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節
書迷正在閱讀: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被渣男分手后,我靠美食暴富了、玫瑰荊叢、綠茶女主開掛了,渣男抱腿嘎嘎哭、超級醫婿、把暴君認作未婚夫了、超級上門醫婿、暗戀聽見了/驕軟、靜春
恰好,陳念之修煉至今八百萬年,按照接近十六萬年一道先天鴻蒙紫氣來算,前后積攢的鴻蒙紫氣,加起來大約有五十道先天鴻蒙紫氣。 扣除一直以來用掉的,還剩下了二十六道先天鴻蒙紫氣,此時再拿出二十四道先天鴻蒙紫氣,陳念之仍然還能夠剩下兩道氣。 晉升乾坤一炁瓶,還需要乾坤屬性的奇珍。 乾坤屬性的極品先天奇珍雖然非凡,但對于如今的陳念之來說也不算什么,他如今手中先天奇珍不少,自然湊齊了所需之物。 在這一刻,只見陳念之先將乾坤屬性的先天奇珍煉入乾坤一炁瓶,而后又二十四道先天鴻蒙紫氣融入了乾坤一炁瓶之中。 但僅僅如此的話,三十六道先天鴻蒙紫氣還是無法歸一。 好在陳念之如今古仙境的修為,已經達到了凝練先天鴻蒙靈光的門檻。 但見他催動鴻蒙經,不煉化三十六道先天鴻蒙紫氣,最終讓這些先天鴻蒙紫氣融合歸一,化作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先天鴻蒙靈光。 霎時之間,一道耀眼的鴻蒙之光噴薄而出,跟寶瓶之中的乾坤大道交織融合,最終形成了一條蘊然著無窮紫意的大道符文。 “是先天乾坤大道?!?/br> “不對,這條大道頗為特殊?!?/br> 陳念之緩緩低語,目光之中浮現了幾分驚異之色。 本來在陳念之的預料之中,乾坤一炁瓶應該能夠誕生出兩條大道的。 但此刻卻僅有一條大道,可瓶中大道卻似乎更加高貴,其充斥了一種鴻蒙紫光,那是無比的高貴氣息。 陳念之掐指推算之后,不由嘆息著道:“原來大道,亦有高下之分?!?/br> 原來這大道亦有三等之分,又分別為鴻蒙、混沌、先天三個等級。 所謂先天大道,便是最為常見的大道之力,通常都是混沌大道的分支,乃是三種大道之中的下品,此等大道是絕大多數大羅金仙修煉的大道。 混沌大道則更加強大,又分為兩種混沌大道。 一種是混沌原本孕育的大道,另一種則是后天推演而成。 前者自然蘊生,自然不必多說什么,后者則是先天大道蛻變而成。 一般來說,混元帝君若是能夠掌握一條先天大道,并且成功突破道祖仙圣之境,那么這條先天大道就會蛻變成混沌大道。 最后的鴻蒙大道,則是至高的終極大道,亦是一切大道起源,陳念之也僅僅只是推算到這個名詞罷了,根本不足以窺探到更多玄妙。 言歸正傳,這乾坤一炁瓶的乾坤大道,原本只是一條先天大道。 但是融入了先天鴻蒙紫氣之后,其似乎有了某種質變,雖然還沒有蛻變成為混沌大道,但是卻隱約邁出了半步,有了一種難言的神異。 “看看效果再說吧?!?/br> 陳念之緩緩低語,當即推算起這乾坤一炁瓶的妙用。 結果一推算,陳念之發現這乾坤一炁瓶愈發驚人,原來這乾坤一炁瓶晉升之后,已經能夠產出四種先天靈水。 這四種先天靈水,分別為先天靈水、極品先天靈水、先天乾坤水、乾坤大道水。 那先天靈水沒什么好說的,這是最初級先天靈水,只能對九階以下的奇珍有效。 極品先天靈水,能夠晉升先天古樹,但對極品先天古樹無效。 而先天乾坤水的效果也大大增強,此水不僅能夠幫助天仙大圓滿突破古仙,而且還能幫助先天古樹晉升極品先天古樹。 