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千禧年代 第412節
劉銘德和徐開懷也開口道了謝。 胡正明見這三個人年輕人都滿臉真誠,心里也覺舒暢,笑道:“方總,不用客氣,我還領科大的工資呢,只要你不讓我去領冰芯的工資,我很歡迎你帶年輕的朋友來我這聊聊天?!?/br> “人老了,總是愿意和年輕人在一起的,我說薪火相傳,那不是說說而已?!?/br> 方卓哭笑不得,佯怒道:“胡教授,我今天可什么都沒說,你已經這樣拒絕我三次,我本將心向明月,教授的心難道真就是石頭做的不成?你不要工資,我還能硬塞給你嗎?” 胡正明面露笑意:“還真有人把錢硬塞給我,我覺得方總也快了?!?/br> 方卓笑了幾聲,覺得老話說得真好,人啊,真是無欲則剛。 他笑完之后搖搖頭:“教授,不知道有沒有人和你聊過冰芯落戶合肥的故事?” 胡正明點點頭:“聽說徽省領導親自邀請方總,現場斷路籌資,方總就把冰芯定了下來?!?/br> 方卓心里皺眉,決定略過這個事引發的闡述和感慨,說道:“正是這樣,而且,冰芯落戶合肥之后得到的是比領導承諾更多的對待,這一次,我來見教授也有個好消息?!?/br> 胡正明喝了口茶,笑瞇瞇地說道:“那我洗耳恭聽吧?!?/br> 方卓說到這里也就沒什么猶豫和委婉,直接說道:“前幾天,我到北京見了見領導,也和省里領導溝通了一下,咱們中科院外籍院士的推薦正好能趕上截止時間,各位領導都愿意幫忙,也認為胡教授為半導體做的貢獻能擔任這個名譽?!?/br> 外籍院士兩年一選,31號截止推薦,年底公布名單,次年正式授予,前面幾天正好趕上趟。 胡正明面露意外之色,倒不是為外籍院士的榮譽意外,而是驚訝于這位年輕總裁能撬動的關系。 只是…… 本身就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胡正明微微搖頭:“方總以此為條件作為冰芯的邀請嗎?” 方卓沒出聲,默認下來。 胡正明忽然一笑,神色里有些頑皮和驕傲:“我想要的話,不用方總這么麻煩,早晚也能有這個榮譽,只是順其自然罷了?!?/br> 好,這條過了。 方卓眉頭只是輕輕一皺,絕口不提自己這幾天費了多大工夫,果斷地說道:“是的,我也這樣認為,所以,推薦名單今天已經報上去了,這是我們冰芯對胡教授傳道授惑的感謝?!?/br> 胡正明這下真的意外了。 他能想象出中間花費不菲的代價,可這位年輕總裁居然只就這樣一句嗎? 方卓抿了一口茶,眉目舒展:“胡教授,冰芯求賢若渴,當初籌資的時候我說服各家機構,設立了10%的期權池,截止到現在,最多的是邱慈云邱總持有了0.8%,教授如果愿意過來,我現在就能做主留出2%作為cto的期權?!?/br> 這2%的價值從目前來看能有2000萬出頭,但無法即刻兌現,會有時間年限要求。 這是相當有誠意的條件。 像中芯剛成立之際,張汝京籌措資金,他作為董事長的個人持股也就和這個數相差仿佛,現在方卓眼睛眨都不眨就把期權許諾了出來。 胡正明這一瞬間見到年輕總裁臉上的堅定神色,倒是有點恍惚的頗有再會張忠謀之感。 他搖搖頭,不為所動:“方總,不是股份,不是錢的問題,我能感受到方總的誠意,但我到企業一線只是為我的學術研究所服務,那不是我所追求的?!?/br> 好,再過一條。 方卓對于股份期權的條件沒抱什么希望,聞言也不煩惱,反而問道:“胡教授,你所追求的就和冰芯有所沖突嗎?” “我知道你有競業協議,冰芯所要的也不是現在邀請你來,如果我沒算錯,明年年底就是臺積電競業協議到期時間,這有將近兩年還不夠你做學術研究嗎?” “也許到時你又需要企業對學術的驗證,冰芯就不能成為一個選擇嗎?” 