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689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但這些話落在常懷遠耳中,卻只是讓他愈發心痛如絞、悲憤交加、無地自容: 連大帥都說他約束部曲得靠反抗軍協助,連大帥都說整訓將士需要專門派人主持,這說明他在大帥心目中已是無能透頂,自己完全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了! 常懷遠啊常懷遠,你還有什么顏面可言,還有什么人格可談...... 老常啊老常,想你也曾是一鎮節度使,十萬大軍的統帥,怎么就淪落至此,變成了人人瞧不起的爛泥? 常懷遠羞憤欲死,這會兒是真的有了想哭的心思,低下腦袋甕聲道:“是,多謝......多謝大帥?!?/br> 讓常懷遠找個位置坐下,趙寧坐上了常懷遠之前坐的主位,范子清試探著問道:“大帥怎么來兗州了?” 是情況發生了變化,有什么緊急軍情,還是大帥不信任自己能順利攻下兗州,所以親自過來督戰? 問完這個問題,范子清不著痕跡地瞥了常懷遠一眼,心想如果情況是后者,那豈不是說,他跟常懷遠這個飯桶將軍差不多了? 趙寧的回答讓范子清松了口氣: “兗州事關重大,魏無羨、楊佳妮很可能已經抵達兗州,幫助袁承志守城,最不濟也會來保全他的性命,所以我及時過來穩定大局?!?/br> “大帥英明!”范子清聽到趙寧的回答,渾身輕松地坐了下去。 魏氏、楊氏已經結盟,而袁承志又投靠了楊氏,必須要保住,他倆隨便過來一個人,都可以讓趙寧無法幫助反抗軍踏破兗州城。 他倆甚至會聯手圍攻趙寧,謀求在頂端戰力上,先跟趙氏分個勝負。 ——這個可能性有,甚至是必然出現的,但會不會在兗州出現,什么時候出現,卻有很大的講究。 一旦他倆把趙寧擊敗,亦或是把趙寧逼走,讓反抗軍失去頂端戰力的庇護,那么大軍就可能勢如破竹,將反抗軍重創,趕出中原。 這也就意味著,擊敗趙寧之日,就是秦軍與吳軍搶著攻城掠地、瓜分中原與齊魯大地,互相爭斗之時。 哪怕有盟約條款約束,可一家已經占領的城池,另一家想讓對方吐出來,就沒有那么容易,近乎是天方夜譚。 故而行動快的那一方必然得利多,行動慢的那一方可能所獲寥寥。 雙方誰占據的地盤多,對接下來雙方中原之爭,無疑又至為關鍵。 所以在兩家大軍沒有各自就位,做好全軍出擊、攻城掠地、搶奪戰果準備的情況下,魏無羨與楊佳妮一起來圍攻趙寧的可能性極小。 目前來看,主要是魏無羨不會答應。 對趙寧而言,來日應對魏無羨與楊佳妮聯手圍攻這件事,并沒有讓他感到很憂慮,他有自己的底氣與依仗在,不覺得自己會落敗。 趙寧環視眾人一圈,直入正題: “王師厚不日即到,他部兵強馬壯,此番出動了近十萬步騎,有平盧軍參戰,圍困兗州城問題并不大。 “袁承志不足為慮,若是沒有楊氏兵馬來援,在平盧軍、武寧軍的協助下,反抗軍要攻下兗州城并不難。 “眼下楊氏東路大軍已經北上,除了尾隨武寧軍的精騎,以及跟在后面的步騎大軍,吳軍另有一部進入了東面的沂州、密州。 “若是讓楊氏大軍兵進到兗州城下,他們就能跟城內的袁承志所部里應外合,到時候麻煩不會??; “一旦兗州戰事遷延日久,進入東面沂州、密州的吳軍站穩了腳跟,就能跟兗州互相呼應,大大增加戰事難度; “兩州吳軍甚至可能北上襲擊青州,讓平盧軍首尾難顧,不得不分兵回軍保衛藩鎮,那樣一來,兗州之戰也就沒法再順當進行。 “退一步說,縱然我們攻下了兗州,但只要沂州、密州的吳軍還在,王師側翼就會一直處于被威脅之中,無法安然進入中原,被牽制大量兵力?!?