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652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夾在三家中間,張京天然就不具備四向擴張的地理優勢; 而三家大勢早成,來日只會一起進入中原,主動染指張京的地盤,把張京的基業撕得粉碎; 且三家勢力強大,俱有王極境后期修行者不說,麾下還高手眾多,遠非底蘊不足的張京可比。 神教若是跟張京一條路走到底,往后只會逐漸走進死胡同。相反,神教若是借助自己的地位、優勢,把張京跟中原賣了,那一定可以賣出一個好價錢。 賣出一個神教的光明未來! 這本是趙玉潔出現在冤句縣之前,就已經擬定的宏圖大計,為神教規劃的完美未來。 經年以來,這份計劃一直進展順利,卻沒想到忽然遭受巨大挫折。 這全是因為趙氏早早在河北河東完成了革新戰爭,趙寧早早進入中原,介入了張京征伐四方吞并臨鎮的大戰,讓張京與神教的擴張被迫中止! 大計沒有完成,籌碼遠遠不夠,完全不足以坐上趙氏的談判桌,用現實利益消弭彼此間往日的仇恨,趙玉潔就只能選擇躲避趙寧。 其實,在她那一日朝著避禍的縣邑,踏出自家的門檻時,就意味著她的大計已經在身后轟然破碎。 論損失,論憤恨,論憂思,論心情不好,趙玉潔理應比張京嚴重百倍。 可她現在神容平淡,不悲不喜,寵辱不驚,就連面對張京憤怒之下口不擇言地詰問,都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中不起半分波瀾。 她已經沒有修為,只剩下一個普通人的殘缺之身,若是還不能在智慧、心性上做到極致,何以在這云波詭譎、天下大爭的烽煙亂世中,成就一番自己的大業? “神使以為張某就喜歡發牢sao?委實是心中郁憤太重!” 張京見趙玉潔唾面自干,沒有跟他針鋒相對之意,以為對方是自知理虧,已經意識到虧欠了自己,遂稍緩神色,進入正題。 他道:“今日來找神使,是為了商討日后的行動,研討如何處理眼下的中原危局,讓你我都能走出困境,不被趙氏一把掐死!” 說是商討,但他并沒有聞訊之意,趙玉潔對他的心思了然于胸,問道:“廉使有何籌謀?” “不用籌謀,問題就在那里,解決之法顯而易見,都是現成的!” 張京一甩衣袖,“請神使盡出神教高手強者,與某麾下精銳一道,在各地追查、捕殺趙氏潛入的修行者,務求在旬月之內將其一網打盡! “就算不能殺光趙氏派來的修行者,也得讓趙氏把手從中原縮回去!” 這是他跟郭淮等謀士,早就商量好的對策。 在張京看來,危機是他跟神教共同的,趙玉潔不可能到現在還有所保留。 孰料,趙玉潔搖了搖頭,面不改色地道:“神教修行者,不會襄助廉使的人捕殺趙氏修行者?!?/br> 就像是被人在腦袋上砸了一錘子,張京猛地一愣。 他幾乎以為自己聽錯。 這都不是有所保留的問題了,是對方壓根兒就不做事,連一個人都不愿出! 張京打破腦袋也想不到,趙玉潔會是這樣的回答。 難道對方真要束手待斃、引頸就戮? 真是豈有此理! 張京怒發沖冠,幾乎要從坐墊上跳起來: “趙氏修行者在各地摧毀了神教三成教壇,讓神教遭受財力、人力的巨大損失,還讓神教失去了這些地方百信的信仰與供奉! “神教為了收拾人心,不得不派遣特使在各地教壇做樣子,讓整個神教上下大出血,損失的財貨豈止百萬? “神教元氣大傷,發展大計因之遭受根本挫折! “到了這份上,神使竟然不愿反擊,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難道神使要任由趙氏的人胡作非為,要對方把神教滅了,神使才會開心?! “這是什么道理!” 趙玉潔看著張京,神色平靜目光清澈,說出來的話,卻讓張京差些一口氣沒提上來,直接暈死過去: “不僅神教人手不會去捕殺趙氏修行者,我希望廉使的人也不要出動?!?/br> 張京氣極反笑:“那依照神使的意思,神教接下來打算做什么?” 他問這話就是譏諷趙玉潔,根本沒打算聽對方的回答,沒想到趙玉潔確實有自己的打算,一時娓娓道來: “神教接下來會偃旗息鼓,暫時停止向外擴張,從俗世雜務中抽身,專注于整肅內部,各地特使不會撤回,只會輪換監督州縣分壇。 “從今日開始,神教教眾將學習本教經典,研究經、律、論,約束自身行為,鉆研天地大道,修身養性提高素質,塑造自身神性。 “一言以蔽之,凡身外之物,教壇也好教產也罷,神教暫時都不會再有所求。因是之故,神教教眾也不會幫助廉使,去對付趙氏派來的修行者?!?/br> 張京沒想過會得到這樣的回答,錯愕之下久不能言。 半響,他反應過來,“神教哪有什么經典著作?” 一個剛剛成立不過數年的教派,何來經典之說? “以前沒有,現在卻是有了。經年以來我深居簡出,融合對天地法則、世間之事的感悟,已于日前完成了相關經典的著述?!?/br> 趙玉潔招了招手,小蝶便捧著幾本冊子走了出來。 