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646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而在姚廣看來,張京大軍人心思歸士氣已潰,自己所部又是武寧軍中戰力最強的精騎,就算對方有斷后兵馬,也禁不起自己一沖。 總之發財要緊。 人活在世上,還有什么是比發財更重要的?冒點風險實屬題中應有之意。自古以來都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跑得最快的才能吃得最肥。 作為將軍,姚廣其實也不容易。 常懷遠需要考慮三軍擁戴,他何嘗不需要獲得麾下部曲的效忠擁護?只有讓部曲發大財,將士們才會跟著他走,他才有威望威信可言。 “唉,世道崩壞,人心不古,大家心里都沒了忠義之念,全都只在乎銀子,不給足銀子就驅使不動人??!”追擊途中,姚廣如是想道。 結果當然是沒有任何意外。 姚廣一頭扎進了張京斷后部曲的伏擊圈,被打得頭破血流,丟盔棄甲狼狽逃回,部曲傷亡超過三成! 偷雞不成蝕把米,逃出包圍圈后的姚廣,指著張京的斷后部曲一頓破口大罵。 常懷遠聞聽此訊,氣得恨不得把姚廣吊起來打。若不是對方把他的話當了耳旁風,他花了大價錢裝備、訓練、養著的精騎,怎么會一戰損失這么大? 此戰以來,武寧軍雖然傷亡不小,但精騎還從未有過這樣的慘重損失。 常懷遠的心都在滴血。 不由分說,常懷遠當場奪了姚廣的兵權,讓他滾到隊伍后面去當馬夫,自己親自統率精騎前行,走一步觀望三步,以蝸牛之勢趕路。 經此一役,武寧軍被發財沖昏的頭腦冷靜下來,各部不再急著往前追,心甘情愿跟著常懷遠謹慎向前。 “常懷遠這鳥廝真是瘋了!他想干什么?不知道死字怎么寫是不是!我給了他一條活路,他不夾著尾巴感恩戴德也就罷了,腦子給驢踢了竟敢來追我?!” 歸途中,張京聽到斷后部曲的稟報,得知武寧軍還真敢來追,瞬間便氣得怒發沖冠,恨不得返身回去扒了常懷遠的皮。 撤軍是被逼無奈,自己本就憋了一肚子火,且這是因為趙氏,跟常懷遠毫無關系,常懷遠莫不是覺得自己怕了他? 傷疤好了就忘了疼? 在張京眼中,常懷遠就是個螞蚱,怎敢這樣胡亂上躥下跳?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下令大軍分出一部,回頭去給還在追的常懷遠致命一擊。 這回張京失策了,常懷遠發現他的大軍返回,隔著老遠便立即結陣、扎營,嚴防死守,不像追人的,倒像是被進攻的。 張京的部將見無機可趁,也就沒有進攻,雙方僵持數日。 而后,事情逐漸變得詭異。 常懷遠大軍不動,卻派小股將士繞道闖入宋州地界,在鄉野村落中大肆劫掠。 而張京斷后的部曲漸漸人心浮動,將士們無心戀戰。 同伴都走回去幾百里了,自己還在這里跟常懷遠對峙,且已沒有攻入武寧腹心,大肆劫掠發財的機會,這仗打得毫無意義、索然無味,流汗沒用處,流血沒好處,故而都不再想打,整日聚在一起想老婆孩子,想留著一條命回家。 常懷遠看準機會,趁著對方松懈的時候,發動了一次夜襲,竟然沒有耗費太多力氣,就把之前不可戰勝的忠武軍給打得大舉敗退。 武寧軍遂軍心大振,全軍上下因為發財、發泄的迫切愿望,戰力拔高一大截,趁勝追擊,居然打出了幾分勢不可擋的意味!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旬日之間,忠武軍與武寧軍攻守易行,狼變成了羊,羊變成了羊。 張京的部將無法收拾軍心,為免更大傷亡,只能一退再退,直至退到宋州城外。 這時候,武寧軍已經占據不少相對富庶之地,全軍將士果真發了瘋,到處jian-yin擄掠,為了發泄獸欲與怒火,動輒屠村滅戶。 一時間赤地百里、狼煙沖天,房屋在火海中化為灰燼,莊稼在鐵蹄下淪為渣滓,百姓嚎哭之聲徹夜不絕,山野道路之間盡是難民。 退到宋州城外的張京大軍,被這樣的場面一激,頓時都反應過來,這要是再不努力作戰,自己的家園、產業、妻兒早晚都得不保。 