當然,每次晉升先天古樹,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先天之氣,否則也無法強行晉升先天古樹。 最后的乾坤大道水,是一種大羅級數的先天神水,此水一個量劫能夠積攢一份,可以用來修煉教主級神通。 若是煉丹煉器之時,加入一滴這乾坤大道水,更是能極大提升丹藥器物的品質。 “可以修煉教主級神通的藥引?” 陳念之緩緩低語,目光不由微微一動。 瞬間的沉吟之后,他還是將這乾坤大道水收在瓶中底部封禁,而后開始晉升先天古樹。 這一次,陳念之很快就將原本的三十幾株先天古樹盡數晉升成功。 除此之外,他又在新開的三十六重天之中,種下了三十六株先天古樹,并且將這些先天古樹全部晉升成為了極品先天古樹。 值得一提的是,陳念之還將先天七寶葫蘆藤種到了地仙世界之中,順便又種下了三株養魂木。 這先天養魂木是修成十二限元神的必須之物,按照陳念之的估計僅靠這三株怕是還遠遠不夠,日后還得培育一些。 處理好這一切之后,陳念之發現自己用掉了兩千多道先天之氣,闖蕩混沌多年積攢的豐厚財富頓時消失了近半。 好在有了這些先天古樹,歸墟天已經足以立足混沌海之中。 往后有了混沌海的混沌之水,陳念之的修為法力增長定然會突飛猛進,以極快速度追上自己的境界。 第1845章 百萬年歲月 言歸正傳,這一次晉升七十二株先天古樹。 除了給宇宙帶來了巨大的提升之外,還讓陳念之得到了大量的極品先天奇珍。 奇珍就有悟道茶、壬水蟠桃、離火仙杏、紫劫雷果等等大量先天奇珍,這些先天奇珍大多數對陳念之沒有太大的用處,但是卻能讓陳氏眾人修為突飛猛進。 陳念之將這些奇珍,大多放入了族庫之中,而后便召集了陳賢夜、陳炁淵等等族中高層。 見了眾人之后,陳念之直接開口說道:“我的歸墟天已經到了瓶頸,接下來我準備將小宇宙送去那混沌海之中?!?/br> “日后家族這邊,還需要你們多多關照?!?/br> 眾人聞言,目光都微微一愣。 那炁淵老祖面色微微凝重,忍不住開口詢問道:“聽說那混沌海無比兇險,你將歸墟天送去那混沌海是否太早了一些?!?/br> 陳念之卻搖了搖頭,果斷的說道:“三千仙域的混沌之氣太過稀薄,濃度尚且不足混沌海千分之一?!?/br> “我已經算過了,如果不去混沌海,那么哪怕有七十二株先天古樹,我也不可能在量劫之前將小宇宙的本源積攢圓滿?!?/br> 幾人聽到這里,當即都不再說什么。 眼見于此,陳念之拂袖之間,留下了飂風斬神葫蘆、純陽天劍等等十余件殺伐至寶。 “這些先天古寶皆是殺伐至寶,威力足以重創乃至斬殺古仙大能,你們拿了當做家族底蘊,為日后突破古仙做準備?!?/br> 眾人都沒有推辭,他們明白以陳念之如今的實力,這些寶物其實用處已經不算太大了。 處理完這件事,陳念之也不等姜玲瓏出關,就匆匆回到了歸墟天之中,開始推動宇宙而行。 一座五百億光年的恢弘大宇宙,是何其的遼闊恢弘,其質量更是無法計量的沉重。 好在陳念之作為宇宙之主,又有十一限的至強rou身,故此哪怕推動宇宙而行,卻也并不算太過困難。 這一次陳念之推動宇宙而行,不斷穿梭在混沌之中,前后耗費了接近十萬年的時間,才抵達了那混沌海邊緣所在。 “混沌海?!?/br> 不知不覺之間,陳念之抵達了混沌海之畔。 看著眼前的混沌海,陳念之陷入了沉吟之中,瞬間之后他果斷推動宇宙。 “轟——” 隨著一陣激烈的碰撞之聲,偌大的歸墟大宇宙沉入混沌海,濺起了滔天混沌浪潮,無窮無盡的混沌之水淹沒了一切。 以歸墟大宇宙的直徑和本源,本來是難以抵抗這等混沌浪潮的。 