷衷攘藗€一點點的手勢。 這個時期的英語和現代尚有區別,雖然還沒到古英語那種感覺上完全是兩個東西的程度,但也不簡單。 前些年太上皇時期,就派遣了崔氏子弟隨將處理海上倭寇,到了崔夷玉手上才算正式開放海市,完善市舶司,從異國遠渡來京的船隊也逐漸多了起來。 不同于常的商賈一心惦記著昂貴的香料,林元瑾的注意力一直在他們隨著船隊運來的有沒有包括玉米和土豆在內的基礎糧食。 之前林元瑾派人搜羅過,也不是完全沒有,樣本實在稀少,難以大范圍種植。 要致富,先種地,似乎是刻在每個種花家人基因里的本能。 專程負責交涉的人拉著激動的異國人說道起來,給林元瑾和崔夷玉留下了敘話的空間。 “這些?!贝抟挠衿沉搜鄣厣舷渥永锓诺臇|西,也不懷疑,只認真地問起林元瑾,“是你未來見過的東西?” “是?!绷衷獎偺嶂箶[想蹲下,就被崔夷玉捧住了裙擺,她笑著也不嫌臟,從箱子里翻出了個包得死緊的玉米,不過這個時候有人管它叫蕃麥。 “我記憶里,它是美洲…我是說其他海外的大陸,阿茲…是一個文明的起步,最開始和看起來和麥子沒什么區別,在經過二倍體到四倍體的變異才變成了這個圓圓的樣子?!?/br> 林元瑾有些糾結地試圖用簡單的話來說明,言語里透著欣悅。 崔夷玉聽不太懂,卻能從她微亮的眼瞳里看出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東西是她眼中無比重要,能養活諸多百姓,綿延千百年的重要之物。 他在好奇,林元瑾眼中的未來是何模樣。 因為崔夷玉雖不曾問,始終明白,如果能回去,她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離開。 “你只要這些嗎?”崔夷玉看著腳邊的這些東西,抬手指了指不斷往船下運的那些箱子,“那些呢?” 今時不同以往,崔夷玉早已不是當初捉襟見肘,囊中羞澀的暗衛了,如物極必反,恨不得將他所有的一切都堆到林元瑾面前。 “哦,那些也是我買下來的?!绷衷Я颂掳?,做作地擺開手,哼笑了聲,“本宮可是等著市舶司的動靜來的,大頭都得在本宮這?!?/br> 種地興教可都是要費人費力費錢的。 她那點積蓄哪里夠! 養活百姓的錢,都得給她從這些欺壓百姓的地主貴族階級里給她榨出來。 林元瑾意味深長地笑了聲。 她可是當年為了大概了解歷史進程和人物傳記,研讀過《商君書》的人。 人就是越了解古代,越是會心生敬佩,覺得古人的智慧無比驚艷,許多技巧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崔夷玉越看林元瑾,越覺得她認真的模樣明亮又耀眼,眉眼不禁染上饜足的笑意。 自打登基之后,她逐漸意識到了崔夷玉當上了皇帝后她能有的權力和信息源也隨之而來,她能做的事也越來越多,便再沒了之前坐在宮中無所事事時的悵然與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