一夜之間,軍心大振,士氣高漲,張京部將遂率眾出擊。 武寧軍連戰連勝,驕縱之心蔓延,不少將士不再把張京大軍放在眼里,又處于搶劫搶得放浪形骸、無法自拔的境地,哪能迅速集結、備戰? 常懷遠根本無法有效約束將士。 很快,武寧軍在各處被殺得鬼哭狼嚎、尸橫遍野,剛剛搶到手的銀錢財物,基本落入張京大軍手中。 士氣可鼓不可泄,再遭重創的武寧軍只能四散回逃。 張京部將得理不饒人,帶領部曲連夜追殺。到了此時,他的將士對武寧軍是既有陣營對立,又有不小仇恨,還把對方當成了強盜,追擊之時無不爭先。 攻守之勢再度更易,獵人成了獵物。 一日一夜間,張京部將所率精騎,追殺出去一百多里地,徹底擊潰了武寧軍,讓對方完全成了一盤散沙。 退回磨山的常懷遠,煌煌如喪家之犬,指著張京部將追來的方向,雖怒火沖天卻是張口無言,末了一口老血吐出,生生暈了過去。 追到磨山附近時,張京部將見好就收,率領精騎徐徐回撤。 ——追得快追得猛的都是騎兵,步卒哪能跑得那么快那么遠,故而他們已經脫離了同袍策應,不能逗留太久,免得被常懷遠聚眾殺回來。 武寧軍經此大敗,暫時失去戰力,常懷遠在收攏將士后無法再戰,只能帶著一幫殘兵敗將灰溜溜撤回徐州。 這場張京跟常懷遠之間的不義之戰,到此總算是告一段落。 第七一八章 星火 趙寧回徐州的行程,因為武寧軍打到宋州附近而被延緩。 趙寧進入中原的第一個目標,便是破壞張京吞并徐州的戰略意圖,不給張京繼續做大的機會,這個目標在張京撤軍時得已實現。 徐州暫時得到保全,趙寧當然心情愉悅,但武寧軍殺進宋州地界的行為,并不是趙寧所樂意見到的。 兩個藩鎮之主間的兼并與反兼并、掠奪與反掠奪,再自己去掠奪對方的戰爭,能早一日結束當然是早一日結束得好。 不義之戰應該消弭,而不是擴大、蔓延。 如果張京的兵馬不能迅速擊退武寧軍,趙寧會去見一見常懷遠,親自勸對方收兵回鎮。 因為武寧軍禍害了不少地方,趙寧在宋州多逗留了一些時日,發動一品樓、長河船行修行者,盡可能購買、籌措糧食醫藥,幫助官府收攏難民、安頓百姓。 在這個過程中,姜葭表現得十分賣力,近乎沒日沒夜跟著一品樓修行者到處奔走,親手煮粥親手搭屋,救助了很多苦難平民。 她本身就是因為兵禍而流離失所的人,故而對同病相憐的百姓格外照顧,說話時溫聲細語,做事時懂得區分輕重緩急,還能在細節處安慰人心。 她的表現,獲得了一品樓修行者的一致好評。 宋州一品樓主事,已經在考慮把她納入麾下,不過因為趙寧的關系,若是沒有趙寧同意,她不能擅自開啟對姜葭的考核、收編流程。 趙寧對此沒有意見,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要是姜葭真的適合一品樓,那成為一品樓一份子便算是她命中注定的前程。 武寧軍退走后,戰事結束,難民們終于可以重回家園,只不過經此一劫,他們大多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糧食沒了莊稼沒了房屋沒了,一切都需要從頭拼搏。 絕大多數平民百姓,一生沒有大惡之舉,很多人都不曾做過壞事,相反,其中相當一部人還很善良,可生活的苦難并未因此放過他們。 苦難經常會降臨到他們頭上,似乎還格外偏愛他們這個群體。太平時節是地主們的土地兼并,是權貴富人的壓迫剝削,到了亂世,更是命如草芥朝不保夕。 這些宋州境內的百姓,如今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有一品樓、長河船行的人幫助他們,不僅給他們施粥,還幫他們準備糧種、工具等等。 以往時候,都是金光教輔佐地方官府做事,如今換了人。眼前這種景象,原本最是適合金光教傳教布道、擴充勢力,但眼下,他們的人進不了宋州。 一品樓、長河船行的人手,在以地方富人、鄉紳、良善之家的身份,協助官府重建百姓家園之際,沒有忘記順便宣揚大晉的新學說新思想。 廢墟上要想開出鮮艷之花,必須用心血來澆灌。 是日,趙寧啟程前往徐州,順路護送碭山的一些難民回家,姜葭與一隊一品樓修行者隨行——他們要去碭山縣協助、監督官府的人。 “這回張京撤軍,而后武寧軍被擊退,戰事雖然結束了,但兩鎮之間仇怨已經結下,往后不知何時又會起刀兵,屆時宋州亦或是徐州的百姓,豈非又要遭殃,再經受一遍現今經受的災難?” 與龐大的隊伍一起走在路上,姜葭向趙寧發出了靈魂拷問。 這些時日的忙碌讓她憔悴了很多,原本紅潤嬌媚的面容,染上了些許病態的蒼白,看起來格外柔弱,但眸子里卻多了一些堅定,眉宇間生出幾分英氣,令她的精神面貌有不小轉變。 兩股矛盾之氣同時出現在她臉上,令她有了一份別樣的魅力。 “自朝廷進行革新戰爭以來,河北河東之外的藩鎮,便相繼擁兵自重割據自立,不再尊奉朝廷詔命,偌大一個皇朝帝國,陷入分裂狀態?!?/br> 趙寧懷里抱著一個兩歲的小女孩,邊走邊說,“國家分裂,戰爭就會成為常態,直至天下恢復一統。在此期間,像張京與常懷遠這樣的戰爭,接連不斷?!?/br> 姜葭白皙的臉更白了些,沉默良久,凄然一笑:“我現在總算能夠理解,什么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了。這就是亙古不變的大道至理嗎? “從古至今,朝代更迭皇權輪替,可太平時節的土地兼并,亂世之中的兵禍經年,一直都沒有改變過,往后......往后也會如此吧?” 說到后面,她神色黯然,眸底的悲傷翻涌不休。 因為自身的經歷,再想到這些,讓她對人生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希望。 趙寧搖了搖頭,正色道:“世事并非一成不變,人間大道同樣如此。 “以前總有土地兼并、財富侵吞、壓迫剝削,所以總有朝代更迭烽煙亂世來重塑秩序,卻不代表日后也會有。 “如果世事一成不變,數千年的發展連這樣的基本問題都解決不了,那人類文明史還有什么意義可言?人類到了跟野獸又有多大區別?” 姜葭轉頭看向趙寧,眼中浮現出一縷淡淡的期待,這讓她容光變亮了些:“真能改變嗎?怎么才能改變呢?” 懷里的小女孩已經趴在他胸口睡著,趙寧稍微調整了一下懷抱對方的姿勢,好讓對方睡得更加舒服安穩: “土地兼并也好,壓迫剝削也罷,都是不義;不義是無法自恰的,必然滋生混亂。當混亂累積到了一定程度,天下就會烽煙四起,爆發為不義之戰這種惡魔。 “想要杜絕亂世,避免百姓在亂世中苦難深重,就得從源頭施為,杜絕不義的土地兼并、壓迫剝削。簡而言之,是要讓天下充滿公平正義。 “至少,也得讓公平正義成為主流。 “公平正義是自恰的,人人都有公平,人人都有正義,天下必然安穩美好;人人都是不義之徒,人人都做不義之事,天下就只能崩潰大亂。 “所以,要想天下真的長治久安,要想黎民百姓一直安居樂業,避免朝代更迭的死循環,就得追求公平正義,實現公平正義?!?/br> 趙寧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為免打擾到懷中熟睡的小孩,始終是溫聲細語,但這并不影響這番話的力量,姜葭聽完之后受到極大震撼,已有醍醐灌頂之感。 她呢喃著:“沒有土地兼并,沒有壓迫剝削,沒有恃強凌弱,沒有為非作歹......公平正義,公平正義,這就是公平正義嗎?” 尋思到最后,她已是精神抖擻,情不自禁握緊雙拳,咬著牙道:“就算公平正義不能完全實現,只能實現一大半,這天下該是多么美好!” 曾經的苦難,讓她對這種未來充滿向往,愿意為之而奮戰。 人生最怕的不是苦難深重,而是徹底失去希望。 現在,姜葭心里又照進了希望之光。 她目光炯炯地看向趙寧:“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擁有這樣的日子?” 趙寧笑了笑:“對個人而言,思想認知決定行為舉止;對皇朝百姓而言,思想認知決定國家面貌;對天下萬民而言,思想認知決定文明世界。 “思想認知是基礎,重于一切。故而個人要求知,國家要大力推行教育。 “你想學習大晉朝廷,在河北河東推行的新思想新學說嗎?” “我想!”姜葭重重點頭。