好在五極真靈撐開護界大陣,又有七十二株先天古樹扎根混沌之中,形成了一道防護罩抵擋了混沌海水的侵蝕。 在這一刻,天地二祖、五方真靈、七十二帝君都在竭盡全力的催動護界大陣,全力抵御混沌海水的同時,不斷汲取混沌之水轉化成宇宙本源。 陳念之看的真切,整個宇宙的本源和靈氣增長速度,比起在三千仙域何止加速了數百上千倍。 “七十二株先天古樹,果真是非比尋常?!?/br> 陳念之緩緩低語,不由露出了幾分笑容。 他來到了歸墟天之中,并沒有離開這歸墟天之內,如今歸墟天剛抵達混沌之中,本源還是不夠充足和強大,勉強只能維持自身在混沌中不滅。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遭遇混沌獸王,歸墟天還是會有很大的危險,所以陳念之準備留在歸墟天鎮守一段時日。 趁此機會,陳念之取出了‘飛仙琴’,這飛仙琴是先天靈寶胚胎,理論上只要機緣足夠就能晉升先天靈寶之境。 陳念之直接吐出了一道先天鴻蒙紫氣,將其融入了飛仙琴之中,這飛仙琴本就是三十三道先天道紋的至寶,內中更是有一道完整的先天不滅靈光。 此刻融入了一道先天鴻蒙紫氣,飛仙琴瞬間再次衍生兩道先天道紋,成為了三十五紋先天靈寶胚胎,距離先天靈寶只差最后一步了。 按照陳念之的估計,這最后一步并不會太過漫長,百萬年之內足以孕育成功。 念及此處,陳念之將飛仙琴置于歸墟天孕育,這才開始閉關潛修了起來。 這一次閉關潛修,陳念之直接取出了一份先天悟道茶,而后開始參悟自身的修煉之法。 時至今日,陳念之對于rou身、法則、道果、元神還有法力的修行,都已經有了清晰的思路,只不過始終沒有進行一個完整的歸納整理罷了。 此刻難得有空閑,陳念之開始整理自身的修行之路,逐步完善自己小兒修煉之法。 其中混元不滅體的修煉之法最為迅速,僅僅耗費了兩千年的時間,陳念之就完善了大羅混元不滅體的修煉之法。 元神之法稍微慢一些,陳念之耗費了五千年之后,才將十二限真靈元神修煉之法草創成功,進一步完善了五光煉神大法和五雷鍛神大法。 完善之后的兩種法門,變得愈發玄奧和深邃,需要修成教主級的五色神光和混沌神雷,才能夠達成修行條件。 陳念之認為,那混沌神雷鍛神大法,應該能夠超越大羅秘卷,堪比道祖親傳的無上大法了。 又過了十幾萬年,陳念之又將先天混元無極大道推演到了大羅之境,并且將道果修行之法也徹底完善。 至此,修行五大根基,rou身、大道、道果、元神、法力,都被陳念之推演到了教主級數,甚至在每一道根基之上,都創造出了至少一種大羅妙法。 到了這一步,五大根基修煉之法已經到了陳念之的極限了,想要再往上推演的話,以他現在的知識積累已經不足。 于是陳念之不再追求更加完善,轉而開始參悟自身的諸般神通。 他第一個推演的便是大五行純陽神雷,有了此前的積累在身,這一次推演神通極為順利。 短短數萬年之后,陳念之便在大五行純陽神雷的基礎上,創出了大五行混沌神雷。 自此之后,歲月匆匆流逝,陳念之先后將混元一炁、五行神光、太乙虛寰劍氣、混沌衍兵術、大衍陰陽星辰道先后推演至教主級。 直到這一天,陳念之從閉關之中驚醒,才發現自己閉關已經過去了百萬年歲月。 “百萬年歲月,時間過得真快啊?!?/br> 陳念之頗為感慨,這是他此生最漫長的一次閉關,但是收獲也是極為喜人的。 雖然他的實力沒有太過巨大的提升,但在這百萬年時間里,他將古仙之境的修煉徹底整理推演完成,為日后證道大羅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