/br> 這些軍情都是隸屬帥帳的王極境修行者們,最新打探到的,在此之前范子清、常懷遠等人還不完全知道。 眼下聽說有大隊吳軍兵進沂、密二州,戰局因之起了巨大變化,眾人都認識到了吳軍戰略布置的老辣,不由得面容肅殺。 趙寧接著道: “因是之故,這回我們得主動出擊,先解決尾隨而至的吳軍追兵,避免他們兵臨兗州城下,再以此為契機打亂楊氏東路軍的部署。 “范將軍,主動出戰阻擊楊氏追兵的任務,就交給你了。反抗軍留下一部,帶著武寧軍、平盧軍圍困兗州,主力南下作戰?!?/br> 范子清當仁不讓,站起來朗聲道:“末將領命!” 眾人都覺得趙寧這個安排很合理。 反抗軍是大晉王師,趙氏主要依仗的戰力,而這場戰爭的勝負,主要還是得靠反抗軍跟吳軍、秦軍之間的廝殺結果來分出,現在由他們阻擊吳軍追兵,乃題中應有之意。 除了一個人。 常懷遠。 常懷遠認為這個安排很不合理。 不合理的原因很簡單。 戰斗沒有他跟武寧軍的份! 常懷遠當即站了起來,五官抖動滿面通紅,就像一個被人無視、譏諷,得不到任何人認同的丑角,悲憤的聲音如同從胸腔里蹦出來: “大帥,末將有話要說!” 趙寧看向常懷遠:“但說無妨?!?/br> “大帥,末將跟武寧軍將士想參與此戰!” 范子清覺得他像個在耍小性子的娘們兒,雖然照顧常懷遠的心情,卻沒有拿軍國大事開玩笑的意思: “常將軍,此戰乃我大晉王師與吳軍第一戰,勝負關系重大,容不得半分閃失,而武寧軍......需要休息整訓,眼下并不適合廝殺,冒然出動,恐怕會事與愿違?!?/br> 貽害三軍這句話,范子清沒有直接說出來,用事與愿違代替,這是他能做到的最大善意。 常懷遠沒理會范子清,以一種壯士被逼到絕路,不赴死就沒有骨氣活不下去的悲憤之氣,一字字地對趙寧道: “大帥,武寧軍雖然剛剛遭受挫折,大部分將士無法作戰,但末將的牙軍卻不在此列,他們個個彪悍忠勇,任何時候都能與人搏命! “請大帥準許末將率領親兵牙軍出戰!” 范子清轉頭想跟趙寧說什么,后者擺了擺手,示意他不用多言,打量常懷遠幾眼,感受到對方烈如猛火的意志,不無贊許的點了點頭: “常將軍,此戰你可以帶領牙軍隨同范將軍出戰,但是有兩條,其一,凡事聽從范將軍號令;其二,你只能挑選三千牙軍將士?!?/br> 三萬武寧軍中,怎么都能挑出三千個好手。 若是連這么些中用的人也沒有,那武寧軍的建制就可以撤了,三萬將士都回去種田算逑。 只能帶三千將士出戰,常懷遠很難接受,他還準備大干一場,在血火中證明自己,重塑武寧軍的骨頭,但趙寧的軍令他無從違抗。 “末將領命,多謝大帥!此戰若是不能立功,末將提頭來見!”常懷遠咬牙抱拳,主動立下軍令狀。 他也是一員歷經沙場血火的悍將,雖然做了節度使之后,慣于享受富貴利益算計,血性丟了不少,但做人的尊嚴還是有的。 人爭一口氣,這回要是不能掙回顏面,武寧軍將士往后還有什么臉面在反抗軍面前活人,他常懷遠還如何在大晉皇朝立足? 人總不能活得沒臉沒皮吧? 第七六七章 夜襲(上) 今日不是什么好天氣,太陽從早晨開始便沒露頭,天空一直陰沉沉的,天幕低得仿佛就壓在每個人的頭頂。 申時還未結束,天光已是不怎么明亮,遠處山巒的陰面不再能夠看得真切,田野間一絲風也沒有,空氣沉郁得讓人感到胸悶。 此番南下阻擊吳軍,范子清調集了四個軍的反抗軍將士。 僅是最先出動的前鋒精騎就有五千余人,正好一個大營的規模,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解決尾隨武寧軍進入兗州地界的吳軍騎兵。 