胡正明不想說假話,沉默三秒:“我要驗證的都是第一線甚至實驗性質的研究,冰芯很難滿足這個要求?!?/br> 方卓聞言沒有放大話,只是說道:“我知道鰭式場效應晶體管fi是對準25nm,目前業界想要達到這個水準恐怕還需要將近十年的時間,那時才能真正驗證fi?!?/br> “十年后的冰芯是什么樣,這就是我們現在努力所決定的?!?/br> “但凡胡教授需要驗證什么研究什么學術,冰芯都可以盡力幫助,如果胡教授因為學術研究需要去其他企業,冰芯也絕不阻攔,不會讓你簽下競業協議?!?/br> “或許,教授覺得cto這個職務需要承擔太多工作內容,但不以這個職務來冰芯也行,如果能作為企業顧問,我們也十分感激?!?/br> 方卓的姿態很低。 胡正明沉吟不語,他確實能感受到對方的一片真誠和期望。 可是,這仍然不足以動搖自己的決定。 胡正明和年輕總裁一個對視,輕輕搖頭:“方總,我考慮考慮吧,反正時間還早,我還有很久的競業約束?!?/br> 年輕人的熱情與真誠像是熊熊燃燒的火焰。 他雖然不打算更改決定,也不想再立即潑一盆冷水。 薪火相傳,授業解惑。 胡正明也愿意看到內地半導體行業有所發展,可自己更熱愛學術,更想在人生最后的階段在學術領域發光發熱。 他不覺得需要勉強自己,更何況,中科大的交流活動已然是一種支持。 方卓輕輕嘆了口氣,說道:“胡教授,不管怎樣,冰芯始終歡迎教授的加入,不管是職務還是期權,我說的都一直有效?!?/br> “其實,教授,我壓根不懂什么半導體,之所以進入到這個行業還是因為在上海目睹了一場芯片的騙局,又見過張汝京總裁,有感于國內的產業薄弱才決定做下來?!?/br> “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我認為我能從別的領域賺到,能說服機構一起投資?!?/br> “項目需要訂單,盡管還沒有產能,但我已經聯絡了國內的長虹,打算試試撬動產業鏈的上游?!?/br> “項目需要人才,但凡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去做去找去見?!?/br> “可國內整條產業鏈都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像教授所說的薪火相傳,這個過程于半導體行業而言必定艱辛,但我還是莫名的充滿信心,愿意貢獻一份力量?!?/br> “和我一樣充滿信心的還有同時匯聚到冰芯的年輕人?!?/br> “中芯現在陷入了麻煩,也許會轟然倒塌,可冰芯還在積極的發展,即便中芯這面旗幟倒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焰也不會熄滅?!?/br> “我會接過來,他們這樣的年輕人也會接過來?!?/br> 方卓的話語并不慷慨激昂,只是平鋪直敘,仿佛在說一個事實。 他指了指冰芯的助理劉銘德、徐開懷,這兩位年輕人臉上滿是認同和激動。 胡正明靜靜的聽著,心中的天平始終沒有傾斜。 “今天我是帶著冰芯的期盼而來,即便胡教授不愿意,我也并不失望,教授不論在企業還是課堂,不論業界還是學術,都有無與倫比的影響?!?/br> “我是尊敬教授的,他們是既尊敬也感激的?!?/br> 方卓再次指了指兩個年輕人:“劉銘德和徐開懷代表冰芯,代表半導體行業和他們一樣的年輕人給教授帶來了禮物,并不貴重,還望收下?!?/br> 胡正明開口婉拒。 劉銘德卻先拿出一張照片和文件:“教授不記得我了,我卻始終感激您,我是金壇一中第一屆胡氏獎助金獲獎的學生,這是我的第一篇半導體論文?!?