趙玉潔示意小蝶將冊子放在張京面前的案幾上,不無循循善誘之意地道: “這些經典都是我的心血之作,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皆能與聞研讀,從中收獲自己的感悟,增進自己對天地大道、心中世界的理解,悟大智慧,得大解脫,獲大自在。 “廉使若是有暇,大可翻看一二,開卷有益?!?/br> 張京怔怔拿起那幾本冊子,只見封面上分寫印著《智慧心經》《不滅智慧經》《消噩功德經》《渡神國經》,充滿莊嚴神圣之意。 他抬頭望向趙玉潔,呆愣道:“神使到底是怎么想的?” 趙玉潔嘆息一聲,回答了八個字:“德不配位,必有災殃?!?/br> 張京嗤之以鼻:“亂世當頭,兵強馬壯者為天子,自古皆然。哪家問鼎天下的諸侯,征伐四方靠得不是三軍將士?而是以德性讓四方歸附? “‘德’有什么用?” 趙玉潔搖搖頭:“德行不修,或有高位,縱成一時之功,終難長久。 “自古以來,盛世常有,治世亦常有,卻無法阻止改朝換代,都是因為良好德行不能持久的緣故。 “天下世家,能延綿千年者,無不家風純正,德行無差,陰謀算計奇巧詭術不過是輔助之用,做不得根本。 “在根子上,神教與世家無異,與皇朝無異,故而神教要想綿延百世,必須德行與實力兼備,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一個就是一條腿走路,不可能不栽倒。 “神教前日之禍,雖是出自趙氏之手,卻源于自身不正,若非自身不正,趙氏修行者便無機可趁,縱能給神教造成一時損失,也會被廣大信徒淹沒。 “正因神教多有不正之處,往后若不能積極自省,就算能夠保全一時,長久之后也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喪失存在于世的資格。 “我身為神使,自然要為教眾安身立命的根本著想,這才有這些經典著作,才要整肅神教內部秩序,改變神教為人處世的方法。 “從現在開始,神教教眾要研習經典,往后必要站得直行得正?!?/br> 這番話,趙玉潔說得篤定無比。 就算是天塌下來,她也要依此行事。 昔日大計已失,舊有目標無法達成,腳下的路還想繼續往前,方向就不得不做出更改。 趙玉潔的意思是,她現在就要著手對神教進行改革! 趙寧離開宋州回徐州的基礎之一,是金光教會暫時收斂言行舉止,不再與民爭利、魚rou鄉里、禍國殃民,在短期內與中原之民無害。 現在看來,趙玉潔并不是要“暫時”約束神教言行,而是要就此從根子上改變神教,讓神教從名利財富、權勢富貴的漩渦解脫出來。 ——當然,不是完全解脫,否則就無法生存。 但能更注重自身學識德性的休養,少去與民爭利,不去禍害百姓,已經是遠超趙寧對神教的“期許”。 張京理解了趙玉潔的意思,他沉思半響,末了不得不承認,趙玉潔的話有幾分道理,神教收斂言行,對俗世財富、權力插手少些,他也樂見其成。 但就眼下形勢而言,趙玉潔這番話并不能讓他滿意。 豈止是不滿意,還更加憤怒。 他盯著趙玉潔:“中原形勢危急,趙氏的人仍在州縣活動,此時神使修身養性,神教閉門不出,是想置身于亂流之外,將張京與四鎮大業拋之腦后?!” 雙方之前一直攜手并進,互惠互利,張京沒少給神教提供幫助,如果趙玉潔真是打算棄他于不顧,張京絕對無法接受。 被逼急了,他甚至不會讓神教好過! 趙玉潔微然一笑:“神教與廉使休戚與共,我怎么會罔顧廉使的艱險?不瞞廉使,我已為廉使思得破局良策,只要廉使采納,必能撥云見日?!?/br> 張京怒氣稍減,但還是譏諷了一句:“難不成是如神使先前所言,讓我不去對付趙氏修行者?” 這本是抬杠之言,孰料趙玉潔竟然頷首認同:“正是?!?/br> 張京額頭青筋直跳:“......” 在他暴走之前,趙玉潔接著道:“廉使捫心自問,四鎮能對付得了趙氏嗎?就算這回能把趙氏潛入的修行者趕出去,往后趙氏大軍抵達之時該當如何? “趙氏既然已經派了修行者入境,那就說明距離他們的大軍進入中原為時不遠,一旦趙氏大軍兵臨城下,廉使何以自處?” 張京冷哼一聲:“趙氏大軍要渡過黃河天塹進入中原,可沒有那么容易!” 這是他最大的依仗之一。 趙玉潔道:“廉使的藩鎮,只能防御黃河下游半段河岸,那鄆州耿安國若是放趙氏大軍進來,廉使如何區處?” 這是張京據黃河為天險的最大破綻,唯一解決之法就是拿下鄆州,可這個計劃還沒實現。 張京道:“耿安國憑什么要放趙氏大軍進來?趙氏的所作所為,是跟天下權貴為敵,耿安國乃一鎮節度使,麾下精銳梁山營如今俱為地主,豈能放棄富貴?” 趙玉潔問:“那若是趙寧親率晉朝高手,傾巢而出來中原,廉使又當如何?” 張京惱羞成怒,恨不得說一句那就拼個魚死網破。 他到底還是沒有這樣說。 一方面他好歹是個梟雄、諸侯,不至于耍這種小孩子脾氣,另一方面趙玉潔一直溫聲細語,態度好得讓他無法亂發脾氣。 沉默半響,張京問:“神使有何良策?” 趙玉潔道:“只有一個辦法,驅虎吞狼?!?/br> 第七二六章 風云際會(下) 張京深吸一口氣。 所謂驅虎吞狼,就是要聯合魏氏、楊氏其中一家,借助對方的力量來對抗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