立馬不太高的土包,范子清看著隊列齊整、秩序森嚴、渾身披甲的反抗軍精騎隊伍,如蛇如龍般從面前通過,聽著鐵甲環佩之音與馬蹄聲踩在大地脈搏上發出的隆隆聲響,眸中戰意漸漸蓄積。 五千具裝精騎行進之間,沒有半點兒人聲,哪怕是戰馬都不曾發出半分雜音,能夠耳聞的只有鐵甲金戈。 這是真正訓練有素、歷經血火的精銳。 所謂具裝騎兵,即為重騎,不僅將士渾身披甲,戰馬也有甲胄防護,主要作戰方法是雷霆沖陣,以泰山壓頂之勢,碾過面前一切敵人,所到之處,求的是敵人粉身碎骨。 反抗軍精騎之外,范子清終究還是聽到了另外的聲音。 他循聲望去,就見常懷遠的部曲正在出營,看到這群穿武寧軍戰袍的將士,范子清不由得輕哂一聲。 常懷遠帶出營的也都是騎兵,而且甲胄齊整,看起來有模有樣。但這群被常懷遠倚為心腹臂膀的戰力,落在范子清眼中,就怎么看怎么不堪。 騎兵雖然有甲胄,卻不是鐵甲,而是皮甲,手中持握的兵刃非是重戟長槊,而是長矛,戰馬也沒有護具,高矮并不統一,顯然是沒那么多精良好馬。 一切都在表明,這是一支輕騎。 輕騎,追求的是輕便靈活,奔襲是他們的最大長處,弓箭是他們的最大依仗,除非有特別好的戰機亦或迫不得已,輕易不會沖擊敵方森嚴大陣。 若是讓重騎與輕騎對沖,那是在欺負人,戰況只會是一邊倒的屠殺。 同理,輕騎也不會正面沖擊布置完備、防御森嚴的步軍大陣,那同樣是自尋死路。 范子清清楚,常懷遠不是不想率領重騎出戰,只是武寧軍中恐怕沒有重騎,即便有,鼎盛時期能拉出小幾百來也頂天了。 尋常藩鎮根本養不起那么多重騎。 更何況常懷遠對武寧控制有限,說是掌握軍政大權,其實處處受到大族大戶、官吏將士掣肘,并不能很好集中武寧財力為己所用。 除了裝備上的差距,武寧軍雖然看上去個個彪悍雄壯,人人滿面殺氣,隊伍勉強算得上齊整,但行進間卻談不上秩序嚴明。 或許他們在藩鎮軍中已是精銳存在,但跟反抗軍一比,就顯得勇武有余紀律不足,失了渾然如一的整體性。 這三千武寧軍讓范子清看得上的地方,只有一點:他們全部都是修行者。 御氣境以上的占了四成,元神境有數十人,其中元神境后期多達七個,除了常懷遠自己,還有一名王極境。 很顯然,常懷遠是把還跟著自己的修行者,全都集中了起來,塞進了這支隊伍中。 三千將士雖然多穿皮甲,但御氣境修行者的皮甲都是符甲,而御氣境后期以上的將士,則是全副披掛的重鎧符甲。 無論如何,總是一份戰力。 常懷遠來到近前的時候,范子清沒有去譏諷對方,眉宇間不曾展露出絲毫優越感。雙方畢竟要并肩作戰,沒必要讓對方心里有疙瘩。 “最新探報,吳軍先鋒騎兵剛剛占了鄒縣,我們全速奔進,今夜便能奇襲,出其不意之下當能收獲奇效?!狈蹲忧鍖Τ堰h道。 吳軍先鋒騎兵經過不斷補充,已經達到了萬余騎的規模,從武寧軍叛逃過去的四萬將士,如今就跟在吳軍先鋒騎兵后面。 武寧軍經過鄒縣的時候,雖然擊敗了守城的袁承志部曲,拿下了城池獲得過補給,但并沒有分兵駐守。 ——在當時的情況下,分兵駐守無異于送人給吳軍。 現在吳軍占了鄒縣,那四萬武寧軍必然就在城池附近,所以大軍需要面對的敵人,其實是五萬之眾!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不等后續大隊人馬跟進,僅憑先鋒精騎爭取戰果,饒是反抗軍戰力不俗,也必須奇襲。 ——吳軍在誘降武寧軍時,保證過只要他們回頭,自家在武寧的家財就不會受到影響,但沒道理現在就讓他們回去,連眼前的戰斗都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