/br> 胡正明愣住,看了眼老舊的照片,上面果然是第一屆胡氏獎助金頒獎典禮留念。 這是父親、自己、弟弟一起在祖籍地的中學所設立的獎助金。 照片上正是七年前的父親。 他驚奇的看著面前這位劉銘德,照片上的高中生變了樣,成為現在的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也是被借調到冰芯的一員。 胡正明心中一動,看向另一位年輕人,遲疑道:“小徐?” 他記得剛才方總介紹的徐開懷是西電優秀畢業生。 徐開懷也遞上論文:“胡教授,謝謝您,我拿到了第三屆的胡氏獎助金,一直很感激您,在家鄉的時候也以您為榜樣?!?/br> 這份榜樣不是嘴上說說,是真的投身到半導體行業。 胡正明完全沒想到連連擺出條件的方總竟然是這種的煞費苦心,剛才聊了好一陣的兩個年輕同行竟然是祖籍同鄉。 兩個當年拿了胡氏獎助金的高中生竟然也投身半導體,加入到了冰芯之中。 他心中的感慨、好笑、欣慰、震動摻雜在一起,拿著兩份年輕人各自的第一篇論文,虛點了兩下方卓,一時間不知道說什么好:“方總,你啊,你啊……” “國內的半導體行業薄弱,年輕人愿意投身進來,我很感動,也很敬佩,只能竭盡全力的帶著他們前進?!狈阶挎告傅纴?,“教授一直說薪火相傳,這就是國內半導體的薪火相傳,也是教授的言傳身教,我要替他們謝謝教授?!?/br> 胡正明放下兩份論文,又看著兩位出自金壇的年輕半導體工程師,還是驚愕和震動于方卓這份不令人討厭的機心。 胡氏獎助金是父親97年回鄉探親以父子三人名義所設立的,前年的時候還親自回來頒獎,他那都是82歲的高齡了。 胡正明今年愿意來中科大交流也是考慮到父親身體狀況,老人總想著落葉歸根。 “禮物,我收下了,我會拿給我父親看看,看看我們金壇的年輕人多有志氣和出息?!?/br> “國內半導體的市場很大,產業很弱,鉗制很深?!?/br> 胡正明看著劉銘德和徐開懷,語重心長地說道:“一定要保持學習,一定要勤學善思,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要怕苦怕累,也不要失去希望?!?/br> 兩個年輕人恭敬應下。 胡正明以一種不同的態度囑咐完這兩人,又看向默默不語的年輕總裁,沒好氣地說道:“方總啊方總,你可真是挖空心思?!?/br> “胡教授,薪火相傳這是好事,年輕人一心向明月,我也只能殫精竭慮,生怕做不好冰芯這一攤?!狈阶恳荒樥?。 胡正明微微斥責道:“早十年,不,早五年,我都不會搭理你?!?/br> 人到了年齡就覺得每一步都是歸途。 彼時仍舊壯心不已,此刻常想有所承繼。 年輕人朝氣蓬勃,像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這種蓬勃向上的力量落在半導體行業也似乎能燃出一片天地。 胡正明看著方卓,看著劉銘德和徐開懷,忍不住搖搖頭,這些年輕人啊,比自己當初可厲害多了。 “方總,我會考慮考慮的?!?/br> 胡正明仍然是這個回答,內里意味卻有所不同。 方卓露出一絲克制的笑意,雙手握了過去:“胡教授,冰芯虛席以待,我是倒履相迎,省里領導當時對我說,‘只要你要,只要我有’?!?/br> “我們冰芯現在也是這樣,只要教授你要,只要冰芯我有?!?/br> 老教授握著年輕總裁的手,說不好是什么情緒,只覺這早晨的太陽有時候也未免太絢爛奪目了一些。 第272章 潛伏爪牙 三位訪客結束了對胡正明教授的拜訪。 方卓留下一席話,兩位年輕的工程師則留下一張照片和兩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